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美
7月28日是周末假期,各家主流媒體罕有地統一刊登一則政府發言人辦公室聲明︰就今(27)日有報章關於行政長官崔世安卸任後去向的報導,政府發言人辦公室特此聲明,不存在相關報導所指安排。筆者追看日前報章,始知原來和一則:“特首崔世安卸任後,將接管600億基金王國,擔任澳門投資發展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的報導有關。同一時間,本地各網絡就此新聞議論紛紛,質疑批評聲不絶,有網媒更爆料,與早前崔特首河北公干轉往北京之行有關,指是擔心反離補2.0,猜測因為有中央的幕後干預,才引起政府急急澄清不實傳聞。短短十數小時內,發生如此反轉的輿情效應,著實耐人尋味。
翌日立法議員蘇嘉豪向媒體表示,政界就一直有傳澳投公司的創立是崔世安為自己卸任後鋪路。不少關心社會時事的市民更形容這是“公開的秘密”。類似的基金已經有“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基金規模可提高至1,000億人民幣,但無論市民還是立法會都無法得知詳細情況,缺乏透明度。“投資嘅嘢,係咪真係需要架床疊屋”?類似缺乏監管的公共資本公司又越來越多,難免會令社會廣泛高度關注。
以上來自議員的心聲,向社會帶出了兩個訊息,一是,質疑政府投資基金已很多;二是,類似公共資本公司往往缺乏監管。相信這兩個訊息,道出了當下社會對今次報導的關注的重點。筆者初步統計,由回歸前後成立的各種公私營基金,應該不下數十個,當中以公家的基金,如澳門基金會、退休基金會最為社會熟知,後來陸續有各種名類的基金成立,曝光最多的有:工商發展基金、教育發展基金、文產基金等等,今年初政府宣佈成立廣東粵澳合作發展基金,將於年內注資200億,當時很多媒體都有報導,如今僅隔半年,政府再度通過成立具同類性質的澳門投資發展基金,且同樣是投入大灣區合作項目,而且,注資加碼至600億,故有關報導引發社會上猜測紛紛,網絡上各種聲音炸開了鍋,甚至有不負責任的、抹黑的言論,當晚政府發言人急推新聞稿阻止網路上各種不實謠言的繼續發酵。
應該予以肯定的是,對於今次新聞發言人的迅速回應,及時地阻止了對特區政府管治不利的消息的傳播,然而,作為政府部門,因應社會上對該投資基金本身的關注,更應加大公開透明度,接受社會的監督。畢竟,政府以公帑投資的基金和一般團體私人基金有別,後者是私人投入資本,而前者是政府公共資本投資,不論投資多與少,動用的一分一毫,都是來自公帑,故必然要讓市民知情,提高資金去向的透明度。一直以來,本澳社會對各類政府基金非常關注,一是針對審批程序,二是針對監管機制。尤以近年因應社會發展需要,政府成立的各類名目的基金,多到令人眼花繚亂。工商業要發展,成立工商發展基金;科技資訊業要發展,成立了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文創要發展,成立文創發展基金;教育要發展,成立教育發展基金;今年初宣佈成立粵澳發展基金,如今再成立一個投資大灣區的投資基金……過去坊間不時有人戲言,官員一遇問題,就新增一個基金來解決,特區官員的這種慣性思維之下,各類名目的基金豈不是無限止增長下去。顯然,特區官員的管治思維,依然二十年如一日地停留在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層面。
目前針對澳投基金的爭議,主要聚集在:誰來話事,誰來監管以及成立的必要性欠透明度問題。當然,政府成立的公共資本基金,絶大多數市民不是否認它們的正面作用,也不是否定它的意義和必要性,對於粵澳發展基金和澳投基金的成立,澳門市民不是反對,而是關注資金的使用去向,以及由誰來使用這筆錢。歸根究底,不外乎,社會上對現屆政府資源分配不均的擔憂,對政府分配資源制度的不信任。誠然,過去,很多社會問題聚焦在民生的問題,其實本質上就是社會資源的二次分配問題,都一一簡單直接且快速地透過用錢解決,這樣的事實,過去可是俯首皆拾。當社會訴求要有屋住,政府就宣佈建公屋計劃;社會訴求要加大教育支援,政府順應訴求年年加大教育基金;現金分享一派十多年,年年有增冇少;當年應對通脹惡化推出的全民電費補貼等等,都是在錢可以解決問題的管治思維下的產物。
可現今,新一代的社會觀念已悄然改變,年輕一代不再似他們的父輩一樣,甘於少少社會福利安守本份,他們受過高等教育,樂於反思社會問題,更重於社會整體發展而非單一個人的利益。明白到這一層,我們可更容易理解為何社會上出現更多的憤青,以至激進社會青年的存在了。故筆者認為,社會在變,尤其新一代追求的價值觀在變,網絡自由言論的平臺,亦成為一個傳播社會價值觀的平台,在這樣的時代,政府所成立的基金動則數百億,若不從制度上加大監管和透明度,將來必引發更大更多的質疑和批評,這樣,任何好的決策都可能不為社會理解,甚至出現更劇烈的反彈。故,社會在變,特區官員不可漠視民意的存在,管治思維也要變,澳投基金,就算崔特首不出任負責人,還會安排其他官員或社會人士來接管,屆時,還看政府有否智慧安排誰來接手這個燙手山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