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首部农器专著的耒阳知县

2019-09-16 02:28
文史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耒阳农具农耕

千年古县湖南耒阳,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神农炎帝曾经在这里创耒(即耒耜,古代的翻土农具)。曾在2004年9月举办了中国农耕文化节,还建了一所中国农耕博物馆,展示古代农具,保存与传播农耕文化。但鲜为人知的是,我国首部农器专著《农器谱》也成书于斯,该书作者是南宋耒阳知县曾之谨。

说到此书的来由还要追溯到曾之谨的叔祖——北宋进士曾安止(1048—1098,江西泰和县人)。曾安止入仕之后“初调洪州、丰城主簿”,后任江州彭泽县令。元祐五年(1090),年仅四旬的曾安止因为目疾弃官,授宣德郎。他回到故乡泰和县,踏上了编写农业学典籍之旅。

白天,他深入村庄田野,走访老农,了解水稻情况,尽可能进行实地考察,再收集样品带回家研究。晚上,他坐在油灯下,或在书堆中查阅前人成果,或整理当天走访老农的笔记,直至夜半三更。

经过数年的辛勤劳作,曾安止抱着病体,终于完成了我国首部水稻学专著《禾谱》。全书包括稻名篇、稻品篇、种植篇、耘稻篇、粪壤篇、祈报篇等内容,详细介绍了泰和及庐陵一带50多种水稻的品名、特征、耕种技术。

北宋绍圣元年(1094)秋,59岁的苏轼遭贬,从南康军(今江西星子)起程,过庐山,经湖口,溯赣江而上,过庐陵(今江西吉安),见到了曾安止。苏轼读过《禾谱》之后,评价:“文既温雅,事亦详实。”但也有美中不足之感:“惜其有所缺,不谱农器也。”苏轼还创作《秧马歌》一首附于该书末页。诗曰:

春云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齐。嗟我妇子行水泥,朝分一垅暮千畦。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我有桐马手自提,头尻轩昂腹肋低。背如覆瓦去角圭,以我两足为四蹄。……

“秧马”是起秧插秧时减少劳累的木制农具,人在田间劳作,可坐于其上。苏轼的诗形象描绘了秧马这种农具,也体现了他对曾安止关心农业的认可。

宋代,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已配套,耕田有耒耜,雨具有蓑笠,碎土有碌碡、砺砗、耖,稻谷扬净有扬扇,灌溉有翻车和筒车,还有镢、锸、锋、长镵、铁搭、杴等农具。可是,曾安止写完此书时双目完全失明,无法继续创作农器专著。况且,科技文献在封建王朝被当作“杂流”不受重视,《禾谱》虽然得到了苏轼的高度认可,但因缺乏经费无力进行出版。

北宋政和四年(1114),庐陵郡守宋祁从友人处得到《禾谱》手稿。这位诗人读完书稿,想着曾安止拖着病体写书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在宋祁的安排下,《禾谱》得以付梓出版。《四库全书总目》和现代学者编的《中国农书目录》,都提到《禾谱》。

100多年后,曾安止的侄孙曾之谨担任耒阳知县,从《苏轼诗集》中得知当年苏轼拜访曾安止的故事,下决心撰写《禾谱》的姊妹篇《农器谱》,完成叔祖的心愿。

曾之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通过解试,三年后登进士第,得到朝议大夫、兵部尚书王镇(1116—1193)的赏识。后来,曾之谨调任耒阳知县,当时王镇四女王章的丈夫病逝,再嫁曾之谨。曾之谨写作《农器谱》,除了受其叔祖父的直接影响之外,也得到了岳父与夫人的支持。

耒水流域一带的稻作农业,起源早,发展快。汉晋时期,当地稻农已经掌握了温泉种稻技术,实现了一岁三熟。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九:“温泉水在郴县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下种,明年三月谷熟。温水所溉,年可三登,其余波散流入于耒水也。”这样一块具有悠久农耕文化传统的热土,自然为曾之谨创作《农器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曾之谨任职耒阳知县期间,深入乡间走访调研,村庄,田野,山坡,菜园,池塘,溪岸,随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在掌握丰富素材之后,他着手创作《农器谱》,开篇便是耒耜,以耒耜“为农器谱之始”。

《农器谱》完成后,曾之谨请名人周必大(1126—1204,江西庐陵人,官至吏部尚书、枢密使、左丞相,封许国公,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其书题词。周必大看到曾之谨的《农器谱》样书,赞叹不已:“皆考之经传,参合古今,制无不备。”

《农器谱》被收入南宋礼部尚书尤袤所撰《遂初堂书目》,尤袤病逝于1194年,可见《农器谱》成书时间当在1194年之前。学术界另有一说,周必大为《农器谱》题词时间是嘉泰辛酉年(1201)八月。如果考证属实,那么就出现两个可能:一是周必大看到的是已经出版刊印多年(很可能是1194年之前)的成品书;二是《农器谱》完成书稿时间是1201年之前、出版于1201年之后,而《遂初堂书目》出版时间可能更迟。

《农器谱》是历史上第一部农器专著,对古代和当时的农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记述,重点突出了耒耜、耨博、车戽、蓑笠、轾刈、筑篑、杵臼、斗斛、釜甑、仓庾等农具。该书不仅弥补了曾安止的缺憾,而且为农耕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稿完成后,曾之谨把《禾谱》 《农器谱》二书寄送陆游,请求题诗。陆游很高兴,题了一首名为《耒阳令曾君寄〈禾谱〉〈农器谱〉二书求诗》的诗:

欧阳公谱西都花,蔡公亦记北苑茶。农功最大置不录,如弃六艺崇百家。曾侯奋笔谱多稼,儋州读罢深咨嗟。一篇秧马传海内,农器名数方萌芽。令君继之笔何健,古今一一辨等差。我今八十归抱耒,两编入手喜莫涯。神农之学未可废,坐使末俗惭浮华。

诗中对苏轼和曾氏祖孙关心农业的精神大加赞扬。

到了明代,《农器谱》和《禾谱》二书竟然失踪了。当代农史学家王毓瑚说:“从明代末期起,书就不再见了。”这件事,一直是文化界、学术界的憾事。

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元代农学家王祯的《农书》中提及的“曾氏农书”,很可能就是宋代曾安止、曾之谨所撰的《禾谱》《农器谱》。《农器谱》并没有失传,而是大部分保留在了王祯《农书》中。

猜你喜欢
耒阳农具农耕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农耕旧事十二韵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耒阳市烤烟主要生育期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耒阳:4747人“赶考”
农耕溯源 寻根羊头山
Achilles Heel
农具T台秀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