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舟(上海长海医院)
虽然我是一名医生,但是我从小就对改变自然的事情充满了抵触情绪,似乎“顺其自然与叛逆”的思想一直流淌在我不太滚烫的血液里。“接种疫苗”这件事,儿时的我也一直很迷茫,需要接种吗?接种就接种吧,还接种个没完!有必要这般坚持吗?接种疫苗的意义到底何在?如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拿个小板凳,坐下来听陈医生科学解读一下接种疫苗这件并不简单的小事吧,这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的。
关于打疫苗,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我家福宝出生后迎来的第一个清晨,洗完澡宝宝就被打了一次预防针——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痛哭是必须的。大概过了一个月,宝宝的胳膊外侧(上臂三角肌区)上便出现了一个丑陋的疤痕。相信每位读者的胳膊上都有一个。
当然,我们不能只看到注射疫苗的痛、哭、疤,更要清楚疫苗真正给我们带来了哪些益处。我国是结核病高负担的国家之一,全民接种卡介苗不仅可以预防发生致命性的结核性脑膜炎和血行播散等重症结核病,还可以降低结核病的传播率。
好,言归正传,接下来我重点聊聊有关疫苗的那些事儿。当然,在聊疫苗之前,首先得谈谈人体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与机体的呼吸、循环、神经等其他系统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命健康。
人体的免疫系统,说得形象一点,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防御系统,时刻保卫着我们人体的健康。和国家的防御系统一样,免疫系统也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免疫器官(骨髓、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胸腺等);有不同类型的“作战部队”——免疫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树突状细胞);还有独特的“军事武器”——免疫分子(抗体、溶菌酶、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以及最基础的“防御工事”——天然防御屏障(皮肤、胃肠道和呼吸道黏膜等)。
人体的免疫系统十分强大,它不仅可以防御感染、杀灭外界的病原微生物,而且还可以及时识别和吞噬人体自身的病变或肿瘤细胞。毫不夸张地说,在充满了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如果没有高度有效的免疫防御机制,人类将难以生存。
概括地讲,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获得性)免疫。固有免疫,是指一出生就存在的,与生俱来的免疫防御能力。由上皮屏障(皮肤、胃肠道及呼吸道黏膜等组成)、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补体蛋白组成。
固有免疫的特点是对于微生物的入侵反应快速、打击广泛。例如,当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攻击时,皮肤、黏膜作为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阻挡;如果病原微生物突破了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则可以对其进行包裹、吞噬,进一步释放消化酶来杀死它们,将这些入侵人体的“破坏分子”所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适应性免疫是由于抗原暴露而产生的,并随后在人体一生中都存在的精确的且不断调整、优化的免疫应答。它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组成。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是首次出击的速度比较慢(因诱导产生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得要数日至数周),但是打击精准彻底。举个例子,当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被进一步识别,暴露出抗原,B细胞可以针对抗原做出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这种特异性抗体可以与抗原结合,来对抗正在发生的感染。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体的免疫系统通过对特殊病原微生物的分析、学习,会自动产生保护性抗体。在这个过程中,人体还会生成一部分记忆性B细胞,它们会对某种入侵过人体的抗原产生持久的保护性记忆,以此来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感染。
