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丁
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表达思想、获取知识、传播文化的载体,更是心理认同、族群认定的依据。对语言规范的诉求,既来源于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精神传承等宏观层面,也来源于个人谋求自身发展的微观层面。
语言规范是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求也是任务,语言规范的持续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规划指导,也需要自下而上的实践推进。社会参与是推进语言规范的重要途径,对语言规范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社会参与对语言规范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反映规范的状况、拓展规范的基础、营造规范的氛围、发现规范的问题、推进标准的制定等方面。
一、反映规范的状况
语言规范是动态的规范、开放的规范。根据语言规范实际状况发现语言规范领域存在的问题、制定并更新语言规范相关政策法规,是解决语言规范实际问题、促进语言规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语言主体是语言规范的践行者,语言主体参与语言规范实践是了解个体语言规范状况,有针对性地提高个体语言规范水平的途径。广泛的社会参与汇集了众多个体的语言规范状况,这是获得语言规范宏观状况,制定整体性措施,推进整个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20世纪末,经国务院总理办公会批准,教育部、国家语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未涉及港澳台地区,全国共入户调查16万户47万多人)。调查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86.38%,能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46%;平时书写时使用规范字的人口比例为95.25%;掌握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达到了68.32%。
2010年,为进一步摸清现阶段我国的普通话普及情况,了解普通话在我国语言生活中的实际状况,国家语委在河北、江苏、广西三省(区)进行了一次普通话普及情况抽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三省(区)“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比例均在70%以上,且较1999年的数据有明显增长(均增长10%以上),其中,河北省的增长比例达20.72%。
《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普通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68%的国民掌握了汉语拼音。
以上数据直观反映了不同阶段我国语言(规范)的实况,这些数据的获得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参与。理论上讲,社会参与的程度越高,反映的语言规范状况越真实、越准确,据此制定的措施越有效。
二、拓展规范的基础
语言规范包括规范的制定和规范的遵守两部分内容,其中规范的制定是手段,规范的遵守是目的,规范的制定服务于规范的遵守。遵守规范的主体越多,社会参与语言规范的领域越广泛、程度越高,语言规范的基础就越牢固,语言规范的发展就越顺畅。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发展,参与推普周、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经典诵读等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人员背景越来越广泛,这拓展了语言规范的基础,为语言规范的发展储备了丰富的主体资源。
以推普周为例。自1998年开始,每年九月第三周是推普周。各届推普周期间,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如普通话水平测试、诵读比赛、阅读大会、演讲比赛等,为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语言规范实践提供了重要途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2016年,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成为在第19届全国推普周公益广告中出镜的代表人物之一,宣传片讲述了他的故事,展示了普通话在增强其个人成长发展能力、提升国家语言服务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展示了“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的中华民族共同期盼。语言规范的发展有赖于全社会的语言规范意识、語言应用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参与其中的人越多,基础越牢固。已经形成品牌的推普周具有社会联动效应,将各级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组织和人员、城市和乡村、各民族、各种属性的媒体等有效地联结起来,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多形式地开展推普工作,拓展了语言规范的基础,促进了普通话推广的全覆盖和普通话规范水平的整体提升。
2018年5月19日,“中小学语文示范诵读库”首批100篇音频教材正式发布。诵读库的建立得到了政府部门、媒体从业人员、语言文字工作者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也受到在校师生、家长等群体的广泛关注。这将为“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听到标准的中国声音,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资源”发挥重要作用,为平衡东西部、城乡之间普通话水平发挥重要作用,为普通话教育、语言规范从娃娃抓起发挥重要作用。这犹如播下语言规范的种子,将标准的声音传递到全国的中小学生群体乃至众多的家庭和社会团体中,拓展了语言规范的基础,为语言规范未来的发展储备了优质的力量。
三、营造规范的氛围
