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云南筝乐发展

2019-09-13 06:25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
民族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树德古筝云南

■潘 倩(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

筝历史悠久,它活跃于宫廷及民间,成为中国不可获取的传统乐器,而筝在当下迅速发展身影遍布大街小巷。这件古老而又年轻的乐器成为传统音乐主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云南古筝的发展为主线,分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初、20 世纪80年代至今,3个时间点进行叙述。探讨3个时期筝在云南不同的发展状态,通过对其发展的简要梳理浅析筝如何从一种外来的边缘文化同少数民族音乐融合成为具有云南特色的筝乐文化。

■萌芽时期

“歌舞之乡,乐器王国”素来就是对云南的美誉,笔者认为筝的传入与发展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交流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辅相成。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历朝历代云南地方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同全国音乐文化进行交流的同时,筝传入到云南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力。

(一)秦汉时期——筝传入云南

秦开五尺道和汉开僰道,边疆少数民族乐舞艺术开始受到关注,晋代常璩的《华阳国治·南中志》中提及,在南方丝绸之路的博南古道上,边疆与中原地区文化艺术交流也被载入史册;更有掸国人也就是如今的德宏傣族和缅甸傣族先民,他们曾经3次到洛阳入贡献乐,大大促进了边疆与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云南的歌舞乐也曾多次录入史册,其中《上林赋》中就提及汉代皇室宫廷宴乐中有“巅歌”的出现,也就是滇人之歌,笔者认为同司马相如多次奉命到“西南夷”考察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南民族音乐对外的交流的同时,中原音乐也流传到云南,其中就包含筝。虽然说关于记录筝到云南的传播形式及其具体形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可以从当时中原同普遍流传使用的筝的形制推测,云南最初的筝可能是为五弦、九弦、十二弦筝。

(二)唐朝——歌舞伴奏

云南曾设有南宁都督府,与朝廷来往十分密切,南诏王异牟寻曾派人到长安进献大型歌舞《南诏奉圣乐》。臣属于南诏国的骠国(如今的缅甸地区)也曾到长安献乐,凤伽异也曾到朝庭长时间学习歌舞乐,并将龟兹乐和胡部乐中的乐器、技艺等带回到南诏,大大促进筝乐发展。如此一来一回的密切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原音乐文化及西域音乐文化对云南的影响,还使得各民族间音乐文化不断交融吸收。

可以说当时歌舞乐达到了一个黄金时期,筝作为一件备受亲睐的乐器在中原广泛流传,民间更是出现了演奏俗乐的十三弦筝,而十三弦筝具体何时出现只能从零星的记载中推测。 《隋书·音乐志》 提到:“筝十三弦,所谓秦筝,蒙恬所作也。”笔者认为十二弦筝在当时较为成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制开始变化,但是整体差异不大。《旧唐书》卷29音乐志也有记载:“杂乐筝并十有二弦,他乐筝皆十有三弦”,因此推测隋唐时期逐步从十二弦过渡到十三弦。唐朝十二弦筝多出现于宫廷,十三弦筝都出现于民间,两种形制并用。随后筝东流进入了日本,运用于雅乐,称为乐筝。演奏形式除了礼乐最常见的歌舞伴奏和乐队形式外,独奏和筝歌表演形式也有出现。《旧唐书》记载,当时出现了用骨制的义爪来代替肉指的演奏,但没有记载演奏的是清乐筝还是杂乐筝,无法判断是否运用于所有筝中。

虽说南诏与宫廷的密切交往,十二弦、十三弦筝得以在云南运用,遗憾的是独奏及筝歌表演并未在云南得以流传,关于演奏是否使用骨制的义爪演奏也无记载。笔者认为这一时期虽然与朝廷交往密切,却缺乏专门进行学习研究筝乐的乐手,这一时期民间筝乐快速发展,无论在演奏形式、乐器形制和筝乐内容上都十分丰富,也许没有把目光聚焦于民间才使得云南筝乐的演奏形式仍保留了歌舞伴奏。

