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论述发挥课间十分钟教育管理功能的策略,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间观察学生的自然表现,摸清学生的个性特点;应兼顾潜力生和学习上“吃不饱”的学生,利用课间帮困培优,两头兼顾;课中偶发的事件也可以在课间冷处理;课间时分应增进师生间的交流,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应关注学生的课间安全问题,提高校园安全系数。
【关键词】课间十分钟 个性 帮困培优 冷处理 沟通 安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080-02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高效课堂教学的背后隐藏着教师许多不为人知的付出。一到课间十分钟,不少辛勤的教师又把工作切换到另一种模式。课间十分钟是让学生调整、放松身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准备的,时间虽少,但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好课间休息时间,合理发挥课间教育管理的功能,经常坚持,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观察自然表现,摸清个性特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名学生的个性都不同,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教师只有充分地了解每一名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方能做到因人而异,对症下药。课间活动为教师提供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有利机会。课间休息时,学生卸下学习任务的担子,又脱离了教师的视线,此时的他们不受课堂纪律的约束,很快就从紧张的学习状态切换到放松自由的状态,因而慢慢露出自己真实的一面:有的学生一下课就像飞出笼子的小鸟,与同伴追逐打闹;有的腼腆、内向、不合群,喜欢一个人打发时间;有的平时活泼开朗,此刻却闷闷不乐,一反常态……学生各种不同的课间表现都值得教师留意、掌握然后分析背后的原因,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教师观察学生课间表现时首先要选择观察对象,把课堂上表现不佳的、思想波动大的、学习退步明显的学生优先列入观察范围。其次,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课间本是师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要得到学生真实的表现情况,仅凭课堂上的观察还比较片面,不够全面客观。因而课间观察要做到经常化、持续化。再次,教师观察学生应该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学生发现教师在观察他的一举一动,那么学生也许会是另一种不同的反应,这样会造成教师的误判,所以教师观察学生最好在不动声色的状态下进行。这样教师利用课间给学生摸摸底,把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态、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搞清楚,对学生的表现作出更客观合理的评价与判断,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干预提供充分的依据,让教师的工作更有底气与把握。
二、两头都兼顾,全班迈大步
一个班级中,由于各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也各不相同。有时已经下课了,但还是有少数学生对当节课所学的知识一知半解,未能充分内化、掌握。如果教师不及时给这些学生再开开“小灶”,他们很容易沦为班级的潜力生。为了让这少数的学生在学习上跟得上全班整体的步伐,教师不防在课间“趁热打铁”,给他们补一补、帮一帮、扶一扶,让潜力生也感受到进步的喜悦,这样做虽然牺牲了教师的课间休息时间,但换来的却是学生学习的及时跟进,付出了也值得。有句话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就是提醒教师在辅导学困生时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交流时的话语、神态等表现中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帮他们解开学习上的“心结”。教师这样做,既从学科学习上帮扶学生,又做到知识帮扶与思想帮扶齐头并进,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及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在同一个班级中,也有一些学生成绩优异,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质疑与思考,有独立的见解,课堂上常常有“吃不饱的”感觉,需要教师增加“饭量”。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能一时满足不了他们学习上更多的需求,为了不给这些学生留下遗憾,更为了让他们在学习上保持浓厚的兴趣及求知精神,课间的休息时间便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契机,这时教师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问题向纵深发展,以满足这些学生的求知欲望,为他们在学习上脱颖而出创设更广阔的空间。可以说,课间的帮困培优让全班学生在学习上既保住了“底”又冲向“顶”,使全班整体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三、课中偶发事,课间冷处理