目前,日常生活中用来预防疾病的疫苗,其实就是利用了“适应性免疫系统可以对抗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个科学原理。大多数疫苗中的有效成分就是一些非致病状态的抗原,将它们注射入人体之后,我们体内的免疫系统就会对特殊的抗原进行识别,进而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抗体。在自然暴露于病原体时,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更快、更有效的再次免疫应答,快速有效地杀灭病原菌,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拥有免疫力,一部分是被动免疫得来的,如人类在妊娠过程中,母体免疫球蛋白G经胎盘输送至胎儿,胎儿因此天然获得被动免疫。出生后,新生儿通过初乳和母乳继续被动获得免疫球蛋白A,它能够在肠道中提供局部保护,让婴儿抵抗一定的病原体侵犯。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主动免疫,它是免疫系统接触抗原时产生的应答。虽然在出生后的头几年里,婴儿会形成对大多数抗原刺激应答的能力,但是远远不够,这是因为父母亲强大的适应性免疫是不能够遗传给宝宝的,再加之婴儿的免疫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对很多致病性比较强的病原体,还做不到完美应答。
而疫苗的出现,比较科学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特定的疫苗,会让我们提前接触到非致病性的抗原,让机体提前慢慢地产生特异性的保护抗体,完成主动免疫的过程。如果病菌真的来了,保护性抗体会第一时间出来剿灭敌人,未雨绸缪,杀敌于无形之中,这就是接种疫苗的意义。
虽然人类早在200多年前就开始尝试疫苗接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认识的制约,直到上个世纪,疫苗才逐渐被大规模推广。通过接种疫苗,目前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显著降低了脊髓灰质炎、白喉、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等疾病的发病率。疫苗的应用,对维系人类健康的作用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新疫苗的不断研制成功,后续还将产生更为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疫苗是人类将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一种免疫制剂。疫苗保留了病原菌的抗原特性,而去除了其致病性,在一定安全可控的基础上,做到了对重大疾病的有效预防。
目前我们常用的疫苗多数是注射剂,仅有很少一部分疫苗为鼻腔喷雾剂或口服制剂。大部分疫苗在接种1剂后便能起效,有些疫苗则需在2剂或更多剂后才能起效,如乙肝疫苗通常需要打3针。
接下来,我就解答几个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
问:人类在不同的年龄段,需要接种不同的疫苗吗?
答:会有所不同和侧重的。婴幼儿通常需要接种一些特定的疫苗。比如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和肺炎疫苗以及流感疫苗。成人除了有时需要接种在幼儿期漏种的疫苗外,还需要重点接种人乳头瘤病毒、脑膜炎球菌、带状疱疹疫苗。女性在怀孕前,建议必须完成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和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的接种,因为如果在孕期感染了这些疾病,将会非常麻烦和棘手。对于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人,随着免疫衰老,建议重点接种预防破伤风、白喉、百日咳、带状疱疹、流感和肺炎球菌感染的疫苗。不同年龄段推荐接种的疫苗,详见文末附表。
问:接种疫苗,会产生哪些副作用?
答:接种疫苗通常是不会产生副作用的。当然偶尔也会在一定时间内产生副作用,但基本都是比较轻度的症状,主要包括:
●注射部位发红、轻度肿胀或疼痛
●轻度发热
●轻度皮疹
●头痛或身体疼痛
有时,接种疫苗也可引起较严重的副作用,如严重的变态反应。但是,这种情况极为少见。
问:等我年龄稍大一点,再接种疫苗有益吗?
答:无益。有人认为一些诸如疼痛不适的问题,等到比推荐的疫苗接种年龄更大时再接种会好些。研究显示,推迟疫苗接种实际上可能存在不利影响。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晚于计划年龄接种首剂麻疹、风疹和腮腺炎疫苗的儿童出现发热相关的惊厥的风险更高。国家推荐的疫苗接种计划是经过仔细研究的,因此切忌推迟疫苗接种计划,当然生病等特殊情况除外。
问:如果对鸡蛋过敏,我可以接种疫苗吗?
答:有时我们会担心这一点,这是因为某些形式的流感疫苗含有少量的蛋类成分。但是其含量非常小,不足以造成过敏反应,所以即便你有蛋类过敏史,也可以接种。
问:如何减轻注射疫苗时产生的疼痛?
答:注射疫苗的确可以引起疼痛,但疼痛通常很快就消退了。当然也可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疼痛,比如:
●询问医护人员是否在注射前使用麻醉膏来减轻疼痛感。
●使用止痛药。如果注射后仍有疼痛感,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来止痛。但是在给药前,务必请先咨询医生具体用药剂量和频率,因为经常或过量使用止痛药会造成肾脏损害。
不同年龄段推荐接种的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