(三)宋代——曲风的转变“哀筝”

云南在南诏国之后又出现了具有一定行政能力和地方政权的大理国,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一直和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不断促进云南的筝乐发展。这一时期筝在宫廷中器乐合奏中出现较多,民间音乐中更是兴盛。云南的筝乐依旧延续了礼乐中的演奏形式,相较之前没有太大改变,但是在筝曲的内容和情调上较前代发生了变化,曲风多为哀婉缠绵,在诗词中有人讲其作“哀筝”。十三弦筝普及到一般化,十二弦筝很少使用,教访也将其清除在外。《乐书》记载:“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为鹿骨爪长寸余代指,他皆十三弦。今敎坊无十二弦者……”由于大理国与宋之间礼乐往来频繁,定期段氏会派遣世族及诸臣的子弟到成都拜师求学,正是如此,大理擅长音乐的人不断增加,流传下近两百余首宫廷里的乐官创作的乐曲,带动了云南古筝的发展与进步。

(四)元明清时期——祭祀音乐到洞经音乐的转变

元明以来,中央王朝再次统治云南,在文化、音乐等方方面面的交流更加广泛和频繁,不同族群音乐文化不断的交融,呈现出独具云南特色的音乐文化。元代祭孔音乐《大晟乐》在云南大力推行,琴、筝、瑟作为重要的祭孔乐器得到普遍使用;清代许多地方志详细记录了使用筝的数量、形制、演奏方法及定弦定调等。清代全国各地的器乐合奏发展较快,种类庞多,在很多地区的器乐合奏曲中都可看到筝的身影,筝的形制出现了多种弦制并存的局面(十三弦、十四弦、十五弦)。由于文化的不断交融,筝在云南使用的场合有较大转变。云南的洞经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借鉴了中原地区的音乐,形成独具特色的云南洞经音乐,筝逐渐流传到其中,主要是为诵经服务,和乐队合作弹奏背景音乐,整体演奏形式单一,技法简单。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云南筝乐的发展同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在云南音乐不断地同中原文化、宫廷音乐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将他们的音乐带回到了云南,筝也就在云南开始生根发芽。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选用洞经音乐中的经腔作为素材创作,记录整理了昆明洞经音乐《南二妆》 《北二妆》两曲,并将其改编为古筝独奏曲。

■止步不前

20世纪80年代前云南筝乐没有太大转变,基本上仍延续着20世纪50年代前的演奏形式,洞经音乐成为云南古筝出现频率最高的场合。明清时期出现了滇剧、白剧、壮剧、傣剧等形式的地方戏,剧团为丰富乐队的表现力吸纳筝作为一种伴奏乐器。这些地方戏几乎都是受到戏曲影响,各种声腔传入并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带有地方特色的戏种。筝虽然存在于其中,使用的场合较为丰富,但是筝仅仅是活跃在各类伴奏场合当中,技艺要求低,习筝人也没有得到专业的学习,几乎没有独奏的机会。

