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科研助推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9-09-16 04:41贾宪军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贾宪军

摘要: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传统育人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亟须以应用性科研为抓手,发挥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堂教学创新及实践性教学拓展等方面的助推作用。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调整现有职称评定、科研激励等相关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应用性科研活动。

关键词:应用性科研;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

近年,我国金融市场与行业在宏观背景及微观技术两个层面均出现了深刻的变革。从宏观经济背景看,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以要素投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效率提升、科技创新为主转变,金融业也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融资领域,金融服务的对象将更多地向创新型企业及各类中小微企业倾斜,直接融资尤其是多层次股权市场将充分发展;在投资领域,随着2018年资管新规的正式颁布,各类理财产品的刚性兑付难以为继,金融机构资管业务面临重大转型。与宏观背景相适应.今后我国中小金融机构会日益增多.金融服务方式将更加注重差异化、精细化。同时,随着移动支付、云数据、智能合约、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深度运用,传统金融行业与监管在支付方式、商业形态及信用体系等方面均面临颠覆式重构。

金融行业的上述变化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在提供差异化、精细化金融服务时,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更强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客户的个性化特征及独特需求。二是面临飞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及日益复杂的行业生态时,金融人才应具有较强的复合学习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在专注自身专业领域的同时,能对统计学、计算机、心理学等跨学科知识有一定的渗透能力,至少能够理解各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核心逻辑,能够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团队成员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

一、新时代新建本科院校现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一般定位为应用型院校,各院校金融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均以应用型本科金融人才为主,并在培养理念上强调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区别科研型院校的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做法上,新建本科院校纷纷加强校企合作、实验室建设及实践性教学。然而,现实中这些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多数院校在课堂教学环节仍然套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及知识灌输为主要内容,这种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意识及思考能力的引导与培养,更缺乏综合利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训练。即便是在知识传授方面,由于教师较少关注行业的实际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使课堂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行业现实,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金融行业飞速发展的现实状况脱节。此外,高校通过建设仿真模拟实验室来加强实践教学,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仿真的环境与现实行业问题仍存在较大差距,无法有效为学生提供接触真实金融问题的平台。可见,目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上,无论是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还是实践性教学手段,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前行业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二)科研激励视角下新建本科院校金融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本研究仅从教师的科研激励这一角度加以探讨。现行金融类专业教学模式之所以以知识灌输为主,且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存在较大脱节,一个直接原因是專业教师缺乏对行业实际问题的关注,尤其是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中应用性的、微观层面的问题,教师较少从科研层面、问题角度加以关注。同时,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从业经历是“从高校到高校”,较少有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因而专业教师无法寻找到合适的主题来积累丰富的实践案例素材,也把握不好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之间的衔接性,导致其更擅长也更愿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并且所授知识也未能及时更新。教师在忽略课堂教学内容探究的同时,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学术研究领域,按照权威学术期刊的论文范式要求,开展较为抽象的、公式化的理论研究,如此,虽然教师的理论水平有所提升,但其关注的问题及研究内容均在较大程度上远离行业具体现实问题,进而使得其科研成果很难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教师之所以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性问题探讨及课堂转化,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及科研激励机制的制约。由于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对教师学术能力的评价与科研型院校比较雷同,均以承担纵向课题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为主要依据。在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专业教师自然将主要精力投入学术研究领域。可见,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激励机制及其导向与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方向存在错位,这是导致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

显然,根据以上分析,要走出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困境,就要改变新建本科院校的学术型科研导向,倡导应用性科研的开展,以此助推应用型师资培养、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二、应用性科研的内涵与特征

所谓应用性科研,是相对于基础性科研或学术性科研的概念而言的,即以应用性作为主要导向的科学研究。其主要指高校或科研机构为解决企业及产业界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政府或企业开展合作,进行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研究,更强调基础性科研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更倾向于学术的实践性维度,遵循的是社会需求逻辑。如果说学术性科研重在探究事物规律、挖掘问题原因,那么应用性科研则重在探讨如何运用规律、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当然,应用性科研与学术性科研并不矛盾,应用性科研是学术性科研成果的运用,是其在实践领域的具体化与自然延伸。同时,应用性科研虽然需要与工作人员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但二者并不等同,实践经验是感性认识与总结,应用性科研以理论及成果为指导,仍然要遵循科研的基本方法。应用性科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在研究内容上,强调如何运用既有学术研究成果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尤其是基层的实际问题。二是在服务对象上,更多面向企业等微观主体,成果质量以是否直接对产业或企业有效用为主要评价标准。

