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春燕,周晶晶,陆松华
(海安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海安 226600)
在中国,食管癌是消化道肿瘤中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行手术治疗过程耗时长、对患者创伤大,对患者消化系统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都有较大影响,多数患者术后易出现肝脏功能的异常,进而发生低蛋白血症,影响伤口的愈合,同时也增加了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营养支持是有重大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必需环节,会影响患者病情的转归[1-2]。行食管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7~10 d不能正常经口进食,需要额外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有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常规营养支持治疗两种途径。不同途径可能对患者的肝脏功能恢复及预后有不同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常规营养支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160例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入院手术的顺序采用奇偶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80例,对照组80例。所有患者术前经CT扫描确认无远处转移,所有纳入研究者均无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而且所有患者术前血清ALT及PA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病理分期、手术时间及手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试验组患者在术中将鼻-空肠营养管的一段置于十二指肠悬韧带上方的空肠上段,术后第1天(在术后约20~24 h)经鼻-空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液500 mL,速度60~70 mL/h,具体速度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微调,同时静脉滴注脂肪乳、氨基酸、葡糖糖液,以给患者补充能量及机体所需的电解质、氨基酸、水等营养物质;从术后第2天开始,上午、下午各经鼻-空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液500 mL,同时逐渐减少静脉补液量。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静脉给药,第3天开始经鼻-空肠管滴注肠内营养液。两组患者均在术后第1天和第8天分别测量血清中ALT、PA含量,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第8天的体质量,术后排气、排便的时间,以及术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2.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第8天ALT、PA水平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天血清ALT、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试验组患者血清AL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P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与术后第8天ALT、PA水平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恢复情况的比较 术后第8天,试验组患者及对照组患者术后体质量均较术前有所下降,但对照组患者体质量减轻多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为(49.1±7.5)h,少于对照组患者(67.3±10.2)h的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排便时间为(60.8±11.7)h,对照组为(81.7±13.1)h,试验组患者排便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肠梗阻6例,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2例,吻合口瘘4例,合并肺部感染4例,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5%(18/80);试验组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4例,吻合口瘘4例,肠梗阻2例,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0%(12/80),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食管癌是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而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约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食管癌典型的症状是进行性咽下困难,开始时是干的食物较难咽下,随后是半流质食物吞咽困难,最后是连水和唾液也不能咽下。食管癌的发病与年龄、性别、地域、生活习惯及饮食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3]。目前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手段仍是行手术治疗,食管癌切除术涉及胸腔及腹腔,创伤面积大、手术持续时间长,加剧了机体的应激反应,对患者心肺功能影响较大;术后易导致肝脏功能障碍,影响术后的恢复,肝脏功能障碍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从而增加术后吻合口出血及吻合口瘘的发生的概率,且术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禁食,加剧了患者机体营养的匮乏,使患者机体负氮平衡,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4-6]。早期肠内营养能刺激胃肠激素及胃液、胰液等消化液的分泌,进而促进胆囊的收缩、胃肠道的蠕动,增加内脏的血液流动。研究表明,食管癌患者行食管切除术后给予不同途径营养支持对患者术后肝脏功能的恢复有影响[7-8]。本研究显示,在术后第1天,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ALT水平的增加及PA水平的降低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后ALT水平的升高及PA水平的降低均属于正常现象,是手术创伤及术后分解代谢升高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的必然结果。术后第1天,患者血清中ALT、PA的水平与给予的营养方式无关。术后第8天,试验组及对照组ALT、PA水平较术后第1天均有所改善,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常规营养支持均能促进患者术后肝脏功能的恢复。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发现,试验组ALT及PA的恢复程度较对照组好,表明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越早,患者的恢复将越提前,同时也表明术后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这可能与早期肠内营养更符合机体摄入营养的正常途径有关。同时本研究表明,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促进手术过程中患者受损肝脏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1)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途径能有效刺激胃液的分泌及胃肠道的蠕动,并能刺激肝外胆道输送系统功能,促进了胆汁的排泄;(2)早期肠内营养可以减少肠道内菌群的失调,降低内毒素的吸收,进而减轻内毒素对肝脏功能的损害;(3)早期肠内营养可以促进肠道及肝脏的血液循环,增加了肠道及肝脏的血流量,从而促进手术过程中因缺血缺氧导致的肝脏受损情况的恢复[9-11]。传统观点认为,胃肠功能恢复后才可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但有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常规营养会导致患者肠废用、肠黏膜萎缩,增加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12],这与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结果一致。表明早期肠内营养较常规营养更符合生理过程,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本研究还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术后第8天体质量的下降较对照组少,且试验组患者的排气、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时间短,表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既可以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主要原理可能是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直接作用于患者的胃肠道,更接近正常人体摄入营养物质的途径,且能够帮助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自愈能力,从而提升治疗的效果[13]。常规营养支持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患者提供营养,加大了营养物质吸收过程中营养的损耗,影响了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
因此,食管癌患者术后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加速机体的合成代谢,同时减缓机体的分解代谢,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促进术后肝脏功能的恢复及蛋白质的合成。总之,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且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