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2019-09-17 07:38李宪锋刘苏文陈荣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公共艺术常州

李宪锋 刘苏文 陈荣祥

摘 要:京杭大运河自古以来不仅是我国重要的黄金航道,更是我国的文化象征。常州在大运河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熏陶下,孕育出了多彩多样的人文历史,包括工业文化、民间艺术、红色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如乱针绣、留青竹刻、常州梳篦、常州吟诵、运河五号、龙泉印泥等。这些鲜活的、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为常州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名片具有重要的传播意义、品牌意义以及景观提升意义。文章将在常州大运河价值充分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运河沿线进行公共艺术设计,讲述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利用驳岸栏杆、桥梁涵洞、建筑、绿化、灯光等作为艺术符号的载体,通过多种艺术符号的设计,结合运河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故事、文物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运河遗产,形成常州运河世界遗产段的艺术展示策划方案,以彰显常州运河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常州;京杭大运河;文化遗产;公共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SJCX19_0772)研究成果;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城镇化进程中江南非典型古村落空间环境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16BG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京杭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线路。自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各界对大运河的研究热情不断升温,运河沿线各大城市也都乘着热潮打造属于自己的城市形象,且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位于江苏省常州市,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全长23公里,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航段之一。常州市自古就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千载读书地,吴越礼仪邦”的美名,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也是苏南地区较早发展工业的城市,本文将从城市公共艺术的角度出发,以常州市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人文故事、工业遗址为要素对常州市公共空间形象提升进行研究与设计。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性质

(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多样性

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大致可分为图像表达、符号表达、空间表达、整体性表达。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表现载体如驳岸栏杆、桥梁涵洞、建筑、绿化、垃圾桶、公共座椅等,而根据载体的不同,艺术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壁画、雕塑、小品、灯光秀等。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使得信息传播的形式也更加多样,人们对于城市的印象更为深刻,城市的气息也更加充满活力。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城市性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文化高度融合的社会,加上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的独特地理分布,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文化、新工业、新艺术等涌入常州,对常州的地方文化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常州运河本身拥有浓厚的文化基础,公共艺术的表现理应是建立在常州运河文化的传统基础之上。然而,继承并不意味着拘泥,常州运河固然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多姿多彩的艺术宝库,但一味沉迷于传统,容易失去艺术的活力,因此公共艺术如何具有城市性,如何与常州文化相结合,将所呈现出的内容区别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区别于运河段上的其他明星城市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三)城市公共艺术的交互性

交互,即交流互动,是很多公共设计追求打造的一个功能状态。通过建筑、景观、桥梁、路灯、垃圾桶、路牌等城市公共设施以及潜在的信息载体进行艺术设计,让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相关资讯、信息或服务,还能使人与人之间或人与信息载体相互交流与互动,从而碰撞出更多的创意、思想和需求。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主要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公共艺术着重点逐渐从城市雕塑转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形式和内涵还在持续变化。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处于逐渐探索的阶段,我国与公共艺术相关的画册有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编纂的《中国城市雕塑50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20世纪城市雕塑委员会编:《20世纪中国城市雕塑》,江西美术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研究书籍有:鲍诗度等编写的《城市公共艺术景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孙振华、鲁虹主编的《公共艺术在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年出版;《公共艺术概论》,王洪义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当代公共艺术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出版。

城市公共艺术具有较高的具体化和形象化特征,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能够起到良好的衬托作用,许多城市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社区、公共广场、桥梁涵洞等进行艺术表现设计,发展至今公共艺术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投入的资金日益增聚,数量也越来越多,可见城市建设者们对公共艺术的关注度正在逐步提升。但是,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公共艺术的发展史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不难发现,国外的公共艺术大多与社会历史背景和市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相结合。西方工业革命以前,城市的规模小且发展速度缓慢,城市的装饰容易整体协调;工业革命以后,生产能力得到提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扩张速度与日俱增;尤其到了现代建筑时期,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俨然成为一片片冷漠且压抑的混凝土森林,城市空间的质量也越来越差。人们很快意识到活化城市公共空间已经迫在眉睫,公共艺术概念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诞生。