以金融领域的家庭金融问题研究为例,从研究内容看,该领域的现有学术研究,主要探讨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因素。比如,从收入水平、生命周期、金融素养、信任文化等方面,分析其对居民家庭金融行为的影响,包括影响机理与影响效果,进而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分析与建模、利用公开统计数据或研究者个人调研数据(还包括少数行为实验数据)实证检验,整体上是在探讨家庭金融行为背后的规律及原因,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应用性科研的重点,是针对特定金融机构的产品设计、营销行为、风险管控等问题,在理论及学术性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在对特定客户或人群进行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提出具體的、可操作的问题解决方案。比如,学术研究表明,风险偏好、金融认知能力、信任程度是影响居民投资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客户会存在何种认知偏差。那么金融顾问在为客户推介产品时,为成功促成交易,在识别客户特定的风险偏好后,为避免风险错配,就应在认知能力与信任方面下功夫,使客户最终选择风险匹配的产品,从而实现与客户的长期、良性互动。

三、应用性科研助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路径

高校教师通过开展应用性科研,在为企业、政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以下渠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师资队伍建设渠道

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多数高校教师的能力短板,而应用性科研的开展,恰恰能够有效弥补这一短板。一方面,教师为获得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必然要对行业及市场进行深入的前期调研,全面而精准地把握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在课题立项以后,为顺利完成项目,教师需要与企业人员反复交流沟通,并随时跟踪问题进展,需要思考如何将既有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全面了解企业一线的实际情况,而且要对自身的专业能力形成更清晰的认识,并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相对于传统的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的形式,对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更加全面、有效。

(二)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渠道

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金融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定位与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对行业人才需求具有前瞻性的把握,这无疑需要专业负责人对金融业、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与现实状况具有深刻的理解。教师通过开展应用性科研,能够及时了解行业企业所面临的最新动态与核心问题.对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及其知识能力结构会有更深入的把握,尤其是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对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具有前瞻性的判断,这将为学校进一步精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课堂教学创新渠道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相对于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应用性科研对课堂教学创新的作用更加突出。教师可在应用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分解为多个子项目,以恰当方式将其嵌入相关课程,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研讨式学习。这既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思考能力,又能激发其持续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同时,教师应用性科研成果的取得,更容易以案例等形式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新颖。

(四)实践性教学与校企互动渠道

实践性教学不应仅局限在特定的实验室仿真教学及集中的毕业实习阶段,更应贯穿于学生整个本科阶段。教师持续的、分散的应用性科研的开展,离不开众多学生的参与,尤其是社会调研类项目。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金融运行环境,并与相关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这为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以及在实践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契机,其实践性教学效果显然优于传统模式。此外,学生在与金融机构或企业接触的过程中,也能更加了解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有利于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未来就业的选择空间。

四、加强应用性科研、助推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为有效调动教师从事应用性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对应用型金融本科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政府主管部门及新建本科院校应在职称评定、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政策改革。

在政府层面,政府应对不同性质的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有所区分,并进一步下放职称评审权限,降低评审基本条件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淡化学术性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突出应用性科研及成果转化导向。此外,政府要积极提供应用性科研公共服务,搭建校企科研合作信息平台,设立应用性科研成果奖励基金,营造良好的应用性科研舆论氛围。

在高校层面,高校首先应根据学校师资与学科特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应用性科研成果及转化效果评价体系,尤其是对教学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效果评价。其次,改革现行职称评定政策,将应用性科研项目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参考。最后,加大应用性科研的激励力度,鼓励教师开展具有真实创造价值的企业委托横向课题,并对后续成果向教学及人才培养过程转化进行二次评价与激励,有效实现科研、教学相互支撑的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新建本科院校
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实践与分析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探讨
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工作现状及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产学研相结合:新建本科院校发展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