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娜
摘 要:谍战剧《风筝》的播出立刻引发关注和议论,其“信仰”的力量体現得淋漓尽致。但它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平民化、立体化人物的塑造,以及充满悬念和人性关怀的叙事情节。
关键词:《风筝》;人物;情节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一、人物塑造
1、平民化的人物形象,贴近俗尘乱世的生活
《风筝》讲述了一个多面受敌的地下工作者,如何在与组织失去联系后坚持工作,又如何在革命胜利后证明自己,继续发光发热的情节故事。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以往强情节的谍战剧传统之上,于地下工作者的成长、信仰与坚守上有了更强的刻画,“人”的书写成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原因。“郑耀先”式的平民英雄往往有弱点也有人性本身的欲望,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而是有信仰有灵魂同时又很平凡的人。
作为重庆军统王牌特工,柳云龙饰演的郑耀先度过了三十多年的情报员生涯,体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剧中的他性格内敛但是心狠手辣,竭尽所能潜伏在国民党内部,为我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面对战友的牺牲也不禁发出了质问:“我什么时候能活得像个人?”
郑耀先从隐姓埋名到自认身份,再到重新投入工作的历程,细致还原了许多无名的地下工作者在1949年前后不同历史阶段所遭遇的考验。由于特殊的身份,在后半生中他更是颠沛流离,不能与家人团聚,付出了难以想象的代价,却还一直坚持自己的信仰。拍出了郑耀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真情实感,拍出了特殊时期、特殊人群的生存现实,“烧脑”又“烧心”,具有浓厚的人性意味和强烈的情感冲击力。
2、立体化的人物性格,摒弃大善大恶的刻画
《风筝》一反传统谍战剧“绝对正派和绝对反派”的观念,不再是用“好人的悲惨遭遇”和“坏人的毫无人性”来深化观众情绪。它摒弃了以往影片的毛病,“叙事上是程式化,反面角色塑造是脸谱化,正面人物性格是单一化”。
四哥是在军统里和郑耀先同生共死的兄弟,在四哥被调离到渣滓洞,郑耀先去探望离开时,一个削了皮的苹果让郑耀先几乎落泪。这种过命的交情,超越了生死也超越了立场。甚至到最后四哥投共把他供认后,也激不起观众的愤恨之心。宫庶,周孝安,赵简之这三人对六哥郑耀先可谓忠心耿耿日月可鉴,三人相互之间也是肝胆相照。当自己人追杀郑耀先时,这些“敌对阵营”的兄弟们,却心甘情愿为他挡枪赴死。
而在共产党中同样有着为了政治前途牺牲家庭婚姻的袁农,也有劳教农场仗势欺人、阿谀奉承的劳教员,更有四处给人带上“反革命”帽子的红卫兵。这些共产党员我们又能说他们是“好人”吗?”在立场和人性面前,我们无法说谁对谁错,谁也无法说服谁。战争之下,每个人都是可怜的。
二、情节设置
1、充满悬念的叙事特点
剧中的女主角韩冰,是国民党高级特工“影子”,也是观众津津乐道的人物。她是拥有双重身份的人,表面上是好人,可是背地里却是敌对情报员。她潜伏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搜集情报,指出军统高层特工风筝并尽量保护“国民党”的同志。这部电视剧最大的悬念就是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找出真实的“影子”。整个影片都设置在异常紧张的氛围里,围绕着谁是“影子”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带领着观众走进故事、探讨故事。观看者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猜测真正的“影子”是谁的问题中。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逐渐把自己的猜测一一推翻,直到看到结局,才恍然大悟。这是非常成功的悬念设置。
同时,在《风筝》这部电视剧当中,更能紧紧揪住观众心理的,是“风筝”与“影子”如何对抗又如何敌方阵营保全自我,冲出重围。故事一开始,就亮明郑耀先的身份,把他放在最危险的境地。郑耀先身边的同志,在前几集就接连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细弱,此后每个段落,他都要在高强度的困境中摆脱嫌疑,并且完成使命。而在战争结束后,郑耀先如何在自己党内既要隐藏身份又要完成任务,这样的夹缝中生存不得不让观众揪心。
2、人性关怀的叙事视角
该剧共46集,但从该剧整体的比例来看,解放后的内容占到了一半多,且时间跨度超过30年,这也是之前谍战剧中很少见的。在这种环境中,男主人公面对的不再是穷凶极恶的敌人,而是自己人的怀疑,家人的误解等。在敌营,他要面对无法解救自己的同志;再次与组织取得联系后,又要面对诱捕曾经共同抗日的兄弟这一现实。
郑耀先在敌营把属于自己的角色演得很成功,不管是从日常举止、生活习惯、为人处世,还是在权力博弈的方法上,都给自己打上了环境赋予的独特烙印,因为“演出”太成功了,以致他的联络员被假象迷惑,根据地的战友、游击队员的家属,也对他恨之入骨,长期被敌我属双方追杀,游走在生死边缘。随着唯一联络人,也是唯一能够证明他身份的战友的牺牲,他和组织的联系切断了。更重要的是,面对敌方的友好和我方的怀疑,他就处在一个人性的路口,失去约束,失去牵绊,像一只放出去又断了线的风筝。善恶的选择从此全部交予他。他只能时刻提醒我是谁,我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在假面生涯之外,时刻捂着一颗心,让它始终不变色。
总之,《风筝》这部优秀的主旋律作品已经从对胜利的赞美转向对战争的反思。它在艺术审美上以独特的人物塑造和新颖的情节设置征服了现代大众。它把焦点从走向胜利的故事情节转移到推动胜利的人身上。他们逐渐回归本源,去探讨人性,讨论人的情感,发掘人在特殊环境下的挣扎。使得现代大众在欣赏作品时达到一种极高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陆绍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7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2]吴贻弓,李亦中.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94.
[3]戴锦华.谍影重重—间谍片的文化初探[J].电影艺术,2010,(1):5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