欧美的公共艺术大多偏向于城市规划、社会学、政治学等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且从未割裂公共艺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欧美国家的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历史连贯性。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人主张“让艺术与城市建设结合”,美国政府从国家层面介入公共艺术的发展建设,制定、颁布了《百分比艺术条例》,不仅改善了城市空间环境,也提升了市民修养与城市文化底蕴。在同一时期,欧洲各国也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和主张,20世纪70年代末法国提出“艺术在都市中”的城市建设主张;1996年,奥地利政府将城市建设的1%纳入公共发展基金。公共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各国学者也各有成果。

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公共艺术发现,他们对公共艺术的设计研究更加侧重于“公共性”,往往将大众服务放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较为明显的位置,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并加以利用,同时也应当结合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脉,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共艺术。

三、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批评与建议

(一)城市公共艺术缺乏管理性

以城市雕塑为例。随着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持续发展,我国不断完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以此对城市雕塑的规划审批、城市雕塑的审批流程、城市雕塑的建设内容以及城市雕塑的维护管理进行了严格规定,期望能够有效保障城市雕塑的规划、建设以及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的科学进行,从而有效促进城市雕塑的良性发展。以小见大,可见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艺术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城市公共艺术缺乏地方性

由于当下时代信息的快速传递以及文化的高度融合,当某件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取得一定的成功或赢得好评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大量的“复制”与“克隆”,这些“克隆”产品马上就会出现在一些城市的街道、广场或小区中,这就形成了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克隆文化”,而未曾考虑和城市、环境、文脉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相容性。

(三)城市公共艺术缺乏公众性

城市公共艺术是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及市民审美需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形态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公共艺术的服务对象应该是市民,准确地说是社会公众,而不是极个别人,所以公共艺术应该具有艺术性和大众性的双重性特征。而很多公共艺术形式简单粗暴,内容单调,缺乏艺术感,缺乏大众代入感,缺乏城市品质意识,缺乏总体策划,缺乏各个专业之间的角色探讨,缺乏严格的评判体系,最终都难以逃脱被拆除的命运。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提升,对城市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城市公共艺术应当优化城市公共管理、增强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创立创新公共艺术形式,从而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效益,让社会公众进一步加深对城市的印象。

四、城市艺术表达设计的水平和发展趋势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观念不断地融合,城市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更趋于多样化,内容更加宽泛,设计更加科学,互动性更强,关注度也在不断得到提升。而现如今公共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未来趋势可以总结如下:

公共艺术从具象表现到抽象表现,到今天的数字化艺术的出现,再到展出时间的灵活性,都体现出当下公共艺术更多地考虑到地区发展对公共艺术的需求,以及民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的增加。

公共艺术涉及的范围也由室外城市空间为主逐渐向室内外公共空间的范围延展,公共艺术除去美化城市和政治诉求的目的,在公众参与性、地域性、艺术启蒙性、娱乐性等特性上开始得以展现。

公共艺术原本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发展需要倾听大多数的声音,同时公共艺术又具有设计学的属性,通过设计来作用于大众生活。如何最大化地了解公民的需求,如何全面地了解辐射区域的客观信息,如何能同时满足人、社会、自然的诉求,成为未来公共艺术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公共设计的设计来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也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所融入的先进技术也更加多样化,如大数据分析、GPS定位系统、热源分析系统等。

艺术化手法在过去的表现手法上再发展,如借鉴建筑设计上所运用的参数化设计,使公共艺术成为自由空间造型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体。建筑的参数化设计过程逻辑清晰,所有的造型都是基于科学的计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在满足主观审美的同时,也从宏观上解决了现实问题。

五、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公共艺术规划设计

(一)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的基地状况

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全长23.4公里,途经外环高架、青洋路高架等,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其主干道由西向东横穿市区,串联了常州市重要的商业区、工业区、公共绿地、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迹等,是江南运河中为数不多的连江通湖的河段,也是运河穿越主城、城河相依的典型代表,可以说“一条大运河,半部常州史”(图1)。

大运河自古以来便是常州市的水利输送要道,随着时代发展,为了适应水利输送的运量以及避免打扰周边居民的生活,常州市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运河的改道。陆路交通方面,市内各大交通干线多以运河走势而建,其中主干道呈南北东西向交纵,确保城市在交通运输上能做到道路的畅通无阻。城市一、二级道路为城市主要交通干线,占绝大多数,为常州市主要街道。当然为了缓解道路的客流压力,城市还设有外环高架,极大方便了出行人员,保障其能够更加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图2)。

