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声音
—— 郑国青铜编钟

2019-09-16 06:52沈家慧
文物天地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郑编钟郑国

文/沈家慧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代诸侯先后在今天的郑州新郑建立都城,雄霸中原。500余年的统治,使这里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今天的新郑市区即郑韩古城。1997年在新郑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一次出土青铜编钟206枚,其件套之完整、数量之众多,在中原大地上可以说史无前例,展示出先秦钟磬之乐的辉煌成就。

说起郑国编钟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故事。1996年9月,为配合中国银行新郑支行的基建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对位于该市新华路与中华路东南角处的郑国祭祀遗址工地进行发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地的发掘面积从600平方米增加到1600平方米。1996年12月8日是考古队在中行基建发掘工地上待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一个叫牛花敏的技术工人在收拾工具的间隙,拿着小耙子在空探方壁拐角底部无意中划了这么一下,边划还边说:“忙了这么多天,结果竟然出了40多座殉马坑,也不出别的,还以为有重大发现呢”。这一耙下去,深度有3-5厘米,一个带着锈色的青铜器边缘出现在了将沉未沉的夜色中……郑国编钟惊现而出。

1997年新郑新华路中国银行新郑支行考古发掘现场

乐器窖藏坑

1997年1月,发掘工作重新开始,考古工作者先从牛花敏无意中发现的墓坑入手,该坑出土31件礼器,除编钟外,还有鼎、簋、鬲、壶、鉴、豆。值得一提的是,在挖掘编钟的坑中,均配有小陶埙一件,用于演奏前的调音。一座坑中的编钟丝绸裹身,上下皆有竹席铺盖,可见古人对其的宝贝程度。出土的几座钟架,有的如蝶形,有的像长蛇探水,有的似花朵怒放,有的依稀可见浮雕状云纹,并残留有朱砂痕迹。有的悬钟横梁痕上,还发现有龙的浮雕图案,这些蛇、龙的装饰题材,与《考工记》中“赢类、羽类、鳞类”的记载相符。

编钟

郑国是春秋以来兴盛起来的诸侯国之一,曾以“郑声”闻名于世。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毗邻东周列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环境优越,百姓民风淳朴,良好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孕育出自由率真的郑风、郐风,诞生了风靡天下的悠悠郑声。郑国音乐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郑风”就占很大篇幅,与卫国音乐合称“郑卫知音”广泛流传于各诸侯国,甚至到了汉代仍在宫廷演奏。郑韩故城出土的郑国编钟,展示了2000多年前郑国音乐所具有的高超水平。

钟是我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重要打击乐器。从夏代的铜铃、商代的铜铙、西周的编钟到春秋时期的大型编钟,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编钟作为青铜乐器中的大家族,历来被视为众乐之首。因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所以也被称为“歌钟”。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编钟,同坑出土一套24件,分三层悬挂于木架上,上、中层各列悬10枚钮钟,大小依次递减,小的音高,大的音低,用来演奏旋律。下层列悬4枚镈钟,用来演奏和声。两组钮钟造型纹饰相同,钟体似和瓦,上部为梯形钮,钟面两侧有螺形枚36个,鼓、钲、篆、枚各部位都以阴线框相隔,篆部饰云纹,鼓部饰云纹和三角纹。4枚镈钟形制相同,大小错递,钟似合瓦体,上部为双龙首凸字形钮,钟面两侧各有螺形枚18个,篆部饰简体虺纹,鼓部饰对称双首龙纹,舞部饰蟠虺纹。镈钟和钮钟,他们的音色是截然不同的,镈钟的音色略显深沉浑厚,而钮钟的音色则清澈明亮,犹如泉水浪花一般,他们既能齐奏,又可合奏,演奏中两种音色互相交错融合,形成声音洪亮、铿锵悠扬、悦耳动听的妙响。

