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论述组织教师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促进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策略,建议教师在研读时做到:深度追问,深思善教,拓展视野,引领追问。
【关键词】教学研究 教师教学用书 追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6A-0105-02
“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内容。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奋进的状态、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科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等方面,静下心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校本教研训一体化的实践研究,借助具体的教学案例,通过组织教师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研究如何引导深度追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讨促进教师深思善教的策略,以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019年3月,笔者主持的广西“阳光数学——何薇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坊员罗老师执教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这是“图形与几何”单元主题的第一个教学内容。笔者借机郑重向大家推荐《教学用书》,并依托罗老师的课例对其进行深入研读。
一、研读《教学用书》与追问弱化的现状
各册《教学用书》与现行各册教科书配套使用,其编写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一步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编排意图,提出教学建议等。教师结合研读《教学用书》,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是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然而,现实中有的教师为了应对教案的督查,习惯于找现成的教案参照;有的教师在备课时虽然也翻看《教学用书》,但简单翻看与精细研读所取得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罗老师上课前,笔者改变了常见的“先听课,后评议课”的形式,而是实行“听课前先初步研讨教材”。笔者先集中听课教师,并要求他们带上《教学用书》。课前,笔者先提问:“您所教的年级,与今天的研究主题相关的单元内容有哪些?看看谁能快速回答!”结果不出所料,大多数教师没能较快回答,他们忙着翻阅教科书、《教学用书》。从这种情形可以看出教师日常较少沉心静气地研读《教学用书》。通过大家的翻阅、交流,进一步理清了路径:在各册《教学用书》的目录中可以快速查找;更详细的在《教学用书》目录之后,比如在“《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说明”的“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1页和第2页,基本上都可以快速找到所教年级与当天研讨主题相关的单元内容;附录1“教材教学内容编排结构表”也有系统地列举……然后,在听课前,笔者组织教师用20分钟自行快速翻阅各自年级的《教学用书》和《轴对称图形》教学简案,每人带着两三个问题准备听课,为追问式评议课做好准备。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教师过于自信,认为自己的教学设计科学严谨,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合理,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等。校本教研可以充分利用追问式评议课减少或者消解这种现象。而追问式评议课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对组织者也有相当高的能力要求,如:有丰富的执教经验,对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对现有教材的深度研读等。“教学目标是什么?如何有效突破重难点?如何能做到灵活处理教材?怎么让数学变得更有趣?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深入追问引导教师由教学事实追溯到教学理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追问相对较少。
二、研读《教学用书》,深度追问,深思善教
教师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提升教授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水平。教师必须进一步创新教研模式,以课促研,以研助训。
(一)追问内容的前后联系
对于投入教材研究,教师应当体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精神气。无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从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应当不断从《教学用书》中继续梳理知识点,把握规律、汲取经验,促使自己深入系统化备课,深入思考研究教学方法,制定对策。结合《轴对称图形》一课相关的主题研读内容,在查阅对应年级的《教学用书》时,教师首先要精读第1页到第10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的编写特点、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等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简要说明;其次,读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的第66頁到第88页;第三,读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小小设计师”的第186页到第195页;最后,可以根据附录把握小学各册教材的系统知识结构。
(二)追问目标的明确表述
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基于目标的教学。如果执教教师对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晰,意味着该节课教学较为低效。在评议教学目标的追问中,大家进一步研读二年级下册《教学用书》。在第79页至第86页选编有《轴对称图形》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下: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空间观念。3.感受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以上教学目标中的“通过”“经历”“感受”“体验”“激发”等关键词,让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追问目标的恰当表述。如,在判断常用的梳子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直观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表述完整。二年级的学生有可能一次说不完整,可以相互补充,逐渐提升数学表述能力。
(三)追问重点与难点的突破
评议课追问中,听课教师再次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教学难点是“正确找、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呢?下面以罗老师的一项设计“巧手剪剪剪”展开研讨。首先,教师演示剪纸的方法和步骤:先对折长方形纸,然后在折纸上画出一件上衣图案的一半,再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此处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折的折痕处不能剪开),展开得到了整件上衣的图案;二是让学生动手剪一剪。结合研读《教学用书》第71页的教学建议,展开追问:为什么要对折纸?为什么只在一边画图?为什么对折的折痕处不能剪开?通过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从而突破教学重点“对折是为了使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折了,剪出来的两部分是同样的”,同时,也引导学生理解教学难点“展开的剪纸上的折痕,就是对称轴”,从而使得学生形象地理解“为什么折痕不能剪开”。如果教师在上课时没有引导学生追问这些问题,是需要及时进行教学补缺补漏的。思考与操作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体现数学化教学。
(四)追问教法与学法
课内动手操作的活动多了,40分钟哪里够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些追问最终都要归结到教法和学法的探讨上来。“小小设计师”这个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在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72页,结合研读《教学用书》第2页、第6页、第186页到196页,都提到: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通过直观、操作,感知对称、平移、旋转现象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读了本单元与本学期要学习的所有内容,笔者追问:是否可以大胆地上整合课?我们可以尝试不按教学进度,灵活处理教材,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参与这个活动,但期间还是和教师一起学习前面的第四单元到第六单元的表内除法、混合运算等知识。在“争当小小设计师”活动开展期间,鼓励学生围绕图形的欣赏、拼贴、自主设计等进行玩中学、玩中问,以问促学,以练促教。同时也调剂一下枯燥的运算教学,在连续几个单元的埋头苦算中适当地加入一些“调味料”。我们还可以多次启用《教学用书》第88至90页的评价建议与评价样例,有为班级设计黑板报的花边,有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也有在完成作品后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这些活动不一定非要教师安排在40分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突破常规的教学安排,创新教学方法,创设菜市场、大商场、旅游路上等教学情境,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大好时机。
三、研读《教学用书》,拓展视野,引领追问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个要求对于新时代教育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拓展数学教育视野,才能更有效地引领数学追问。如:研读二年级下册《教学用书》第83页到87页的备课参考资料,就拓展了备课教师对学科知识的认知,让教师了解到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电风扇的叶片转动120度、螺旋桨转动180度后,能与自身重合。这些知识,能有趣地引领学生通过追问学习,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有用的技能,让数学学习更有意义。有的实验学校编寫的校本课程,按照不同年级选取适合学生的趣味数学活动,如二年级编排了《火柴棒变变变》《小方块大舞台》等;五年级学生在《甜点里的数学——体积与截面》的探究活动中,亲手切果冻、观察形状等,追问不同截面、不同形状的不同之处与关联之处。这些不正是我们需要的探究课堂吗?这也是广大教师需要的教研营养补给。教师应争取更多机会观摩一些《教学用书》编写专家、教材培训专家的现场课、数学教育拓展课程。
综上所述,我们以当前数学教学研究为中心,运用更多生动鲜活的授课方式,坚持理论深度研究与勇于实践探索相结合,将教学与生活应用深度融合,持之以恒,才能点燃更多一线教师的热情,当好学生数学学习的引路人。
作者简介:何薇(1974— ),女,汉族,广西北流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主要研究方向:现代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何薇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引领示范,现代学校发展的实践研究。
(责编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