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福 平 邓 敏
(1.重庆工商大学 学工部,重庆 400067;2.云南红河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蒙自 6511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人性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要求,是需要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共情观、情境性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越来越融入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队管理的工作中,使得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乐于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1-3]团体心理辅导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辅导思想教育、家庭教育和教学管理的重要形式,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得到了大量的实践和运用,对于有效改善人际关系、情绪调节、压力适应和自我管理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是一项应用能力突出的专业技能。[4-5]学生工作中主要通过建立心理社团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心理氛围的营造,社团成员需要掌握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知识来配合学生管理部门开展相应的心理活动。然而已有的团体辅导课程以知识传授为目的,掌握的是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过程、理论框架和辅导技术知识点,学生在学习结束后不能根据团体目标设计团体活动方案,更难以实现从课程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组织者,从团体成员转变为团体领导者的角色转变。究其原因是课程设计的知识本位和学生应用能力的缺失所致,这样的培养方式既不能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也不能帮助学生获得应用技能,理性知识让学生常常感到抽象、难以理解,缺乏实践和练习使学生对于团体辅导活动的操作难以掌握,尤其是缺乏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得社团成员在课程学习后无法把握带领团队工作的特点和技巧,从而使得团体辅导工作浮于表面或简单重复,无法达到知情合一、知行合一的目的。高庆春等[6]提出在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和指导中,操作技能的提升是发挥团体心理辅导作用的核心。因此在其技能培养的课程中,应注重从能力培养和提升的角度对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进行结构式调整,建立以实现应用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打散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能力提升来进行课程设计,围绕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核心过程和工作特点,梳理各阶段组成部分的知识要素、活动构成、领导者技术和成员带领技术,实现各个知识模块相互衔接、能力模块有效练习的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中,在组织者的安排和引导下对团体成员予以心理帮助的过程,它强调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彼此影响,通过设置从热身、进入、主题、结束等序列的单元活动,对于团体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心理辅导能力和技术提出明确要求。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分为3个层级:第一层是基础层“技术层级”,包括基本的理论依据、操作规程、方案设计、注意事项、关键点确立、前后测等;第二层是中间层“心理层级”,主要强调团体辅导的组织者与成员间关系的建立,在对操作规范等技术要点把握的基础上,在积极关系中推动活动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层是最深层“人格层级”,最初的技术逐渐退隐到次要的位置,整个团体心理辅导感觉不到刻意的技术痕迹,每个人内心的感受在自然的流淌、碰撞,人与人在积极关注的基础上展现自己,关爱他人。因此它不是一门理论的课程,而是心灵的感受,不是从道理上明白“是什么”,而是一门极具实用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课程。[7]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中也应该具有相应的特点,不能仅仅是团体辅课程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而是以体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学生由体验到技术,再由技术回到体验的双重训练,逐步达到学生内化知识和生成知识等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能力提升的课程设计方面,研究者提出了课程模块化的概念。
课程模块化最初是由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是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主导而建构的一种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与传统课程具有显著区别,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素和课程实施方面都与传统课程有显著区别。[8]模块化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具有突出的优势,首先,模块化课程以提升能力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核心架构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其次,模块化课程强调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教学任务将知识分配到不同的教学包;第三,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形式上,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结构,通过核心课程、体验课程、活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形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根据模块化课程的整体框架,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可以实现技能培养为核心、教学任务承包化和课程形式多样化的重新建构,并且通过实践实现相关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根据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内容重构、课程实施和组织形式这3个方面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进行建设:
课程模块实施内容 具体内容团体心理辅导的基础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流派团体辅导方案的结构与内容团体发展的阶段与活动设计团体成员的互动与引导技术团体辅导的效果与评估团体心理辅导实操体验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与报告团体辅导活动体验与练习团体辅导方案实践与反思课程组织方式核心课程体验课程活动课程
