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彦
摘 要 在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进程中,世界性与国际化已成为哲学学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哲学前沿课程的开设得到空前重视,其课程建设中的问题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CPIS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的背景、目标与价值、调查方法、问题及建议等方面研究哲学前沿课程建设问题。
关键词 哲学前沿 课程建设 问题
中图分类号:B561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随着学科发展,结合时代需要,哲学前沿课程应运而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及团队开展了“哲学前沿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及创新”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主要抓手是“当代世界哲学前沿问题研究”(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Issues Study,以下简称“CPIS”)课程。哲学前沿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改革,需要深刻把握国际化哲学前沿课程的先进理念,并在课程改革中通过调研,实事求是、客观清醒地发现不足与困难,探讨国际课程模式与现实本土学生需求的适应问题及该课程长期设立的可行性。
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高校已逐渐意识到“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重要性,也已开始了不同形式的前沿课程,仅有一项关于“当代哲学前沿课程”的研究,但缺乏当代哲学“世界性”前沿课程的研究及具体实施办法,缺乏对哲学课程国际化问题的深入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在哲学学科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哲学课程的前沿性,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当代哲学前沿”课程。不仅课时量相对较大,而且将哲学问题的前沿性研讨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在不同哲学专业的教学培养中,都非常强调哲学的时代性、现实性,强调哲学应观照当下人类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美国一流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课程大多都有针对国际学术前沿问题的课程,或者课程中多半都有对研究前沿的介绍。
2建设目标及价值
CPIS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探索针对哲学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前沿问题课程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及管理机制,为未来课程的继续开展与深入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经验;对学校乃至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课程模式及创新提供重要参考;为国内哲学研究生前沿类课程的建设及课程体系建构提供了有益借鉴。
其创新点与特色主要在于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当代哲学的前沿问题进行讲授,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真正了解哲学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与世界学术界对话能力。其核心价值有四:一是在注重哲学原典教学传统的基础上,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即专题前沿讲座与论文一对一指导相结合,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哲学前沿课程教学模式,助力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二是打造外籍教师及长江学者联合授课的一流的教学团队,邀请哲学研究领域内不同专业方向的一流学者,就前沿问题及个人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专题分享。三是应对国内哲学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即对哲学前沿性、时代性把握不足的问题。四是尝试解决研究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单纯教师中心化的课堂组织,研究生问题意识不强,研究生不具备用英文进行学术研究、思维和写作的能力,对哲学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理解和把握不深入、难以接触到学科前沿第一手文献等等。
3调查组织
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任课外教、参与课程学生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与“开放式意见纸”两个部分组成的问卷形式展开调研。其中,封闭式问卷集中评估了课程的几大特点要素,包括理念的创新性、课程的前沿性与世界性、學术水准与学术态度、教学效果以及师生互动;而开放式意见纸则由师生自由填写,集中体现学院师生对课程进一步改革完善的意见建议。
调查员通过互联网向任课外教与参与学生发放匿名调查问卷,并通过互联网回收。发放问卷9份,回收9份,回收率100% 。回收后,调查员进行审核、编码、数据录入与分析。
4存在问题及建议
通过调研,CPIS前沿性与世界性的课程理念以及学术水准、学术态度都获得了高度认可,教学方法也取得良好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CPIS中导师专业方向与学生学术兴趣不完全吻合,相关专题讲座未带来预期效果。有被调查者表示“学生们来听讲座是因为想在自己研究规划上寻求帮助,而不是他们想学习教授们专长领域,因而他们对这门课程最终兴趣有限。”因而导致“不好选定论文的方向,写论文也比较艰难。”
(2)CPIS在师生互动上稍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专题讲座上学生发言不够踊跃、师生间对哲学问题的讨论以及论文指导中师生意见互动与反馈不充分。这是由于研究生在哲学英语的水平与哲学思考的深度上与国际一流学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与培养模式。
为此,我们尝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建议CPIS课程建设应关注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可考虑增加外教专题讲座的次数,周末集中教学;在讲座前学生了解老师研究兴趣与方向及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创新点。
二是在教学形式方面,引入师生讨论班、主题交流会、学生读书会等形式,开拓视野并且发展新思路,做到既发挥一对一论文指导的定向深入的优势,也兼取集体讨论会的思维发散的长处。
三是建议提高CPIS课程的学分,由2分提高到3分、4分,从而间接减少学生选课压力,同时可以考虑将至设定为学位课、必修课,以进一步提高选课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叶至诚,叶立诚.调研方法与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 希拉里·阿克塞,波德·奈特.社会科学访谈研究[M].骆四铭,王利芬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