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微 吴悦
摘 要:插画对于文字的画像化呈现与解讀就是其基本功能,这除了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字内容之外,还能为书籍增添不少趣味性。而插画作为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其呈现与文本的疏近如何为插画带来怎样的变化,就是本文中想要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插画;文字;文本内容
1 插画的创造
创作插画首先需要理解所创造的文本内容,然后再将内容主旨转化为图像。插画既依赖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它既要对文本的内容做出再现,同时也需把文本中无法体现出的细节加以表现,以使画面丰富且合理。
1.1 文本内容的解读
文本的内容对于插画的创作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更是一个限定。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创作,插画都不能随意地抹煞和改变文本中传达的意思。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文学小说类多数是理解文意,再现场景与人物,;说明类的文本需要严格按照文本要求,不能有错误和漏洞;诗歌类的文本则比较抽象,需要创作者有较深的文学素养,领略其文字内所包含的意境;等等。
1.2 图像的创造
插画是静止的图像,同个画面无法表现动作的延续,只能选择最关键的一帧进行描绘。瑞士儿童文学作家约翰娜.斯比丽创作的长篇小说《海蒂》中的插图,如图一,是非常典型的写实再现型插画。书中描写小海蒂跟爷爷一起铺床单的场景:“枕头的地方垫上了高高的干草,这样一躺下,脸正好是面向敞开的圆圆的小窗户。……爷爷从干草堆里抱起一抱干草,把床增厚了一倍,好让床更软和舒服一些,”这段文字既的描写了场景,又有一系列人物的动态,绘者选择了动作的中间帧,起到承前启后的承接作用。
2 插画与文本的相关性
对于文本的再创造是插画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很多时候困囿于文字的内容会阻碍思维的发散,导致灵感滞塞,画面缺少活力,没有新意。但同时,由于插画本身的特殊性质,创作又不可能完全的脱离文本。所以在插画领域中,与文本相关性的度的把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2.1 同一角色的不同呈现方式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学识的不同,对于文本的感知势必也会不同。比如鲁迅先生所著的《阿Q正传》,就有许多不同版本的插图。图2丰子恺先生所画的阿Q的满脸怯懦和狡猾——这是丰子恺对于阿Q的理解。丁聪却对阿Q有着另一番感受。如图3,丁聪笔下的阿Q仍旧穿得破破烂,一幅腌臜像,但脸上的神气却大不一样——总是带着一种不屑与愤愤之色,这些特质与鲁迅在文中描写到的一些关于阿Q这个人物的情节也非常吻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对于文本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侧重,创作中避免先入为主,对于创作自己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
2.2 文本的突破
如果创作者一味的遵循再现文字内容的原则,就很容易落入窠臼。在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对于插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以前忠于再现也止步于再现的创作方式逐渐淡出舞台,而对于文本的解构与巧思变得越来越重要。插画不仅要做到解读文本,在做好传达的同时更要留给读者空间。
参考文献
[1]郑万林,插图学概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
[2][瑞士]约翰娜.斯比丽,朱碧恒译,海蒂[M].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