其他省份的筝呈现的是蓬勃发展的势态。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张哲鸣就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传承筝,可以说这是专业习筝的先锋者。随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沈阳音乐学院前身)开设了筝专业,曹正、赵玉斋任教,这两位老前辈为山东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收集、整理并翻译了大量乐谱,使得大量的筝曲得以在全国流传。而后在全国高校相继出现了筝专业,筝乐艺术进入到专业音乐行列,各高校培养出的古筝毕业生更是在全国掀起了习筝热潮。随后大量的民间艺人或习筝人进入到高校, 大胆地尝试和革新,提高了筝乐艺术的整体水平。赵玉斋开始尝试解放左手不单单仅进行吟、揉、颤、滑的技法,双手都开始参与技法演奏,出现了左手伴奏的旋律,筝单手演奏的历史就此结束,开始了新的创作时代;浙江筝名曲中,左手快四点的密集弹奏和右手长摇的手法在王巽之创作的《将军令》中大大提升了技术难度;王昌元所作的《战台风》中出现了大量快速点弹与扫摇、扣摇等手法相结合的高难度作品,据说解救了筝要淘汰的情况,并成为了这一时代最具代表性乐曲之一,筝乐演奏艺术开辟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全国大踏步向前发展的同时,云南筝乐格外安静,筝在云南多数以伴奏乐器的形式出现,对其演奏技术、情感表达要求不高。云南筝乐的传承方式停留在以老带新、口传心授的初级模式,专业的学习未曾出行,云南各高校并无开设筝专业。80年代出现的民乐团中包含了专业团体的筝演奏者,但他们大多都兼任其它乐器的演奏并未专门进行筝独奏等形式的演出,由于筝转调的特殊性在乐队演奏中确实具有局限性,使用频率不高。这部分的筝演奏者大多以自学为主,部分演奏者请教前辈进行学习,但是都并未形成筝教学的系统或规范弹奏方式。然而专业团体出省演出频繁,有机会接触感受到各地筝乐,感受到云南筝乐与外界的差异,凭借外出演出的机会到省外各高校学习,将《渔舟唱晚》 《高山流水》 《出水莲》这类传统乐曲带回了云南,筝独奏的形式亮相于云南各大舞台。这一时期以李志美最为突出,她在云南省歌舞团担任筝演奏员,活跃于云南各大舞台,为云南观众展现了筝的独特魅力,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及经验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蓬勃发展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云南的古筝可以说是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认为张树德先生的到来为云南的筝乐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将当时最前沿的古筝技术及教学方法带到了云南,同时创作出了属于云南自己的筝乐作品,成为古筝考级的必弹曲目。正是在他兢兢业业的教学上带出了大量的古筝学生,这些学生不断地进入到全国各大专业院校当中,毕业后也加入到推广、传播云南筝乐的行列中。

云南艺术学院于1983年开设筝专业,由张树德任教,先后培养了李志美、姜雪梅、徐晓、张东霞等一批批优秀的古筝专业学生,她们都成为了云南筝乐发展的佼佼者,成为传播、推广古筝艺术的一员,有的活跃于舞台成为一名优秀的筝演奏家;有的专注教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系统,桃李满天下。张树德的到来使筝的教学与各省接壤,逐步的系统化、专业化。1987 年张树德举办云南首届古筝艺术教学演奏交流会,并邀请到了全国一流的筝乐艺术家,如叶申龙、陈安华、赵登山、何成育、赵曼琴等人的参与。此次交流会意义重大,不仅得到了云南省各部门及学校的重视,在全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央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了专门报道。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云南的第一次筝乐交流会,是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云南筝乐界打开了对外交流的大门各类活动逐渐增加。1990年张树德携焦金海共同举办云南省首届古筝比赛专场音乐会;1992年邀请了古筝界的泰斗同台湾演奏家梁在平来到云南交流并举办独奏音乐会,值得注意的是梁在平来到云南的时候已经是92岁的高龄,同时是曹正的老师,机会十分难得。随后陆陆续续举办过几届云南省的古筝比赛,邀请了众多知名古筝演奏家担任评委。随着云南的古筝对外交流增多,影响力不断扩大,习筝人接受了规范、系统的教学后演奏技法提高,独奏曲目得以演奏,20世纪末习筝人已经明显增加,逐渐掀起了习筝热潮,普及速度不逊省外。云南古筝进入院校打破了以往古筝大量用于伴奏的局面,张德先生可说是云南筝乐的耆宿,他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

在云南筝乐耆宿张树德的引领下,他的第一任专业学生姜雪梅也开始了云南筝乐的教学与推广,她面向社会开始大量的普及教授筝乐文化,并开办了自己的古筝学校。姜雪梅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让初次触摸古筝的少年儿童萌发对古筝学习的向往。随后姜雪梅主持编写教材配合其教学模式在学校推广采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使民族音乐贴近大众走向民间,对于选拔人才推动古筝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在这近2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各类报纸、报道及比赛的现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近年来她把古筝传播到国外,在国外同样开设了古筝学校,将我国的乐器传播到世界。

