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浩
摘 要:在城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作为一种重要的当代文化形态,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给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以及城市思想的呈现带来了新的思路。但就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来看,其仍然存在轻实质、重表面等现象,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新时期公共艺术建设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艺术设计;城市美学
公共艺术是一座城市成熟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共艺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的精神财富。公共艺术设计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无论是何种形式,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都在积极地表达当地的身份特征与文化价值观,都体现着市民们对自己城市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基于此,有观点认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当下文化教育与艺术传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与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它往往能够通过改变其所在地区地景观,突出该地的某些特质,唤起人们对某些问题的思考,进而长时间地影响公众的精神状态。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具有极其强大的力量,在塑造城市的独特性格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一、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概述
一般而言,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受到学术交叉性以及综合性等因素的影响,提法较多,如有观点提出,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公共、艺术与设计的集合。其中,艺术是人为地利用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造,是多种表现形式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相互融合与相互渗透,以实现美化城市公共艺术或者引发观者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作为一门尚在发展中的学科,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设计理论范畴等仍然没有较为统一的观点。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学科与环境技术科学、民族与地域文化研究、公共行为学与公共心理学、生活与社会需求等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回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一方面,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化,城市公共艺术的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日益升温,众多的研究者与设计师们投身其中,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建设实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于不同程度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传承
归根结底,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门类,其发展历程离不开对传统美学的传承。而传统美学对美的探讨与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美”的概念的确定。无论是传统的艺术作品,还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诞生的新型艺术作品,其所产生的美感,与最终的呈现效果,都是设计者较为关注的问题。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对传统美学的一种传承与发展。回顾数千年来人类对于美的本质的探索,美大致可以概括为理论美、形式美与快感美三类,而根据美的表现形态,又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技美等。其中,艺术美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劳动获得的,是对真实生活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基于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而艺术美的三大要素,即艺术的真实性、情感性以及独创性。
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来看,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以及我国传统美学观念都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西方的美学观念中,“模仿论”的美学观给艺术门类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其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其所推崇的审美判断标准极大地削弱了艺术家的创造力。随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模仿论的缺陷,更为复杂的“再现论”由此诞生。与“模仿论”相比,后者更加注重艺术家的艺术表现张力,同时也唤起了观赏者的审美感知。就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来看,很多的设计作品,就是来源于真實生活的再现。基于“再现论”的公共艺术设计,既有对生活实际的模仿的影子,也有艺术家对艺术表现形式的灵活应用以及自身艺术表现张力的体现。此外,艺术形式对于艺术作品的呈现也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不论是表达设计者主观情感的设计,还是反映生活的作品,都需要将其“装入”相应的审美形式之中,才能称其为艺术。根据“形式美”的观点,艺术作品的呈现需要构成事物外形的材料的属性以及一定的组合规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即对各种无序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审美特性。从这一层面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亦是“形式说”的传承。在设计活动中,众多的设计者们通过对各类公共设施的配套、街景形象的塑造、绿色环境的开发等,将当前城市的各类环境要素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进行合理的重组,进而实现改善城市景观环境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意境是设计者对客观形态的刻画与描绘,是美学的核心观念。根据“意境说”的要求,艺术美感的呈现,并不仅仅是对事物具体形态的描绘,更需要的是“以形写神”达到一种内在精神层面的“神似”。而这一美学特点,在以雕塑作品为代表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回顾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不难看出,“重神轻形”的美学理念,给公共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水体设计以及雕塑设计等活动中,“意境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呈现。不仅如此,我国传统美学观念中的“格调说”也给当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从本质上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活动,是对人类生存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其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空间的规划与设计等问题,在这一环节中,设计者需要充分考量各个设计主体的协调关系,关注各个要素之间的繁简、虚实关系,继而确保整个设计格局的合理性,而“格调说”强调的便是虚实相生。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亦有赖于“格调说”的传承。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创新
一座城市的兴起和演变,无不保留着当地居民们在悠长岁月中的宝贵经验与记忆,以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将其镌刻下来,凝固成城市居民对一座城市的视觉识别和情感记忆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重要任务。回顾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美学观念的传承给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基础,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还需要做出一定的创新。
从构成要素的创新来看,城市雕塑、城市绿化、城市水体的美学创新,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城市雕塑是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雕塑艺术,塑造出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并将周围的人文公共与地理公共充分融入,反映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气息风貌,装点城市一隅,是当下城市雕塑对城市艺术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但国内的城市雕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立意不高,感染力与生命力不强,造型过于呆板等。基于此,设计者与雕塑工作者在进行雕塑设计、建设时,应当更多地关注美学创新,避免盲目抄袭,融入更多的内涵,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兼顾大众的人文需求,以解决现阶段审美缺失等问题。而在城市绿化等的美学创新中,则应当关注其改善公共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等目标,结合道路、广场等具体情况,融入恰当的设计元素,保证绿化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与实用性。
从人文美学的角度来讲,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这一艺术门类,实际是城市公共与艺术设计的结合。除了关注艺术设计活动中色彩、光影、明暗等设计手段的应用外,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还需要重视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城市文脉的连续性,结合相应的公共要素,体现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艺术品味与深层次内涵。基于现阶段城市居民对环境的需求,设计者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时,应当以城市居民的心理需求为导向,尽可能为当地居民创造出相对理想的生活空间。基于这一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需要从公共美学、社会艺术心理领域等角度进行探究,尽可能提高最终设计作品的美学质量。
近年来,在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的双重压力下,生态设计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态设计概念的出现,实质上是艺术设计领域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回应。在此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生态化也成为一种重要的趋势。从设计的观念、生态设计的理论构建,到设计的方法与技巧,生态设计都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但从现阶段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状况来看,要真正实现生态设计这一创新目标并非易事。首先,我国的生态设计之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界尚存在认识不清、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其次实践过程中,受到利益驱动问题以及局部操作、整体实现之间的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整个生态设计的创新之路并不顺畅。从长远发展来看,要实现城市公共艺术的生态设计,首先需要遵循整體优先原则,即服从持续性利益,在此基础上,尊重自然,建立新的生态观念,并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继而实现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集约化”。
四、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传统美学的重要传承,在其发展历程中,相应的设计作品,给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面临诸多问题,相关的设计师与学者应当从人文美学以及生态设计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进行创新,进而满足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马骏.楚文化背景下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以武汉市公共艺术设计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3(5).
[2]熊晨卉,陈建.地铁公共艺术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以武汉地铁2号线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3).
[3]李杭,马彧.安塞民间传统绘画图案在公共艺术中的传承与应用[J].美与时代,2015(8).
[4]罗滔,张鹏.基于广府文化传承的城市空间公共视觉调查与创新应用研究——以广州地铁为例[J].设计,2017(14).
[5]朱建邦,希茜,闫格.城市公共艺术治理中的传统再现——论档案文化资源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介入[J].北京档案,2017(11).
作者单位:
河南省工艺美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