常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文化独特、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文化名人众多,名人故居如史良故居、唐荆川纪念馆、刘国钧故居;红色文化如张太雷纪念馆、瞿秋白故居、恽代英紀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常州唱春、乱针绣、常州龙泉印泥制作技艺、常州评话;小吃美食如萝卜干、大麻糕、芝麻糖;历史街区如毗陵驿、双桂坊、早科坊;工业遗迹如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名力纺织建筑群等。根据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目前室内已规划的文物资源点已达到100处,未来的几年将会逐渐增加,而其中大多数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则位于大运河两侧(图3)。

(二)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现状分析

(三)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公共艺术的设计方法

根据公共艺术的特性和对常州大运河文化遗产段的了解,团队始终坚持以突出常州地域文化特色为主旨,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为重要手段,美化城市环境为主要目标,将常州打造成为使人印象深刻的运河明星城市为最终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利用不同的公共艺术形式和新技术,并结合常州运河段的文化特色来突显常州“高质量的工业明星城市”“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高质量的管理明星城市”三大城市名片,营造科技自然、龙城古今、宁静致远、工业新兴的氛围。设计元素与设计理念是整个公共艺术的核心,在设计中,不但要给人一种建筑景观交相辉映的融洽之美,也要留住常州当地文化的历史缩影。

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景观建筑中灯光的定位、灯具的选择,对常州运河两岸夜景天际线进行系统设计。

通过对常州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并汲取常州大运河的文化符号,设计一款符合常州气质的标志,并将其元素再提取、再设计,衍生设计出独具常州特色的标识系统,通过这样系统且始终围绕城市主旨的设计方式并将其不断复制,起到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公共艺术的设计思路

根据对常州历史文化的探究与整理,项目团队基于常州浓厚的历史人文、工业底蕴,将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打造成为集生态、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运河艺术文化走廊,并提出五大策略,整体提升运河两岸景观风貌。

策略一:还原古运河生活,再现运河故事(图4)。

古常州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漕运”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苏,河川纵横,湖泊密布,故常州成为“三湖襟带之邦,百越舟东之会”的交通枢纽。

策略二:将“名人文化”打造成为常州名片(图5、6)。

常州自古名人荟萃,文风鼎盛,南宋就有“儒风蔚然为东南冠”之美誉,据历史记载两宋期间常州出进士776人,为同期全国进士总数的2.2%,居全国出进士最多城市之列。明代共计开科89次,常州地区进士636人,占全国总数的16.46%。清代共开科112次,常州地区进士645人,占全国总数的16.07%。明清两代500多年间,每6个进士中,就有一个是常州人。清代常州地区位列三鼎甲者(含博学宏词和特恩保举经学)32人,其中状元12人、榜眼6人、探花14人。清代共开科112次,常州状元占十分之一,清代每10个状元中就有一位

常州人。除此之外,常州也诞生了许多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革命家,如刘海粟、李伯元、唐荆川、史良、刘国钧、瞿秋白等。一代文豪苏东坡,一生漂泊,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选择在常州度过,并写下“眷此邦多君子”的诗句。

运用文字、图片、LOGO、展示牌、雕塑、语音导读等方式,将整条运河段的历史文化、工业遗迹、人物故事等以名人说故事的叙事方式进行展现,既体现常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可将常州“君子城”的文化效应深入人心。

策略三:注重生态,创建生态基底(图7)。

植物的种植和搭配要遵循协调植物与建筑、公共空间的关系,注意植物色彩的搭配和季相变化,彰显城市文化的价值,选择植物时要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最大程度保证常州地区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乔木类的选择如广玉兰、法国梧桐、栾树、香樟、浙江中山杉、玉兰树、鸡爪槭、银杏等;灌木类如金边黄杨、小叶黄杨、茶花、龟甲冬青、红花檵木球、红叶石楠、木槿等;地被类如麦冬、三色堇、银叶菊、二月兰、石蒜等。