近年来,云南筝乐的发展又步入了新阶段,在张树德带领下成立的云南省古筝协会成功举办了多次古筝专场音乐会。云南省古筝协会的会员单位就有几十家,会员都来自于各大专院校、各古筝教育培训机构、以及广大的社会古筝艺术爱好者,其中主要的成员都为云南省各大院校的专业古筝教师以及专业的古筝教育者,可以说这是云南高水平、高水准的团体,一直以来专注地从事着云南筝乐的推广。2017年邀请著名古筝演奏家赵曼琴、赵冠华举办了《“弹筝论道”——云南省古筝协会十周年音乐会》,主要活动包括“赵曼琴快速指序讲座”及“赵曼琴作品音乐会”两大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整场音乐会的结束曲是张树德作曲的《泼水》,此曲是基于云南傣族音乐特点及民俗风情而作,60名筝童精彩地演绎了乐曲,十分欢乐、喜悦。2019年1月“琴戏春来”新年古筝音乐会在云南省大剧院华丽上演,此次演出人员是云南省高水平的专业型古筝乐团,由云南各高校专业古筝教师、优秀硕士研究生、青年古筝演奏家组成,排演了古筝协奏曲、重奏曲和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为云南的筝乐爱好者献上了一台听觉及视觉的盛宴。张树德亲自指挥大型古筝协奏曲、云南首演作品《黄河》,通过钢琴协奏在青年演奏家用心而又精湛的演绎下,展现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精神,赢得了全场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自云南省古筝协会成立以来,吸纳了全省各高校古筝专业教师及优秀演奏者,近年来组建成了“云南省古筝协会筝乐团”。搭建对省外、国外的交流平台,曾受邀出访美国、俄罗斯、泰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同时,邀请全国多位著名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举办各类音乐讲座,全面拓展学术视野,让云南本土的古筝及艺术爱好者、从业者受益匪浅。云南省古筝协会将传统音乐引入校园,将古筝作为一种学习的必须课,不断地推广传统文化,担负着古筝传承、发展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而云南丰富的少数民族及民间音乐进入到大家的视野中,创造出了大量的古筝作品,如《彝族舞曲》 《云岭音画》等都基于云南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文化而作。张树德以云南傣族为基础所做《泼水》和白族节庆所做《赛龙舟》成为云南最早的筝乐作品,成为考级的必弹曲目,《目瑙随想》是近年云南筝乐作品民族性与现代性融合的新尝试,创作源自景颇族的盛大节日目瑙纵歌具有景颇族风格。

云南古筝开始蓬勃发展,大量的青年艺术家也进入到云南筝乐的推广中,如云南艺术学院的古筝教师林恬、云南民族大学的潘瑾等,不断地提高专业学生的水平;有从事筝乐演奏的,如云南省歌舞剧院的李志美、钱樱等,不断带给大家带来优秀的古筝作品;有从事群众筝乐艺术培训的,如徐晓、王美七等,对古筝的推广起到关键的作用,桃李满天下,带领着她们优秀的学员对外交流学习。她们都对云南筝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云南出现了各类古筝乐团,如徐晓成立的韵之南筝乐团邀请了全国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周成龙、陈勇等参与到其中进行指导,并带领他们参与全国高规格的比赛并获得优秀的成绩,成为了云南筝乐乐团的名片。

■结 语

云南古筝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从以前的“无人问津”到张树德带入各类筝乐艺术活动,为云南筝乐艺术注入新的生命。云南筝乐开始得到全国各地的关注,在技艺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需要呈现出云南筝乐的特色,在云南这块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海洋里寻找资源,由我们自己创作出高质量的、专业的筝乐作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呈现出云南筝乐独一无二的风采。

猜你喜欢
树德古筝云南
内蒙古地区甜菜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树德娃的太空之旅 学习设计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小小鱼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