社会的积极参与为语言规范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参与的群体越广、参与的形式越多,语言规范的氛围越强烈。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生活的开展和对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视,“语言规范”相关的文化节目不断被开发。这些节目以规模化的效应引起了全社会、各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群体对语言文字及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关注与热爱。这些节目通过展现语言文字的魅力,丰富了社会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了语言文字文化,凝聚了民族精神,同时也提升了全社会、各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群体的语言规范意识,激发了社会群体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热情,提升了全社会对语言规范的关注度,营造了前所未有的学习和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良好氛围。
2013年开播的《汉字英雄》以汉字比赛的形式,考查青少年对汉字知识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观赏兴趣,以汉字之美带动了全社会对规范汉字的关注,激发了全社会对规范汉字的热爱之情。
同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季邀请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在内地读书的港澳台学生160人组成32支代表队,以汉字听写方式决出一名年度汉字听写冠军。为保证节目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主办方邀请国内语言文化专家负责裁判和解说工作,并邀请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轮流担任读词主考官。节目播出后,逐渐演变为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提笔忘字”等语言文字能力退化的现象愈演愈烈,该节目对推动青少年乃至全社会重视文字基本功、重视文字规范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语言规范相关节目的开发吸引了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并得到了各个年龄段群体的广泛关注,这是社会参与语言规范实践的重要体现。其不仅提高了参与者和关注者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水平,在节目筹备、制作、播出和反馈的过程中,媒体和从业人员自身的语言规范水平、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
四、发现规范的问题
语言规范问题可以通过专门的调研和语言测试发现,也可以通过社会监督等途径发现。社会监督是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社会监督对语言规范的实践不具备强制性,但是具有广泛性。社会监督的广泛性是指监督的主体具有大众性,监督的实践具有随时性,监督的方式和途径具有灵活性。社会监督的广泛性不仅扩大了规范的基础、营造了规范的氛围,也为规范问题的发现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2016年4月27日,《新闻联播》主播郭志坚在播报新闻时,将地名“六安”读作“六安”,随即有网友指出这个读音是不正确的,当地百姓习惯将此地名读作“六安”,意在遵从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更指出的读音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郭志坚在向网友反馈该事件时,依据了当时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也就是从2008年开始修订、2012年7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并表示这是经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媒体工作者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该版词典显示“六”的唯一读音是。此外,《中国地名辞典》中“六”也已无的标音。但是,网友却发现在通往六安的路牌上,既有标注【LuAn】的,也有标注【LJuAn】的,这也反映了该读音在实际应用中的不统一。之后,关注该事件的群体从当事人、受众拓展到了专家学者等,变成了具有全民性质的大讨论。有专家认为,地名的读音应考虑习惯、方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只考虑规范性。
目不论争议的结果如何,争议本身就是巨大的进步,这体现了社会群体关注语言规范、期待解决语言规范问题的热情。关注是改善的起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社会监督发现觇范问题。规范问题的发现不仅是解决规范问题、提高规范水平的前提,也是引起关于规范问题的争鸣,增强关于语言规范的意识,营造人人关注、人人重视,人人参与语言规范良好氛围的重要途径。
五、推进标准的制定
语言规范领域的社会监督,不仅在于发现规范的问题,促使规范问题的改进,更在于推进规范标准的制定。
以“戛”为例。法国小镇Cannes因电影节而闻名,小镇名称在大陆地区被音译为,中文写作“戛纳”。在2005年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2004年出版的第10版《新华字典》及2011年出版的第11版《新华字典》中,“戛”字只有—个读音,但影迷和众多媒体习惯读作ga,为此“戛纳”一词的读音争论曾引起广泛社会争议。围绕“戛纳”一词的读音争论曾不绝于耳,且在广播电视媒体中有的从音将其读作gan白,有的从字将其读作。为尊重影迷和大部分媒体的读音习惯,2012年7月出版的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赋予了“戛”字一个新的注音ga,专门用于法国小镇“戛纳”的读音,至此ga与ji6之争得以平息。
标准的制定是语言规范的先行条件,没有标准就没有规范可言。社会监督可以发现规范的问题,迫使不规范向规范转变,也可以推进规范标准从无到有,实现没有规范向有规范可依,为语言规范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参与通过行为、意识等多个角度參与语言规范活动。社会参与是语言规范发展的保障,通过反映规范的情况、拓展规范的基础、营造规范的氛围、发现规范的问题、推进标准的制定等促进语言规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