策略四:以艺术为翼,体现文艺常州(图8、9)。

以“一公里”艺术文化圈为概念,结合常州地方文化、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特色活动,将运河段上各个重要节点作为文化传播的中心,根据季节举办适合全民参与的活动,如赛龙舟、梅花节、暴走大运河、花朝节、汉服文化祭、七夕节等、户外音乐会,吸引市民参与到文化传播的活动中来,整体提升常州的文化氛围和气质。

策略五:智慧植入,激活场地(图10)。

智慧植入的概念可分为三个部分:信息化基础、智慧服务、智慧管理。

信息化基础指的是无线网络实现景区群面覆盖,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结合公共服务所需,建立专门的服务网站、APP以及微信公众号等等。

城市传播系统如指示系统、城市广播、广告牌、城市CBD大荧幕,进行智能化和形象化提升,运用信息实时发布、人工智能导航、虚拟游览等功能,方便人们的生活。

利用高新科技实现,智能视频监控、智能呼叫接警、人流量统计、智能疏导、防火预警等智能管理。

(五)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公共艺术分区规划

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根据区域的功能以及整条运河段的文化内容分布将公共艺术的分区划分总结成“一廊两岸三圈六块多节点”(图11)。

一廊:大运河常州遗产段。

两岸:一是艺术堤岸。通过沿线设计艺术符号,讲述运河故事,传承运河文化,打造符合常州运河气质的艺术文化堤岸。二是休闲堤岸。结合运河慢道系统,设置智能公共服务 设施点位,优化两岸道路景观。

三圈:工业展望圈、时尚宜居圈、常州历史圈。

六区:工业展望区1、 时尚宜居区1、工业历史区、人文历史区、时尚宜居区2、 工业展望区2。

多节点:将驳岸栏杆、桥梁涵洞、建筑、绿化、灯光等作为艺术符号的载体,以彰显常州运河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人文故事、文物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运河遗产的独特魅力(表1)。

(六)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标志设计与应用

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标志以运河的“河”字和“龙”为主要设计元素,结合具有常州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留青竹刻、梳篦和中国传统印章以及人文精神等元素进行组合,以扁平化的设计方式对文字和图形进行抽象、极简、符号化的设计表达。标志以蓝色和绿色为主要色彩,蓝色代表着现代科技、未来,绿色代表着生命力、保护,也寓意着大运河奔流不息,文化源远流长,同时象征着常州这座城市不断地前进、向上、生机、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图12)。

将LOGO辅助变形,运用在标识、垃圾桶、灯光、城市家具、雕塑、广告牌、地铁入口等地方,将其作为城市形象的一部分,逐渐形成常州的名片和记忆。

六、结语

将公共艺术设计进行有主题且统一的规划设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属罕见。常州大运河世界遗产段公共艺术设计的概念有别于一般的艺术作品,既要面向大众又要有个性。通过对文献的查找整理以及国内外公共艺术的对比分析和讨论研究,对城市公共艺术有了新的定义,城市性,即城市公共艺术的受众为居住在该城市的城市居民,艺术的形式要与本土文化紧密结合且让当地民众产生共鸣感,让远离家乡的游子有归属感,让初来乍到的客人有新鮮感。将利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对常州运河两岸的灯光、建筑、桥梁、公共空间,在声、光、电三个方面进行设计,从各个空间、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传播,逐渐形成常州运河文化软实力,将运河艺术风光带打造成常州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

参考文献:

[1]张颖,张新宇.公共艺术视野下以新媒体为媒介的建筑再生——以杭州钱江新城灯光秀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4).

[2]汪茜子.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视觉形象设计的抽象意蕴表现[J].居舍,2019(11).

[3]陈耀林,刘爽.当代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艺术新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2).

[4]方静.论大运河特色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利用——以常州段运河为例[J].中国名城,2018(12).

[5]韦庆明,钟冠宇,盛前.京杭大运河常州段水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发和当代价值[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8(11).

[6]吴晓,王承慧,徐华林,等.大运河(常州段)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联探析[J].城市规划,2013,37(5).

[7]常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州运河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李宪锋,常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刘苏文,常州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陈荣祥,常州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公共艺术常州
常州的早晨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文化资源再开发的思路与决策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