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646000) 唐兰兰 李 卉 杨 超 魏道芳 张 容 叶运莉 张俊辉
【提 要】 目的 了解泸州市40~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表和自制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的502名女性绝经年龄为(48.05±4.02)岁,KMI评分中位数为15分,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81.7%,其中轻度患病率为30.9%,中重度患病率为50.8%(中度38.05%,重度12.75%)。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对照,不运动、睡眠质量差、焦虑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OR(95%CI)值分别为1.813(1.045~3.144)、1.806(1.047~3.116)、2.226(1.259~3.937);45~60岁、睡眠质量差、焦虑的女性更容易出现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OR(95%CI)值分别为2.411(1.100~5.287)、5.890(3.316~10.462)、8.702(4.862~15.576)。结论 泸州市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中重度患者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不运动、睡眠质量差及焦虑,且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应采取不同措施,预防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控制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
围绝经期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开始出现绝经及与绝经有关的临床症状起至最后一次月经后一年,也是妇女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这一时期一般在50岁左右,年龄范围为40~60岁,是每位女性从成年步入老年必然经历的阶段[1-2]。在这期间女性由于性激素过度减少导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综合症状称为围绝经期综合征[3]。围绝经期综合征严重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研究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进而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对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的生殖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对泸州市不同程度(轻度、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出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对象
2015年5-6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泸州市5个社区抽取居住时间≥6个月的40~60岁女性为研究对象,排除处于妊娠、哺乳状态或患有精神障碍及不能理解问卷内容的女性。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共发放问卷560份。
2.方法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评价
采用改良的Kupperman评分表[4]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诊断和严重程度的划分,该评分表有反映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13个条目,每一条目有不同的基本分和程度评分,症状评分=基本分×程度评分,各症状评分相加之和为总分。Kupperman症状评分总分为0~63分,总评分越高表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越重,其中≤6分为无症状,7~15分为轻度,16~30分为中度,>30分为重度[5]。
(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调查
采用自制的泸州市中老年女性健康状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年龄、身高、体重、居住地、职业、经济负担、是否绝经、运动、睡眠质量、焦虑和对生活现状是否满意等。其中BMI=体重(kg)/[身高(m)]2,其值≥24为超重或肥胖。
3.统计分析
1.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560份,回收问卷530份(回收率94.6%),有效问卷502份(有效率94.7%)。被调查的502名女性中,年龄(51.34±5.55)岁;55.0%(276人)已绝经,45.0%(226人)仍有月经来潮,最小绝经年龄31岁,最大绝经年龄58岁,绝经年龄(48.05±4.02)岁;城市女性占85.7%,农村女性占14.3%;职业类型中以体力劳动为主占27.7%,脑力劳动为主占29.9%,离退休与无业者占42.4%。
表1 变量名及赋值
2.泸州市40~60岁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情况
502名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KMI评分的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为15(8~25)分,最低为0分(15人),最高46分(1人);18.3%(92人)无围绝经期综合征,30.9%(155人)患有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50.8%(255人)患有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其中38.05%为中度,12.75%为重度)。
3.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超重或肥胖、居住地、职业类型、经济负担、绝经、运动、睡眠质量、焦虑和对生活现状是否满意10个因素有关,结果见表2。
4. 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10个因素再进行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为对照,睡眠质量差、焦虑、不运动的女性更容易出现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OR(95%CI)值分别为1.806(1.047~3.116)、2.226(1.259~3.937)、1.813(1.045~3.144);45~60岁、睡眠质量差、焦虑的女性更容易出现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OR(95%CI)值分别为2.411(1.100~5.287)、5.890(3.316~10.462)、8.702(4.862~15.576),结果见表3。
表2 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
表3 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表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泸州市女性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81.7%,高于河南郑州的64.2%[8]、上海市的68.2%[9],低于石河子的88.8%[10];轻度患者占30.9%,中重度患者比重为50.8%(38.05%为中度,12.75%为重度)远高于相同判断标准的长春市研究结果(16.38%)[11]。这可能与调查地区、时间等不同有关。由此可见,泸州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中重度者比重大,需要引起相关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中,许多事件结局的属性并不只是“有与无”、“是与否”等二分类,还存在3个及以上类别的多分类结局,包括无序多分类结局及有序多分类结局。当结局为二分类变量时,一般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对于无序多分类结局与有序多分类结局,以往类似的研究常把因变量转化为二分类因变量,不但丢失了资料信息,而且很难达到研究目的。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是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进一步扩展,既可以得到各因变量发生概率的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作用大小,又可以进行因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与自变量、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比较,其结果解释相对比较复杂,但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满意的结果[12]。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包括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无序多分类结局,应该选择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于有序多分类结局,应先进行平行性检验,若P>0.05,则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若P≤0.05,则选择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本研究平行性检验结果P<0.05,因此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因素。结果显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运动、睡眠质量与焦虑这4个变量有关,而且不同因素对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症的影响中,45~60岁女性只对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影响;不运动只对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有影响;睡眠质量差和易焦虑对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最大,对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相对较小。
以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作为参照,45~60岁女性患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是40~44岁女性的2.411倍。围绝经期综合征一般于40岁开始出现,51~55岁达高峰,这主要是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速度和程度相一致[13]。因此有关部门应当重点关注较大年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保健工作。
以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作为参照,不运动的女性患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是运动女性的1.813倍。有研究发现,长期锻炼身体可以很好地控制围绝经期女性的情绪障碍和躯体症状,使女性面对负性事件的抗压能力增强,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14]。并且运动也是一种情感宣泄的有效方式,可以清除忧郁的情绪,使身心愉悦。由此可见提倡围绝经期女性定期参加体育锻炼有助于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以无围绝经期综合征作为参照,睡眠质量差的女性患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是睡眠质量好的女性的1.806倍,患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是睡眠质量好的女性的5.890倍;焦虑的女性患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是不焦虑者的2.226倍,患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风险是不焦虑者的8.702倍。睡眠质量的好坏和是否焦虑都是由于情绪障碍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围绝经期女性常用压抑的方式来对待外界压力,因而出现精神紧张、抑郁、焦虑、烦闷等不良情绪,这样的不良情绪会导致失眠,而且很容易随着情绪变化而复发,加重女性内分泌失调[15];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如失眠、情绪波动、抑郁多疑、头痛等会影响睡眠质量和焦虑,如此往复则会加重围绝经期综合征。长期焦虑还会引起身体内部大量的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流失。因此围绝经期女性应多注意调整情绪,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保障充足睡眠,合理安排生活,补充营养等。
综上所述,泸州市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高,中重度者多,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运动、睡眠质量与焦虑。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应采取不同措施,预防轻度围绝经期综合征,控制中重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有关卫生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加强较大年龄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预防保健工作,大力宣传围绝经期相关知识,开展围绝经期生理及心理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围绝经期女性生存质量,使其平稳地过渡到老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