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冬芬
课外阅读作为英语课堂教学的课外延伸,与课堂教学共同组成了完整的英语教学体系,而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成功不仅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标准也重点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对高中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做出了明确要求,倡导高中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英语的课外读物。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起英语课外阅读,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
1. 重视英语课外阅读的策略与方法
有很多教师都认为,英语这种语言类的课程只需要学生进行充分地学习与复习就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却忽视了学生平日里最重要的日常积累,更不会为了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而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良,对英语课外阅读也完全采取“无视”的态度。所以,教师必须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改变,重视课外阅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所起到的作用,科学、合理地指导学生完成课外阅读任务,不能为了课外阅读而阅读。首先,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渗透课外阅读的内容,让学生产生进行英语课外阅读的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自发地开展课外阅读。其次,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好关,甄选出有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毕竟高中生接触社会的经验较少,而且自制能力也很有限,导致很多学生在阅读英语课外材料时只会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的类别,很少有学生能够以自身英语水平成长作为出发点选择材料,最终导致课外阅读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把好关,筛选优质的课外英语读物让学生阅读,比如《中学生双语报》《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等等,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一些英语学习平台上阅读英语资料,这些英语学习平台上的英语资料也是非常适合高中生的。第三,教师应当督促学生制定一些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很多学生乐于进行课外阅读,但是苦于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课外阅读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所以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应当帮助制定一些英语课外阅读计划。比如对于那些听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听一些英语课外新闻的原文,然后阅读新闻原文进行比对阅读,通过这样的方法进行训练,学生的听力将获得很快的提升。总而言之,引导学生开展英语课外阅读也需要讲究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不能盲目开展。
2. 在课外阅读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课外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者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其最主要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英语的意识,而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的关键则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尽量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要格外注重提高阅读文本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在课外阅读时会优先考虑轻松、愉快的阅读内容,将课外阅读变成一种享受。教师可以尽量为学生推荐一些内容轻松、时尚的英文材料,利用英语材料自身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去阅读、学习。并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较难的文章,提高课外阅读的难度,让学生的能力与文章的素质共同提升,进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还可以设立课外阅读小组,让有课外阅读兴趣的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探讨,享受课外阅读的同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之间互相促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也应当对学生自发的课外阅读行为提出表扬和鼓励,树立典范,利用“标兵作用”促进学生整体的课外阅读积极性。
3. 创设良好的阅读文化环境
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也是促进学生进步的主要条件之一。教师可以从校园和班级两个方面创设一种课外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文化环境中不断促进自身课外阅读的效果,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环境所改造。比如在班级或者学校內设立“英语角”,教师挑选出一些书籍放在“英语角”供学生阅读,而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英语角”供他人阅读,让“英语角”成为学生喜爱的英语阅读交流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英语阅读学习平台。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文学鉴赏会,围绕著名的英语文学作品进行专题鉴赏交流,让学生不断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并且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收获更多的技巧和知识。最后,教师应当联合学校建设校园的英语文化氛围,比如在校园内比较显眼的地方张贴名人名言,在校园广播中开设英语专题节目等等,使得整个校园内充满英语课外阅读的气氛,这样学生受到气氛的影响也会不自主地参与到英语课外阅读当中来。
英语课外阅读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促成的结果,而是需要学生真正用心去学习、感受的一种学习方式,但是只要学生掌握了英语课外阅读,在英语课外阅读中能有收获,那么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1]刘玉欣,王丽爱. 基于“师生协同发展”的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策略[J]. 英语教师, 2016,16(20):105-108.
[2]何洁. 浅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课外阅读[J]. 学苑教育, 2016(20):81-81.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