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提出“文质”问题,本篇以此为旨讨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文质关系,对东晋玄言诗的质木无文、南梁文风的渐趋缛丽进行分析和批判。之后讨论西晋太康之风与左思等人文质问题。最后对汉魏时期“三曹”“七子”文质兼美的诗歌创作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心雕龙》 《情采》 文 质
一、“质待文也”①——对玄言诗的批判
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尧典》便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诗言志。②诗是用来抒发政治抱负或思想情感的。《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③也是说文章的文采要依附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可见,诗歌是用来抒发思想的,没有思想内容的诗不足以称为诗。
自古以来,很多诗歌文章也都是这样实践着“诗言志”理论的。但是,只关注于抒发思想就能成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吗?班固《咏史》诗中直述其事,感人肺腑处却较少,文采较为匮乏,因而钟嵘称其“质木无文”。④由此看来,一篇好的文章,并不只是抒其志。
可以设想,文学如果只是阐述一个玄学理思,它就可以成為玄学,但是如果作者以“文笔”运筹“思笔”,将一篇文章写得神采动人,那它就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文学作品。盛行于东晋的玄言诗以玄理入诗,很多玄言诗流露更多的是诗人对玄理的思考,而缺乏文学上的意义,文学价值不高。钟嵘《诗品序》评论时也说:“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⑤
正如刘勰所言“质待文也”,质须文的点缀,如若不然,文章要么陷于平淡无味,要么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⑥这也正是处于南梁的刘勰在《情采》篇申明的道理,这对流行于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能不说是一种反思和批判。
二、“文不灭质”⑦——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文心雕龙》之《情采》篇写道:“言以文远”⑧,是说文章需要文采的修饰才能够流传得更广。文章确实需要文采来加以修饰。可是,文章的文采飞扬但内容匮乏肤浅,这更不能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
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道:“舍人处齐梁之世,其时文体方趋于缛丽,以藻饰相高,文胜质衰,是以不得无救正之术。此篇旨归,即在挽尔日之颓风……”⑨南梁正是文风愈加繁缛之时,而缛丽文风到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形成了文华质失的“宫体诗”。宫体诗内容陷入了感官声色的辞藻中,文采缛丽但内容轻艳。纵观南梁君王臣子的诗歌,大多都以声色为题,内容却乏善可陈。正如《情采》篇所言:“若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⑩意思就是应选择选择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内容或者不平之气抒发于外,而不是流于轻薄浮艳。文采作为诗歌的修饰部分,应该服从于内容的安排,雕琢之事应依于真实情感的抒发。
三、文质彬彬——建安风骨的回溯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篇第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文”与“质”作为好的文学作品不可缺失的两个部分,不能偏废任何一方,而如何才能达到文质彬彬呢?
西晋文坛,太康诗风以“繁缛”相竞,以辞赋鬻名。如陆机《拟西北有高楼》,出自古诗,但华丽之处远胜原诗,有文过其辞之嫌。同时代的左思则是因不平之气发而为诗,以咏史之名,叹不得之志。钟嵘《诗品》评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 (12)正是言左思之妙。两者相较对比,则可知太康文风与左思文风之别,文质取舍之思,也愈加明了。
而到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及建安七子风格骨健深沉,抒发现实疾苦,自成“建安风骨”一格。曹孟德《蒿里行》写战争之苦,人民之痛,感人泪下。《观沧海》气势雄伟,眼界开阔,文采斐然。子建又有《白马篇》等名作,皆文美质实。
刘勰《文心雕龙》之《情采》篇梳理文质关系,认为文章内容是文章存在的根本,文采形式是文章的修饰部分,也是好文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今本文以《情采》篇中的“文质”为纲,探讨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文质关系。
注释:
①③⑥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6页。
②王春红:《尚书》,企业管理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④⑤(12)[南朝]钟嵘著,周振甫译注:《诗品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6、17、48页。
⑦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71,372页。
⑧⑩王志彬译注:《文心雕龙》,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368页
⑨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版,第134页。
(11)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9
年版,第60页。
参考文献:
[1]周宪.文学理论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赵颖英,女,河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