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露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作为人类思想和文化的精萃的名著经典,学生从中汲取人生智慧与生活经验,而且能够感受美的熏陶,培育自己的真善美。如何将文学名著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1.阅读兴趣重新潮,轻经典。现在的学生受快餐式浅阅读影响,追求吸引眼球的潮流文化,他们的视界中充斥着日韩漫画,玄幻、穿越等小说,青春、校园等题材的文学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而有时代背景的经典名著却遭遇冷落。来自于另一挑战的是,移动手机、网络网站的碎片化阅读,使学生无法潜下心来,系统化阅读。
2.阅读广度与深度不足,阅读感悟非原发。迫于考试压力,学生被动地阅读文学名著,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不是发自内心对文学经典的喜爱,他们的目标只瞄准中考考查的著作,却不会去阅读考查之外的名著经典。因为目的性过强,自然不会深入阅读作品,阅读感悟自然不深,阅读一旦结束就急于翻阅参考书里面的主题、特色及感悟。这种非原发性的感悟学生记忆不深,随着阅读篇目的增加,他们常常混淆彼此之间的知识要点。
3.难以监控阅读,缺乏有效指导。对于老师而言,由于名著多是大部头,推动学生阅读变成课外的自觉行为,难以监控。初中学生课业负担普遍偏重,每天的各门学科的功课量充足,学生无法留出充裕的时间进行阅读。即使在一定的课余时间,也被“精彩的”影视剧、电动游戏所吸引,名著经典的阅读变成平时不可控,期末无法补的尴尬局面。
4.教学手段陈旧,无法激发课堂活力。初中名著阅读教学的课堂受课时限制,无法安排较多的课时来进行讲授或分享,为了提高效率,教师往往采用去芜存菁的方法,直接授以学生以“干货”。这一做法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枯燥无味,伴随着教师的一句句的“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属中考考点”,课堂丧失了活力。学生不能分享阅读感悟,激发新的情感,名著因为被解构而分化成一个个知识点和名言警句,这使名著失去了美感。
5.教师名著阅读欠缺,自身文学素养不足。广东省2007年将名著阅读列入中考,旨在推动学生对美文的欣赏,同时也敦促了师生对名著阅读的重视,但是有些老师存在文学经典阅读面不广和数量上不足,有些初中推荐的名著篇目教师也没有读过,又没有及时补充阅读,只充当名著的搬运工,将教学参考书的要点直接灌给学生。教师没有阅读体验和感悟,无法与学生情感沟通,名著导读生硬,语言感染力不强,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也不高。
2016年9月13日国家颁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体框架,指明了教育的核心。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必须与其相吻合,即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等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核心素养的框架是我国的教育改革重新定位质量人才观,也是教育改革的历史使命。
六大素养之一的人文底蕴,包括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方向具有较好的指向,特别是名著经典阅读教学,既是人类文明的沉淀,作品向读者阐述的人文情怀,提升读者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水平。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开鉴赏。一旦有阅读,就会产生鉴赏,这两种要素是相生相伴。有深度的阅读以及赏析作品很好地发展学生思辨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不断积淀人文素养,培育先进的价值观、家国情怀和高雅情趣。
1.逐年落实,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经典,积淀人文素养
初中名著阅读推荐篇目的范围覆盖中外古今,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曲、人物传记等。广东省中考大纲推荐12部名著为考试篇目,近几年来的中考题的考查充分显示了新课标的精神实质,题型更具灵活性,更具开放性,非常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由于12部名著分别安排在三年六个学期,每学期需要阅读2-3本,只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才能逐年落实,夯实基础。为了能够让学生相互监督与促进,组建阅读小组,制定本小组的阅读计划,小组成员的读书笔记除了好词好句的摘抄,可以尝试让学生看完一些章节后,设计题目要求组内成员作答。这样做的好处是逼学生动脑思考,不足之处是学生提出问题过于肤浅,敷衍了事。应对的办法是利用师徒结对子,由师傅指点徒弟,从检查到指导再到检查,扎扎实实地过关。文学名著读进去了,收获自然就有了,经年累月,人文素养不断积淀,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2.营设氛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培育人文情怀
除了倡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名著经典的阅读,还要在学校营造浓浓“悦”读氛围,打造书香校园。在校内设置开放式图书阅览区,在教室内设置图书柜,图书角。通过外部环境,熏染学生的心理环境,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教师组织生动活动有趣的名著導读课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教给科学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效率。几年阅读下来,容易出现名著内容混淆,或者无法回忆起来。因此,要把握反复研读,名著重点章节、精采段落要反复品读,要作为审美者的眼光去欣赏,要作为批评家的心态去接受;把握人物的共性与个性,概括并识记人物共性词汇,使学生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词语信手拈来,不会“词到用时方恨少”。举例:孙悟空、保尔、李逵等有反抗精神,鲁滨孙、格列佛、汤姆·索亚等向往自由、爱冒险;将12部名著的知识点,精简浓缩,以点带面,通过对比,知识勾连,将知识点串成“珍珠项链”,使名著知识系统化。举例:“三”“四”“救”勾连法。“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三败高太尉,海伦·凯勒三天的安排;“四”:格列佛和鲁滨孙的四次出海,保尔的四次死里逃生;“救”:外祖母作坊救火,鲁滨孙救星期五,鲁提辖救金氏父女,野猪林鲁智深救林冲,格列佛撒尿救火,鲍西娅法庭救安东尼奥,汤姆法庭救波特等。教学大纲精心推荐的名著经典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学生在名著中穿越时空,与前人为友,交流情感,培育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对地域性的文化传承、习俗与文化产生的情感和怀念,这是对作品的文化认同。
3.激励情趣,提供学生交流的平台,提升审美情趣
当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名著经典,要有一个交流情感、畅谈感悟的平台和机会。教师应该不定期有计划性组织名著阅读交流会,这样既可以对学生阅读名著经典情况的检阅,也可以提供展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名著后,每位学生脑海里的故事人物都不尽相同,对整部作品的感悟也与自身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密切。通过阅读交流会,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经过教师的点拨引导,促进再深入思考,产生新的感悟。久而久之,无形之中,学生提升了对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审美情趣。通过交流的平台,对促进学生们继续阅读名著经典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形式多样,采用多种的教学手段,强化阅读效果
名著经典历经多年,仍受广大读者追捧和教育者的大力推崇。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有影像、音频、舞台剧多种形式媒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给人更直观的具象。现在有很多名著已经被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如《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威尼斯商人》等,学生在看完名著后,通过影视来强化记忆、深化理解。可以引导学生看完后作一个影评分享,谈谈电影与名著的差异与差距,无形之中增强阅读名著的趣味性。舞台剧让学生有极强的参与感,学生化成名著经典中的人物,穿上服装,朗诵人物语言,很有代入感。观看的学生,结合对原著的理解,对表演进行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是对名著导读的辅助与补充,能更好地强化阅读的效果。
每一部名著都是一个时代的宝藏,经过时代的洗礼和检验,依然发出闪耀的光芒。教师要做有心人,做学生阅读的推动者,思考引领者,体悟的点拨者。阅读名著经典,汲取人文素养,丰富人文底蕴。让学生与名著为伴,快乐成长。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