尽管教师对课堂教学做了充分的预设与准备,对生情与学情有着深入的了解,有“兵来将挡”般的快速处置能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因而为许多即时生成因素所左右。课堂上有的突发状况有时让人始料未及,如同桌两人突然吵架了、有学生上课看课外书等。课堂上发生意外事情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教师对事件前因后果没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便匆忙处理,虽然有“快刀斩乱麻”般痛快的感觉,但效果不佳,可能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样做对课堂教学、对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均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课堂上遇到突发状况要动脑筋,因势利导,学会冷静对待,有些事情需立即处理的不能拖到课后,如学生身体不舒服就要立即处理。而有一些則可以先缓一缓,等到下课后再处理。教师这样做,有比较充裕的时间考虑处理方案,既不耽误课堂教学,又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给自己挽回了面子,因为学生情绪激动时也许会有过激的反应,教师如果也受学生的情绪感染,容易片面、武断地下结论,做出不合情理的处理,这样做只能使问题变得更复杂,因而教师要学会找“台阶”下,给学生冷静、反思的空间,也给自己酝酿对策的时间。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降温”,等到下课了,再找当事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这时师生间、生生间的情绪逐渐由激动变为平静,由感性回归理性,由挑剔转化成宽容,这样的处理方式往往会让事件双方都较满意,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师生多交流,关系易融洽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这话不无道理,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每一名学生,才有可能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爱戴,进而相信教师的教育,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的确,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教育效果最优化,而注重搞好师生关系的教师就喜欢与学生靠近,甚至“混”到学生中,哪怕是区区课间十分钟也不放过。但课间休息时间实在太少了,教师鞭长莫及,难以在十分钟内照顾到每一名学生,并与之进行交流,因而交流时也要先把那些特别典型的学生作为首选,如上面提到的课堂上违反纪律的、不专心学习的、情绪反常的、课间有同学向教师告状的学生等。而这些类型的学生有的明知自己“屁股有屎”,下课就溜得远远的,或对教师的谈心产生排斥心理。因而教师与学生沟通时要敢于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态度诚恳,与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与理解,因而愿意敞开心扉,说出真心话,以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变化、学习动态,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帮助。另外,师生交流时教师要学会倾听,即专心、耐心地听学生的每一句话,教师的倾听不仅仅表现在听学生说说而已,还包括对学生的表达产生共鸣,弄清楚学生的心理诉求,然后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情,这样学生才乐意跟教师交流,吐露心声,师生的沟通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课间虽短暂,安全最重要
课间十分钟时间虽短,但它是校园安全问题的易发时段,对于班主任来说,这十分钟犹如“烫手的山芋”,既爱又怕,总担心学生在这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出现安全状况。教师的担忧不无道理,小学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又被“困”了四十分钟,终于等来了下课急需释放一下自己,因而玩起来往往把教师关于安全问题的提醒抛到九霄云外。课间时分,学生的活动地点比较分散,有教室、走廊、楼梯、卫生间、操场等。课间学生易发生安全问题的原因各异。班主任除了在平时不断加强课间安全教育,加强课间安全督查也很有必要,如成立课间安全巡逻小分队,让责任心强的学生轮流担当安全巡逻员,一旦发现安全隐患马上处理或报告教师。另外一个班级中可能有极个别学生比较调皮或常伴有攻击性行为,玩耍时动作比较“出格”,容易出事,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班主任要重点关注。这类学生往往精力充沛,班主任在课间可以派他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让他有事情可做,并及时表扬他的进步。另外教师在课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一来可以监督学生的活动情况,二来有了教师的组织,安全系数会大大提高,这样学生在课间会玩得既安全又开心。
课间十分钟相比课堂四十分钟显得太短了,加上它是师生暂时放松的活动时间,在教学管理中是很容易被教师忽略的“边角料”。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这“边角料”,对它进行精心的“加工”,使之物尽其用,它定会让教学效果绽放夺目的光芒。
作者简介:张凯,女,汉族,广西博白人,小学高级教师,参加过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第三期培训,曾被评为玉林市优秀教师、玉林市博白县教坛新秀、玉林市博白县优秀教师、玉林市博白县优秀兼职教研员,所写论文曾在《广西日报》《玉林日报》《成功》等报刊上发表。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