施倩然
摘 要:徽文化作为安徽地区文化的特色代表之一,内容涵盖十分广泛,是研究徽州地区民风民俗、地理特征、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来源。探究徽文化符号的具象表征,对传承传统文化、开创新派徽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徽派建筑与徽商文化为例,分别从建筑文化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徽文化符号的精神内涵,对徽文化在这两个领域所集成的优秀文化成果进行了一定的解析。
关键词:徽文化;文化符号;徽派建筑;徽商
徽文化是以徽州文化为代表的、发源于安徽徽州地区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所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它由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两部分组成,其主要内容涵盖宗族、教育、文学、建筑、绘画、方言、饮食、商业等多个方面,是我国包纳广博、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分支。目前,对徽文化的研究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学派体系——“徽学”,而徽文化的定义与符号特征,也因研究内容的深入逐渐充实饱满。
一、徽文化符号浅析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山区,于隋文帝时称歙州,在宋徽宗时又改名为徽州,其下统辖歙县、黟县、婺源、祁门、绩溪与休宁六县。从现今地图上看,徽州如今被划入黄山市,以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和优美动人的自然景观吸引诸多学者与游客前来游览和考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是徽州文化诞生发展的温床,其中,多山多石的地形促使徽派建筑形成青砖黛瓦的风格特色,徽州人重视文艺教育的品性催生了徽派山水画与文学著作的发达,经济贫瘠的山区也鼓励了商人外出,最终形成名噪一时的徽商商派。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也是信息表达、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文化交流过程中,文化符号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文化的代表被频繁输出,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1]徽文化符号是徽文化最形象直接的表现形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出徽文化的精神内核,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又可以通过具象化的载体呈现给受众。为人们所熟知的徽文化符号有徽商、徽派理学、徽派建筑、徽菜等,其具体内容涉及经济、人文、生产各个领域,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并被广泛运用到能够彰显地域特色的场合。目前所说的徽文化符号已经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徽州地区的文化,而是应作为体现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大文化特征去囊括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可以说,徽文化蕴藏在安徽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着时间推移和地缘向外辐射为更多人熟知,从而绽放出新的异彩。研究徽文化的形象与特征,对人们考据徽州地区和安徽省整体人文风貌、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和促进新时代徽文化传播与新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徽派建筑中的文化符号表征
一个地方的显著特色,往往最直观地体现在聚落建筑的造型与分布上。徽派建筑常以黑白间色的墙瓦色调为基色,辅以马头墙、屋脊、天井和隔扇等极具地方特性的建筑元素,从而形成现今大众所熟知的“徽派风格”。徽派建筑不仅在设计上具有朴素简洁、端方耐看的特点,其展现方式也含蓄内敛,深刻地表达了东方独特的审美追求,同时其包容性强,也涵盖了象征、象形的意向。[2]它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包圆万物的思想,也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存相符合。
在考据徽派建筑风格的时候,人们不难发现这种水墨淡雅、幽冷的建筑色调与明清时期兴起的徽派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的创作特征。徽派山水画又可当作新安画派的代表性作品种类,其画作多以徽州地区的山水、建筑为主要内容。明末清初时,居住于黄山一带的画家群体,将其推崇的文人气节与当时的生活环境结合在一起,创作出清冷幽深的绘画意象,旨在展示士人高洁孤傲的鲜明品格。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永昌、吴山涛、汪家珍、汪之瑞等人,他们的地缘关系、信仰追求与创作风格相似,画山则险峻峭拔,画云则逶迤缥缈,画水则奔流湍急,画草木则枯冷遒劲,别有一番意趣。新安画派画作中出现的建筑多掩映在山石丛林中,与烟色云海相得益彰,呈现出山水与建筑自然相称的艺术效果。徽派山水画由明清发展至今,其创作的主要特征也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如善用黑白水墨展现景物与建筑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画卷上多用几处留白来表达天地一线、幽远渺茫的境界。作者们用变化较少的色彩便能生动地展现出徽式风景的多样层次,这也为徽文化符号中水墨色的广泛运用埋下了伏笔。
