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寅
摘 要:江西采茶戏历史悠久,随着政府加大拯救传统文化剧种的力度加大,采茶戏的发展和传承燃起了新的希望。着眼于以江西采茶戏为代表的传统技艺,目前已经受到全省乃至全国业界的关注,但是近年来所做的工作,还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地方专业茶戏的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江西采茶戏继承发展
任何一项民间艺术的形成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人们的生活情趣以及约定俗成的風俗习惯息息相关,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人们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变化。作为江西地区鼎鼎有名的采茶戏戏曲之一,江西采茶戏从最开始的乡间村落逐渐向外传播,并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和赞扬。而江西采茶戏之所以能流传到现在,就表示其本身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以及环境适应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艺术类型,江西采茶戏未来的发展将走向哪里,正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1 发展溯源及生存现状
由于采茶戏流传地域之广,各地的风格大不相同,而冠以当地地名来加以区别。顾名思义,抚州采茶戏就是流传于江西省抚州地区的采茶戏,是隶属于江西采茶戏中一个分支。由于抚州采茶戏具有强烈独特的戏剧特征,多表现贴合现实生活的剧目内容,且唱腔的民歌风味浓郁,深受人们的喜爱。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三脚班时期、半班时期以及新中国至今时期。采茶戏起初是以采茶歌的形式出现,是一种伴随着茶农劳作而歌唱的行为,兼备劳动号子和山歌的艺术特性。抚州采茶戏源于宋代南戏,在清朝末年时期形成了最初演出形式——“三脚班”,其早期表演形式只有“一旦一丑一坐堂”三人组成,在之后的发展中加入了小生一角,形成了戏剧结构的基本框架“三小行当”。
清末民初时期,“三脚班”融入了宜黄戏的表演形式,并丰富了戏剧角色、唱腔音乐和伴奏乐器。这种不断扩张发展的三脚班被当地人称为“半班”。“半班”的出现,使三角班实现了职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了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和传播。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采茶戏也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成立了抚州地区歌舞团后更名为抚州采茶歌舞剧院,现汤显祖大剧院。这也是近代以来抚州采茶戏发展最为蓬勃的时期。经历了半个世纪,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呈现出由盛转衰的趋势,采茶剧团为了维持生计也不仅限于采茶戏的演出,同时混杂着时下流行歌舞、相声小品等节目的表演。
2 文化阐释与社会维护
抚州采茶戏不仅传承的是其地方文化,而且也是社会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若能看到抚州采茶戏如今所处的社会背景,就不难解释这一朵中国戏曲中的奇葩为何逐日凋零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对艺术文化事业残暴的禁锢,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经济翻天覆地地飞速发展等,这些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巨大变动,是如今抚州采茶戏追赶莫及的。
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抚州采茶戏的传承发展映射了这个地区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与民族的心理、文化、风俗习惯融为一体。在抚州采茶戏的传承流变过程中,糅合了当地人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其社会文化特性。
戏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民间戏曲,作为文化现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记得吴文藻先生曾这样解释过“文化”:“文化是社区研究的核心,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可说是某一社区居民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所谓生活方式系指居民在其生活各方面活动的结构形式的一定结构,文化也可以说是一个地方应付环境——物质的、概念的、社会的和精神的环境——的总成绩。”
每一个地方的文化都可以从它当下的生活中表现出来,其居住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以及行为习惯都属于地方文化的范畴。抚州采茶戏今日所展示出的文化风貌,与抚州地方经济、生活发展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还要注重弘扬新时代的新文化。在如今传承人日渐老去、却无后继人的情形下,无论是对抚州采茶戏音乐形态的溯源,还是对其传承脉络的梳理都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地方戏曲的发展需要传承的延续,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也是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抚州采茶戏虽然已经受到全省乃至全国业界的关注,但是近年来所做的工作,仍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抚州采茶戏的弘扬与发展。这一工作仍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地坚持,以真正达到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目的。
3 结束语
抚州采茶戏深入民心,多年来茶余饭后无论是电视上还是舞台上或是路过马路边,百姓都喜欢聚众观赏,词调朗朗上口,基本年纪大的都能唱几句,这就是长年积累的一个过程,它不仅是戏曲,更像是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江西采茶戏是客家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在传承历史和民族特色的同时也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但变化是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江西采茶戏的音乐文化发展研究就是对其变化历程的深入分析,希望本文能在此提供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廖玉娟.微探江西采茶戏传承人陈宾茂的表演艺术[J].戏剧之家,2017,(15):31.
[2]袁瑾.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江西采茶戏《茶童戏主》的艺术特色及价值意义[J/OL].艺术科技,2017-07-04.
[3]曾蔚.课堂实践与赣南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J].戏剧之家,2016,(19):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