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芳芳
郑州博物馆珍藏着一组嵩山汉三阙的拓片。汉三阙指的是河南登封嵩山的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分别建于公元118年、123年、124年,是我国现存较古老的庙阙和国家级礼制建筑遗存,是研究建筑史、美术史和汉代社会生活史弥足珍贵的图文资料,拓片展示了东汉时的社会生活、宗教崇拜、社会伦理、人生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书法艺术。
启母阙阙身用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上面有长篇小篆铭文。阙身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行、百戏、蹴鞠、驯象、斗鸡、猎兔、虎逐鹿以及“大禹化熊”“郭巨埋儿”等历史故事画像60余幅,其中有一幅蹴鞠表演的场景,画面左侧有两名乐师伴奏,右侧一女子束高髻,舞动长袖,双足跃起踢飞面前一圆形球状物,对面一人面向飞来之球作躲闪状(图一)。这是我国较早的关于蹴鞠活动的图像留存,为我们了解蹴鞠活动提供了比较直观的研究素材。在少室阙也有类似的蹴鞠图(图二、图三)。
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足球运动。2004年初,国际足球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汉三阙的“蹴鞠图”就是最有力的证据之一。
图一 河南登封启母阙 蹴鞠图拓片(局部)
蹴鞠,也称蹋鞠、跆鞠,就是现代的足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体育运动之一。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是《战国策》和《史记》,《战国策·齐策》载:苏秦做了赵相,为联齐抗秦,他出使齐国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齐宣王时(前319-前301年),在齐国临淄就已经广泛地开展了蹴鞠运动;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也曾提到此事,大政治家苏秦,在向魏王介绍他所看到的齐国首都临淄的繁荣景象时说,临淄的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为乐;《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曰:“跆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跆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经法》记载:黄帝擒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刘向《别录》称,“蹴鞠,黄帝所造,或云其于战国”,并指出“所以练武士知有才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在汉代发展迅猛,在文献中有诸多关于蹴鞠的记载:《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踘……即死”,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汉书·艺文志》“兵家技巧类”有《蹴鞠二十五篇》;《汉书·霍去病传》记霍去病出征塞漠,“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会稽曲录》亦指出“汉末三国鼎峙,年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诸多记载表明当时的蹴鞠活动开展相当广泛,蹴鞠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而且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霍去病在军中练习蹴鞠就是其例证。
据说刘邦建立西汉以后,他把父亲接到宫里去住,结果其父整天闷闷不乐,刘邦感到非常奇怪,派人去打听。原来他老父亲在家乡的时候经常跟一帮老街坊一起踢球、斗鸡、打六博等,进宫以后没有人陪他玩,感到比较郁闷,刘邦说这好办,就仿照老家建了一座城—-新邑,把老邻居全都一块儿迁过来,一块儿踢球、斗鸡、斗狗。可见当时蹴鞠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也非常流行。
图二 河南登封少室阙 蹴鞠图拓片(局部)
汉三阙中的这几幅蹴鞠图,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子蹴鞠物证,证明我国在汉代就有了女子足球运动。
汉代及以前的蹴鞠为实心,比较重,不能踢高,所以在地下挖洞作为球门,谓“穿地为鞠室”;唐代时,蹴鞠活动有了重大的改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的制球工艺,有两大改进:一是形状的改变,把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构造的改变,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置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吹气的球。球体的改进,带来了踢球方法和踢球技术的改变,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球门直径约一尺,叫“风流眼”。
踢球方法也有了不同。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戎兵”,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侧,以射门“数多者胜”,高球门的射门,从蹴鞠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蹴鞠运动的一个退步。由于球体轻了,又不用激烈的奔跑争夺,唐代女子蹴鞠得到进一步发展。女子蹴鞠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可见踢球活动习俗的广泛普及。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
到了宋朝,尤其在都城汴京,蹴鞠又有了很大的发展。上至皇帝大臣,下到黎民百姓,都乐此不疲。在小说《水浒传》中,高俅因为球踢得好,得到皇帝的赏识,最后当了太尉;从现存的大量宋人史书笔记、宋代遗存和文物中可见一斑,就连很严肃的正史也有大量的记载,苏汉臣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汴京,成为古代足球的盛地。当时的蹴鞠,已有了现代足球的许多特色。
首先,蹴鞠所用之球与现代足球外型上已经很接近。据《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它已经是由六片或八片尖片缝成的汽球,和近代的足球已经很接近了。
唐代仲无颇《气球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俾腾跃而攸利,在吹嘘而取实。尽心规矩,初因方以致圆;假手弥缝,终使满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门而无必。时也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阗。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圆。”
其次,球技增强,当时已形成了较为固定、规范的运动规则。据《蹴鞠谱》记载,宋代蹴鞠家归纳出了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十踢法”。这样的踢球技术,已接近于现代足球运动技术。
第三,形成蹴鞠行业组织,相当于现在的足球俱乐部。据南宋《武林旧事》记载,民间球会称为“齐云社”或“圆社”。从《齐云社规》中可以看出,宋代蹴鞠运动日益规范化、组织化、科学化。
第四,蹴鞠活动引入了商业机制。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销文章。据史料记载,在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
第五,出现了大量歌咏蹴鞠的作品。如诗歌“再坐千宫花蒲头,御香烟上紫云楼。万人同向青霄望,鼓笛声中度彩球”,就是对宋代蹴鞠的精彩描写。
元明清三代,理学兴起,社会“重文轻武”,以及官府的种种禁令,蹴鞠逐渐绝迹了。
元戏曲家关汉卿在《不伏老》的散曲中,自述平生喜爱时说:“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元代无名的氏散曲说:“见游人车马闹,王孙争蹴鞠。”说明蹴鞠在当时十分普及。
《明史》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蹴鞠已和赌博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蹴鞠。
清代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寥寥无几。清代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基本上被欧洲的现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为“蹴鞠之遗事”(宋高承《事物纪原》),而得以继承与发展。
汉三阙蹴鞠图,为世人展示了早期足球在中国发展的真实图景。
图三 河南登封少室阙 蹴鞠图拓片(局部)
[1]王淑琴:《蹴鞠与中国古代社会》,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2]田志生:《中国古代蹴鞠发展演变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3]陈子:《从蹴鞠文物看蹴鞠运动的发展演变》,河南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