模块化教学是指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模块教学践行“尊重差异、追求个性”,具有教学的灵活性、适应学习者的需求,在内容上突出与实际结合的训练,并在学习、思考、交流中完成教学内容。[9]郑应霞[10]提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以学生的成长和完善为最终衡量指标,通过“教学做”一体化的“感知—体验—实践”模式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根据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基本知识框架,从应用知识的角度将内容分为团体心理辅导的流派与原理、团体辅导方案的结构与设计、团体辅导活动的体验与练习、团体辅导效果的评估与调整、团体发展的阶段及辅导技术,团体成员的引导与互动技术等等。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明确课程任务,形成学习单元,从应用性的角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并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应用情境。[11]
模块化组织课程内容即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小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既密切相关,又相对独立。各个模块有自己明确的主题、学时、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有其独特的功能。[12]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构建基于“做中学”的建构式教学模式,根据团体辅导活动的四个阶段来进行课程实施的架构,分为团体创始阶段、团体过渡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和团体结束阶段的方案设计与实施。根据团体辅导活动的发展阶段进行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体验课程中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活动特点,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合于实践运用之中,通过任务的完成来实现教学目标。以任务为导向,课程的实施就是任务的完成,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实施,再对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对各个模块的实施进行提炼、评估和总结。
模块化教学也是一种融合课堂内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突出了教学的实践性。[13]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传授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将核心课程、体验课程和活动课程融为一体,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课程形式。在进行团体辅导方案的设计与报告中,课程内容向知识输出转变,课程考核向过程考核方式转变。[14]引导学生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来进行学习和讨论,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小组为单元展开教学,学生就团体目标的确定、团体活动的选择和团体效果的考核等问题展开教学。同时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每位同学都有成为领导者和成员的两种角色体验,深化学生对于团体领导技术和成员互动技术的理解和体验。同时以课程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使学生真正将课堂所学带入真实的社会实践中,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反思,无形中形成课程有机组合的内在联系。注重知识的生成性和学生的自主性,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通过基于应用能力提升的团体辅导模块化课程改革,学生实现了从团体成员到团体组织者,从团体组织者到团体设计者等三个角色的转变,实现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三个层次的推进和发展。具体而言,在团体成员活动中,根据老师的要求和指示完成活动内容,学习教师如何进行活动操作、成员组织和分享,团体效果评估、团体活动关键点的把握等等,获得一种感性上的体验,实现其在“技术层级”上的一种直观教学;同时学生以两种身份融入团体,一种是团体成员,并担当不同的成员角色的扮演,“沉默寡言不融入团体的成员”“挑战团体领导者权威的成员”等等,边体验边随着团体活动的深入而融入团体中,感受团体氛围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和自我反思,重点考察自己的心理如何与团体氛围进行相互作用,实现“心理层级”的转变;另一种是进行角色反转,每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团体领导者,组织完成其中一个小活动,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实现了团体活动的目标,应如何推动团体成员的互动和交流,推进团体活动目标的实现,如何与其他组织者的活动进行衔接,实现在“人格技术”层面的转变,让团体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成员心理的转变。
根据课程模块的变化,对学生能力的体现和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体现在考核方式中,仅仅以知识的掌握和识记已不能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改善。因此应基于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估,根据前期课程模块化的设计,应突出重点:学生对于团体辅导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否能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体现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动力,根据团体发展阶段和团体主题来进行活动设计,活动方案的操作性和目的性明确;此外应重视学生对于团体方案实施能力的考察,学生在组织活动中的执行能力,活动中对成员互动的引导技术,对活动方案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团体氛围的营造等,这些都难以通过纸笔测验来实现,而模拟活动方案又无法产生心理的真实体验,因此直接以学生在实践基地的活动方案及活动效果作为课程考核的部分,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开展实践的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前期教学方案及考核要求的变化,本研究提出以活动为载体、以团体为组织形式、以学生技能为核心的两大能力的评价体系:即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能力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初步实现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和团体辅导活动实施两大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结束之时对全班33名同学的应用能力提升效果进行分析,在关键指标点考核中,学生的掌握率都能达到80%以上。具体而言表现为两大部分的评价:一是学生基于学习收获的过程性评价,二是学生开展团体辅导实操考核的结果性评价。
根据本课程教学知识分模块授课,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四维课程目标,本教学评价从知识评价、学习获得、应用能力提升和学生情感素质四个方面,让学生进行主观评定,结果在教学知识与学生学习情况方面,教学内容清楚、知识丰富程度、教师示范有效性和教学设计方面均得到了理想的效果,各项指标不低于90%。但与此同时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业挑战性增大,明显表现在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考核方式的不适应(61.3%和48.4%)(见图1),对应在学习获得上表现为学生知识点掌握的下降和学业时间不足(48.4%和58.1%)。综合起来考虑,结果说明学生学习强度进一步增大,教学知识评价认可度高,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改善(83.9%),然而课程难度(80.6%)也同样导致了学生感受到明显的学业压力和学业投入的不足(见图2)。
图1 课程教学知识评价情况
