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思维与顿悟的产生关系

2019-09-16 03:31苗艳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隐喻思维

苗艳

摘  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带有顿悟性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不诉诸分析和陈述,而是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建立一种客观灵活的联系,这种联系对于顿悟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隐喻;思维;顿悟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2

一、引言

哲学的革命,带来了认知语言学的大发展,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在认知语言学兴起之前,隐喻仅仅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而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认知语言学,赋予了隐喻新的内涵。三十多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及信息技术专家都从各自的领域出发,攻城略地,对隐喻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隐喻,是以一类事物来了解另一类事物的认知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方式的思维机制。顿悟的产生需要用多种方式去灵活的表征问题,而隐喻的思维方式恰好可以灵活多变的去表征问题,因此隐喻对于顿悟的产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隐喻的思维特征

隐喻最大的特点是在两个概念域或认知域之间建立结构性的映射,这种表达方式,带有很强的形象化思维特征,特别是在对新事物的认识上,可以达到以已知喻未知。以熟悉喻生疏,以简单喻复杂,以具体喻抽象以通俗喻艰涩,从而形成一种抽象思维手段,发挥特殊的思维功能[1],而这种认识事物的机制,不是分析也不是直接陈述,而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经历另一种事物,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突然顿悟[2]。

人类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开始对隐喻的性质进行研究,但传统的研究只是从修辞的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隐喻不仅只是一种修辞,还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雷可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做了新的阐述,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时代,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隐喻也成为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和重点,学者们开始从认知工具的角度对隐喻展开研究。

雷克斯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概念体系是以一类事物了解另一类事物的历程或构思方式,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于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这种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特点,正是隐喻的特征和本质,表明隐喻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隐喻在结构上表现出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这种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建构另一个概念,不管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都普遍存在,比如:东山再起,老骥伏枥,金屋藏娇、911、世界警察等富有隐喻特色语义性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中承载的思维方式,可以传达复杂而精微的内心世界,把那种难以言说的内心感受表达得更加多姿多彩,更富有意境,比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等隐喻就是语言与思维的精彩案例。正如雷可夫和约翰逊所总结的,隐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隐喻从认知上来看,可以呈现出三个不同层次,即描述功能、认知功能和创造功能。隐喻的描述具有生动灵活的特点,富有表现力,这三个功能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人类认识事物总是由已知去推知未知,很多新概念的理解正是建立在对旧概念的更新而获得,在这些过程中隐喻的功劳功不可没。由开始使用,到渐为大众接受并广为流传,隐喻在各种语言中随处可见,比如:信息技术术语浏览、点击等概念。这些表达方式的普及过程,是我们用旧有的知识模式去了解新事物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顿悟产生的条件

最早对顿悟开始研究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研究的初始目的是要推翻教育理论学家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说。柯勒的研究开启了用心理学的方法,探索“顿悟”这一人类高级认知过程的先河。

顿悟是一种心理现象,特指瞬间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使人在陷入思维僵局后的思路突然贯通,并获得了一种啊哈感,这种感觉总是在瞬间出现,一旦出现,即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中对顿悟的研究多采用9点连线,蜡烛问题等经典实验。截至目前,对顿悟主要是从创造性思维角度来进行研究。在理论上影响较大的一个理论叫格式塔的“视觉场理论”,这个理论认为,顿悟缘于知觉的重新组织,问题要想得到解决,认知主体必须超越对事物表面特征的认识,认识到事物的内在和逻辑关系。另外一个理论是表征转变理论,要达到对事物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识,就必须对问题有良好的表征方式,如果问题表征的方式不适当,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认知主体获得问题解决。如果要解决顿悟问题就要创造性地把原本不相关的思路或方法运用于当前问题情境。在顿悟获得的过程中问题表征方式是问题解决的关键,甚至认为要解决问题只需要把问题表征到答案变得明朗的程度,要想达到顿悟就要不断重复问题表征的方式,直到找到良好的表征方式,瞬间产生顿悟感。

四、隐喻对顿悟产生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里,创新与创造无比重要,而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形式。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人类创新总是在旧有知识观念基础上进行创新,是原始域投射到结构相对模糊的目标域上。人类创新创造的过程恰好和隐喻的过程相一致,隐喻不但是认知方式还是我们语言和思维的基础。我们通过隐喻由甲事物去理解,以实物或者由事物的一个特征去了解事物的另一个特征,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两种概念连接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这种联想不仅仅是建立在物理特征相似性的基础上[3]。作为生成语言学的一个代表性理论,隐喻更加注重语义的生成,它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虽然生成语言学无法解释所有的语言现象,但是其观點对于我们理解语言的思维方式仍然具有启发性。

1、隐喻的联想能力有利于顿悟的产生

大量的研究表明,隐喻能力可以作为反映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当一个隐喻出现后,很可能对受众产生一种联想,从而产生顿悟,这种顿悟不再需要进行推理,而直接可以从隐喻中领悟到。特别是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靠顿悟的产生而得到解决,隐喻作为较好的一种语言媒介,对顿悟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在禅宗的公案中就以机锋转语,答非所问,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特点,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文字的障碍,用有限的语言带来人类对无限的精神世界的顿悟,带来思维的突然贯通感。这种语言思维方式的产出与语义目标之间的投射,会让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欣喜感,而这种欣感正是顿悟的表现。

猜你喜欢
隐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