这绝妙的钟乐在当时的社会中不仅仅是歌舞娱乐的享受,还被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上古三代,乐器的拥有,经常被视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编钟这类编悬乐器更是具有政治层面上诸侯、贵族权利地位的象征性,“钟鸣鼎食”成为当时贵族奢华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商周时期,治礼作乐是施行政教的大事,有仪必有乐,礼仪所划定的种种等级主要就是通过不同规模的“乐”来体现的,编钟的使用更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据周礼记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也就是说,周天子欣赏音乐时,是在殿堂的四周都摆有编钟,一共使用四架排列成口字形,而诸侯行乐,则是三面摆有编钟。考古证实当时郑国国君使用的正是一次三架钟,与“轩悬”之制相符。就这样,当时表示人们身份等级的生硬冰冷的条条框框,都被装点在这钟鼓琴瑟典雅、悠扬的音乐形式之中。编钟不仅用于威临天下的政治场合,移风易俗的礼乐教化,还具有传达神祇的祭祀功能,是祭祀时必备的礼器。所以在诗经中就记载着:“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古钟送尸,神保聿归”,在贵族的宗庙里,祭祀的烟火伴随着悠扬肃穆的钟声,以此达到了人神相通,得到神灵及祖先的保佑。正因为有配合礼的特殊功能,使钟鼓之乐在当时具有了在人类审美文化史上几乎是空前绝后的崇高地位。《荀子·乐论篇》中谈到各种乐器之音在礼乐中的作用: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竽、笙、管等似日月星辰。礼乐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雅乐”,可在庙堂上制造出一种天、地、人浑然一体的庄重气氛。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贵族生活中盛行的享乐之风,昔日的礼乐制度不再是必须遵从的法规,钟磬之乐从昔日的祭礼、教化之乐,成为诸侯、贵族炫耀地位、权力和满足感官享乐欲求的音乐。

所有这些都赋予了编钟独特的文化内涵,使编钟的铸造历来受到重视,它集中了工艺技巧的精华,代表着一个时期冶铸技术与音乐艺术的水平。郑国编钟铸造精细,钟体内外很少出现铸造上的缺陷,形制的精确,保证了音律的准确,通过测音发现,郑国编钟音色优美,能够跨越三个八度以上的音程,形成较广音域,并且有较多的半声音阶,易于旋宫转调,至今仍可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这在春秋中期以前的编钟中是不多见的,不能不说是郑人对音乐发展的贡献。郑国音乐在春秋时期已很发达。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各地区原来只能在社会下层流行的当地音乐随之而取得了自己应有的地位,到后来地方音乐甚至可以取代雅乐,用于礼仪了,当时郑国音乐郑声是首开其端的。正是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编钟和当时的音乐在工艺技术领域的多种发展。春秋时期的编钟,已不再恪守雅乐“宫—角—徵—羽”的音阶规律,郑国编钟,既可构成历史上奉为“正统”的升四级七声音阶,也可以构成自然七声音阶,并可构成三种调高的五声音阶,非常生动地保存了具有地方风格的音阶形式,是我们寻觅湮没已久的“郑声”的宝贵资料。

编钟各部位名称

镈钟

钮钟

这些编钟为什么能够发出如此动听而又准确的音律呢?这与钟体的合金比例、几何形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郑国编钟是用高锡青铜铸成,含锡量在14%左右,并含有少量的铅,试验表明这样的合金比例比较合理,使编钟的音色与耐用度都会更好。含锡量如果过低,钟声就会变得单调尖锐;过高,钟体变脆容易破碎。而含有的铅可以加快钟声的衰退,有利于演奏。可见,古人对编钟合金成分与铸造性能、声学特性的关系已有较深入的认识。尤其是他们还利用编钟钟体的特殊形状设计出一个钟体能发出两个音的“双音钟”,这在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都是一种非凡的创造。

中国的编钟和西方的钟相比,形状有很大的不同,编钟的横截面不是圆形而是橄榄形,构成他主体的两个弧形板片形状有点像中国的瓦,所以我们称它为“合瓦形”,正是这种“合瓦形”,构成了中国钟的一大特色,它使钟体能够产生两种震动模式,所以当我们分别敲击钟的正面和侧面时,他会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阶,而且“合瓦形”钟体的两侧都有棱,在振动中对钟声起着制约和加速衰减的作用,使时间拖延很长的嗡音尽快消除,以避免轰鸣,再加上钟体表面的钮状突起——枚,有人会误认为他们仅仅是为了装饰,其实他们作为钟体的负载也起着控制振动的作用,同时也使钟的音色浓重优雅而不过于清越,所有这些巧妙合理的结构设计,使编钟成为可以演奏旋律的大型打击乐器。

郑国青铜编钟铸造精工、纹饰精美,独具文化内涵,无论从形制、铸造上还是从音质上都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展现出了我国劳动人民早在2000多年前就具有的高度智慧和丰富的创造才能。他们历经千年,给世人留下了古代最为真实的声音,再现了当时钟鼓齐鸣、舞姿婆娑的乐舞场景,使人们感受到那跨越千年的郑风古韵。

猜你喜欢
新郑编钟郑国
做别人家的父母
曾侯乙编钟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美丽乡村——新郑泰山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新郑煤电公司通风系统升级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