除了教学和学习两个方面的评价之外,本课程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出发,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改善和情感素质的提升也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学生应用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尤其表现在知识实用性、知识转化、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方面,在能力提升方面还略有不足,仅为80%以上(见图3);其次在学生情感素质方面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情感素质是学生学习投入的一个参照指标,学生在课堂喜爱度和愉悦性方面均达到了90%以上,在感受知识价值和学习信心提升方面也达到80%以上(见图4),说明课程情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增加了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实现了学生情感素质由外而内对学习的促进效果。
图2 课程学生学习获得情况
图3 团体辅导知识实用性
基于课程考核要突出对团体辅导基本知识的掌握,完成团体辅导原理、阶段特征、主要技术、主题活动等方面基本知识版块的学习,实现书本知识向团体体验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辅之以各类主题、各个发展阶段的团体活动体验及团体活动录像观摩,学生在每次教学后需要完成活动反思和体验反思等作业,总结在活动中运用到的团体辅导心理知识,自己的成长、收获和心理体验,对于体验的反思和其他成员互动产生的反思等等,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本阶段的考核以技术层面的知识版块为基础,以自我的反思体验为主要学习形式,每个参与的同学因其对团体活动参与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学习体验便会有所不同。因此从教学知识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应用能力转化和学生情感素质四个方面来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结果发现在教学和学习情况方面发生了转变,之前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效果更有把握,但是考核方式变化之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感到一定的学业压力,在知识点掌握和学习时间上表现出最大的亏损和不足。在知识应用性方面,大大改善了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面,对知识实用性的评价最高;由于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对于课程的情感体验也大为转变,课程喜爱度高达93.5%,课堂愉悦性高达96.8%。同时由于在应用能力提升方面具有时效性和长期性等特点,在感受自身能力提升方面的评价总体偏低,并带来了学习自信程度的下降。
图4 学生情感素质提升
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在团体活动课程中的技能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团体活动实践部分进行了技能考核,设定四个观测指标:团体活动设计能力、团体活动操作能力、团体成员互动与引导能力、团体领导能力,进行5级量表评定,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团体活动设计能力考核
由图5可以得知,在团体活动设计能力考核上,学生能力比较突出的是活动程序清晰(60.6%)、活动完整(54.5%)、活动针对性(51.5%),而在活动原创性上明显不足,出现频率很少,仅为27.3%。根据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初步掌握了团体活动的操作流程,但还不够熟练,在活动的流畅性和层次性上还需要进一步训练,但对于团体活动阶段的动态特征把握较好,能够有效推进团体发展的阶段和执行团体活动方案。
由图6可以得知,在团体活动操作能力考核上,学生能力比较突出的是活动组织能力(60.6%)、活动有序性(51.5%),而在知识应用和语言表达上明显不足,均为48.5%;在活动主题突出性上总体而言比较突出,4级评定以上比例达到69.7%。
图6 团体活动操作能力考核
由图7可以得知,在团体成员互动考核上,学生能力比较突出的是团体氛围友好性(60.6%)、成员分享充分性(51.5%)和成员互动性(51.5%),而在成员平衡性上明显不足,出现频率很少,仅为33.3%。从结果看来,团体方案的活动氛围较好,有效实现了团体成员熟悉性、友好性和分享性的良好氛围,但对于团体成员特征的把握还需要实践训练的提升。
图7 团体成员互动考核
由图8可以得知,在团体领导能力考核上,学生能力表现比较突出的是团体主导作用(69.7%)、与成员的沟通(66.7%),而在活动总结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和领导风格上明显不足,均在40%以下。
根据对以上能力四维的等级评定,以该项能力出现次数等级4级作为观测点,结果显示学生在活动能力设计、操作和领导能力等方面有所提升,均为40%~70%;在成员互动及引导方面还有待加强,仅在团体氛围一项上达到了60%以上。对于团体成员的观察和引导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还需要开展更加深度的训练来进行提高。根据以上四个维度指标的评价,即团体活动设计、操作、团体成员互动及团体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上还存在很大不足,还存在照搬团体活动方案、活动操作不熟练、团体活动与心理辅导脱节、团体领导与团体成员缺乏互动等问题,因此应用能力的提升只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四维评价指标可以初步作为团体辅导实操能力考核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四维指标进一步制定学习方案,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同时由于第三层次“人格层面”的心理技术,还与团体领导者的领导风格、理论素养和团队经验有关,因此这一指标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和实践经验。总体而言,能力四维指标在课程教学后都有了显著改善,没有改变和很少改变在各项指标中都是比例最小的,因此四维指标可以用作本课程能力考核的有效指标。
图8 团体领导能力考核
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团体辅导课程方案的模块化改革,打破原有知识体系的框架,设置主题性课程内容,加强应用性知识的讨论和设计,通过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一个学习参与者转变为一个学习主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依靠学校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得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和进行技能的提升和总结。通过学生三种学习角色的转变,实现团体心理辅导三个技术层面知识的能力提升,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根据不同的实践团体设计并执行团体活动方案,使得学生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课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应用的跨越,学生的学习挑战性和学习热情大大提升,学习参与度空前;但在能力考核评价上也存在许多不足,学生对于注重能力的学习还不能完全适应,对于实践操作的学习还满足于现有方案的简单重复,缺乏建立团体及团体辅导方案的意识,知识生成性和创新性还很不足。作为对于以能力为体现的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课程,应用能力四维目标能够对其能力的发展和变化进行考核,直观反映学生在应用能力提升和转化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的课程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本研究仅仅从量的指标上提出了能力提升的体现,今后应结合主题分析或者现象学解释分析等方法分析质性数据,进一步完善学生技能发展中的学习方案。[1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树立大学生核心主流价值观,因此应该有意识地以大学生日常生活热点问题、意识形态的主流问题为导向,[16]开展如“时代先锋——去留洋还是去扶贫”“学习新时代”“网络新时代”等主题的辅导活动,让学生应用团体辅导技能去组织大学生开展心理活动,潜移默化地树立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的核心价值观。本文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团体辅导技能并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