徽派建筑文化得益于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并在表征形式上更明显、文化元素上更复杂、地域范围上更博大地将徽派山水画的精神内核体现出来,以西递、宏村为典型代表。能够体现徽派建筑的建设工艺、多样造型和古朴格调的,无外乎古村落与民居聚集地、宗族祠堂、祭坛寺庙与牌坊门楼。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曾说:“一座好的建筑物应该能适应周围环境,它不是力求在哪里表现自己,而是应该去改善、美化和丰富周围环境,这是设计一座建筑最起码的要求。”[3]正如他所言,徽派建筑在设计中也融入了“建筑实体与周围环境统合得当”的理念,从建筑群体中单个个体的错落分布,到隐藏在街道和建筑群中四通八达的巷子,无不是与周围的环境形成天然和谐的样式,这也是受到一定的风水学和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徽派建筑多在布局上讲究依山傍水,它的具体表现形态也受到风水文化的制约,如选址处选择可以集纳“天地灵气”之地,在宅屋装饰与配置中也蕴含着“避凶趋吉”思想。在若干徽派建筑元素中,马头墙可以算作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化符号,它常出现在徽派门楼、牌坊与普通民居的沿边墙头处,因其类似马头翘起的造型而得名。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等,指的是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房屋頂端部分,其正面轮廓视觉效果呈现为阶梯状,具有一定的防火作用。[4]中国古来便有“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龙马精神”等关于马的吉利寓意的成语,马头墙的上扬造型也有借这种奋发向上寓意的东风,表达建造者对未来美好发展的希冀和对家族繁荣昌盛的愿望。马头墙的墙头多采用青色砖石铸造,马头的形状流畅简洁,与楼屋主体中的白墙黑瓦形成直观的色彩配比效果,这三种颜色也与徽州地区低调安静的山水景观相得益彰,体现着徽派建筑中温和中庸的文化内涵。
徽州地区的地理风貌、人文精神孕育出了饱含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中较有代表性的派系,徽派建筑的存在极大程度地浓缩了徽州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与人文情怀。现如今,徽派建筑已成为徽文化符号中重要的表征之一,以多元的形态出现在各地仿古的文化建筑、室内装修与商标设计中,为深度挖掘建筑层面下隐藏的宗族文化、地域文化和生产技术文化提供了范本,也为徽文化旅游行业打造特色品牌符号提供了无数创意灵感。
三、经济发展与徽商文化中的“儒”道
历史的发展脉络离不开经济的逐渐繁荣与商业往来的跨地域交流。徽商与晋商、潮商、浙商等都曾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大型地域性商业集团,其中,徽商以其丰富的商业资源与儒家文化的指导思想闻名于世,现今的徽商概念多指明清时期原籍为安徽南部徽州府的商人集团。由于皖南多山少地,生活条件较差,农业生产资料也不足以供养众多的人口,于是外出经商便成为一部分人的选择。明代《安徽地志》所说的“徽人多商买,其势然也”便是对徽商起源的解释,而《徽州府志》中也有记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追溯徽商的发展历程,其起源于南宋,在元末明初时略有起色,逐渐形成规模则是在明末至清代中期。徽州地区虽然山势高耸,鲜有平路,但水路通达,有利于船运交通,这为徽商将丰富的木材资源、纸张、文墨以及茶叶对外销售提供了便捷的运输渠道。生活在外地的徽籍商人主要以经营布业、盐业为生,积攒下大批资本,也为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徽商全盛时期足迹遍布全国,涉足的行业广泛,从事经营的人数也十分庞大。在漫长的徽商发展历程中,从商之人齐心凝聚,吃苦耐劳,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徽商文化。徽商的本质特点中有一条极为重要,即“贾而好儒”,虽从事利字当头的商业贸易,却也尊崇儒学在思想观念上的领导作用。西递村落中有楹联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可见商贾对读书识字的重视并不亚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在经营过程中,徽商以诚信为本,讲究从业之“义”,唾弃见利忘义、欺诈贪妄的行为,会自觉以儒学思想约束自我。徽商善于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对于商机的把握也非常精确,这得益于儒学文化土壤对于商人素质的锻造,使他们在商海沉浮中依然能恪守本心。这种文化精神随着徽商经营范围的扩散而延续下来,逐渐成为徽商经营之道的立身根本,促使很多徽商在积攒下大量资本后,反而会选择弃商从文或走上仕途,身份从商人转变为报效国家的学子和官员。很多商人本身就在文学、书法、绘画、收藏等方面小有所成,在经商致富后,以捐款办学、修地方志、培养家族子弟文化素质的方式来谋求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同步提高,无疑对地方文化建设也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徽商作为一种抽象的徽文化符号代表,其内涵更注重精神层面对人的浇筑与充实。徽商虽然在清代渐趋落败,但在新时代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如以“徽商”命名的安徽省多家城市银行联合开办的徽商银行,在金融领域融文创、经济的传承发扬为一体。当代的徽商依然秉持着诚信的原则,以“礼”、“义”为先待人接物,在艰难竭蹶的创业之路上,他们懂得事业的艰辛,更懂得以“感恩之心”报效国家、报效社会。[5]
如今,徽文化符号已远远不能以简单的物质形态来定义,它更像一棵生存数百年的老树,在保留了盘根错节的根本的基础上又开出一树新花。徽文化也不再仅局限于徽州地域,而是成为以徽州古典文化为代表的、能够容纳安徽各地域的文化共生共荣的大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依然具有强烈的地方性标识,承载着徽州乃至安徽人民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和寶贵的精神文明。除了本文提到的徽派建筑与徽商文化外,徽文化符号还体现在如今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打造安徽本地文化品牌、实现文化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黄山”牌香烟、徽州烧饼、徽式风格家装等,均走向省外甚至走出国门,被更多人欣赏。当越来越多的徽文化符号通过文化传播、旅游发展和经济繁荣得到传承与创新,徽文化也将会实现它自身的涅槃。
参考文献:
[1]陈莉.中国文化符号他者理解特征分析——以突尼斯调查为例[J].学术论坛,2018(6):136-141,155.
[2]韩宗辉.徽派建筑元素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10):102.
[3]陆坚,杨国清.中外著名建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02.
[4]席景霞,章程.徽派建筑马头墙元素解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6):71-74.
[5]郑春梅.将徽商精神融入高校团学活动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1-43.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