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梦娇
(江苏省太仓市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江苏太仓 215400)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几个方面,将人的欲望、人的基本生活要求作为教育的根据,提倡用启动、自动、手脑并用的方法及教学做合一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强调解放学生的头脑、双眼、双手、嘴巴,使其能想、能看、能干、能谈,既解放学生的思维和生活空间,也要解放他们的时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中取得丰富的学问[1]。《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求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为了践行这一课程目标,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地去探索自己生活的大自然与大社会。其中,科学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但科学现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往往有些深奥,而小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波动比较大。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小班幼儿对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呢?下面本文结合几个小班集体科学活动来谈一谈。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生活中的很多科学现象都有些深奥,为了使小班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教师应该在科学活动中创设有趣的情境,并设置悬念,快速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小番茄》中,为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一边将小番茄放入淡水瓶中,让幼儿观察小番茄的沉浮现象,一边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今天番茄娃娃想到水里游泳,你们觉得它会在水底游泳还是在水面上游泳呢?”幼儿发现小番茄沉到水底下了,明白了小番茄不会游泳。然后,教师出示另一瓶盐水,将小番茄放入其中,并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结果发现小番茄浮起来了。最后,教师让幼儿思考为什么第二瓶水中的小番茄会浮起来,以激发幼儿探索小番茄在水中沉浮的兴趣。
操作材料有强大的隐性教育功能,在科学活动中,丰富适宜的操作材料能更好地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合理的、科学的可操作材料。为提高小班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解放幼儿的头脑和双手,教师在投放材料时不应只是供幼儿观察,而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过于现成的材料会降低幼儿学习的兴趣价值,而具体、丰富的科学材料则能促进幼儿探索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科学活动《旋转的图形》中,教师提供了手动的小风扇和各种各样带有黏性的图形。孩子们将图形贴到风扇的中心点上,慢慢地转动风扇,发现图形的轮廓越来越模糊,最后变成了圆形。经过探索,孩子们发现所有的图形转动后看上去都会变成圆形,从而引出了视觉暂留的现象。手动的风扇能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快转、慢转或者停下观察,更好地为孩子呈现视觉暂留的现象,是非常适合这个活动的操作材料,比电动的风扇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设虚拟的科学实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止为运动,使幼儿在多媒体的引导下,积极思考,接着再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使手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不倒翁》中,为了让幼儿了解为何玻璃珠无法让塑料蛋站起来,而橡皮泥却可以让塑料蛋站起来变成不倒翁这一原理,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播放了这个原理:在塑料蛋里放入玻璃珠,不黏住,塑料蛋很轻,塑料蛋里的玻璃珠滚到这头时,塑料蛋的那头会翘起来,玻璃珠滚到那头时,塑料蛋的这头会翘起来;而橡皮泥黏在塑料蛋的一头,有橡皮泥的一头比较重,不管塑料蛋如何翻滚,有橡皮泥的一头都会在下面,而另一头会翘起来,塑料蛋就变成了一个不倒翁。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幼儿了解了不倒翁的原理,从而激发了他们自己制作不倒翁的兴趣。
教师要有一颗理解孩子的心,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运用故事渗透的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兴趣。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先引用“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进行情境创设,部分孩子听过这个故事,有丰富的已有经验,能激发他们的共鸣,较容易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然后,教师将活动前准备好的材料——矿泉水瓶减掉上面四分之一的瓶身,用即时贴贴上最初水位线,以便幼儿将石头放进水中后能清楚地看到水位的变化。教师事先做好实验,了解大约放几块石头能让水面升到瓶口,然后提供塑封好的乌鸦图片,让幼儿在水面上升后给乌鸦喝水,从而强化了故事情境,增加了幼儿操作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提供羽毛和石头两种材料,让幼儿在故事情境中猜测向水中投放羽毛和石头两种材料时,哪一种会让水面上升,猜测后,每人拿自己的专属标记贴在相应的格子里,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测选择材料进行实验。
通过自己的操作,孩子们发现了羽毛基本不能让水面上升,而石头可以。通过对比,幼儿了解了物体放到水中能让水面上升的秘密。乌鸦喝水的故事让科学探索活动变得趣味盎然,幼儿都非常喜欢。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尽量给幼儿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有趣,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科学知识。
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的教学中,首先,教师事先在装有清水的瓶子盖子上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料,盖上盖子。在活动中请孩子们摇一摇,孩子发现水变颜色了,有的是蓝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红色,孩子们都感到十分惊奇。然后,教师打开盖子给孩子们看,原来盖子里面涂了颜料。如果直接用在清水瓶中加颜料的方法来教学就失去了很多趣味性,而且孩子们还容易将水打翻或者将颜料弄到桌椅和身上。最后,教师将一个幼儿“变”出的红色水倒入另一个幼儿“变”出的黄色水中,孩子们惊奇地发现随着倒入的红色水越来越多,黄水慢慢地变成了橘色。孩子们自行两两合作探索,发现蓝色的水和红色的水相融变成了紫色,蓝色的水和黄色的水相融变成了绿色。这样的方法像慢镜头一样清楚地呈现了两种颜料混合水的颜色产生变化的过程,非常适合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小班幼儿,能更好地激发他们对混色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索活动围绕“趣”字展开,能够在“趣”中激发幼儿的细心观察和探究操作,初步培养小班幼儿的科学素养,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实践活动在幼儿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名为“兴趣和求真”的种子,让他们对科学现象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有效提高了小班科学活动的课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