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键 王地娟
【摘 要】 高校的主体是学生,危机事件对学生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影响高校的安全与稳定,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本文探讨了脆弱性分析在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危机管理 脆弱性分析
危机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但防患于未然永远是危机管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截止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高校的主体是学生,面临的危机或潜藏于学生群体或主要危害于学生群体。危机事件对学生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带来危害,也影响高校的安全与稳定,甚至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危机,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应该走在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的第一线。本文以脆弱性为视角,探讨脆弱性分析在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一、脆弱性与危机管理概述
(一)脆弱性的定义
英文“Vulnerabi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对身体
上或情感上伤害的接受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Gilbert Fowler White 在《Natural Hazards》中提出了“脆弱性”的概念。脆弱性理论最初主要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随着社会发展,学科交叉的不断深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逐渐引入脆弱性理论,并广泛应用于公共危机管理。由于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差异,学术界对于“脆弱性”的定义也有差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李鹤将脆弱性定义为由于系统对系统内外扰动的敏感性以及缺乏应对能力从而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容易发生改变的一种属性。高校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思想活跃年轻人的聚集地,容易受到校内外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因素。
(二)危机管理的概述
危机理论研究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主要分析政治危机,其目的在于探索政治危机的根源,寻求处理和应对政治危机、维护政治稳定的方法。我国在20世纪末期引入了相关理论,2003年“非典”之后,该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应用到校园危机管理中。[1]我國对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实施起步较晚,而对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研究更为鲜见。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事前管理、实时管理和事后管理,分别对应了三种机制: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和危机反馈机制。[2]脆弱性理论对于危机事件的防范、处理及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脆弱性分析应用于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实践,有助于对危机事件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完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
二、高校学生危机分类
“高校学生危机就是指发生在高校内外,与学生有关,严重威胁学生全体或个人的自身利益和正常发展状态,并可能带来破坏性后果的不确定性情境或事件。”[3]高校学生危机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梳理出主要的风险事件。我国突发事件分类为四类。一是自然灾害类危机,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冰雹、龙卷风等;二是事故灾难类危机,包括交通意外、火灾、触电、化学品爆炸、有毒气体泄露、溺水、踩踏、猝死等;三是公共卫生类危机,包括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等;四是社会安全类危机,包括盗抢事件、暴力恐怖事件、邪教事件、个人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其他刑事案件等。结合我国高校目前实际情况,可将高校面临的学生危机风险梳理为宿舍火灾隐患、消防隐患、交通意外、个人极端事件、群体性事件、实验室安全隐患、传染病爆发、地震台风等极端自然灾害等几方面。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833万人,直接与3833万个家庭相联系。高校危机管理不但关乎高校自身的安全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广大层面的公关管理安全,甚至国家的和谐稳定。学生危机管理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第一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安全稳定工作,对一些安全项目有一定的预案管理,制定了相关制度、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各类安全培训讲座等。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高校与社会的不断融合,加之青年学生在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变化,高校学生危机管理仍面临很大挑战和发展空间,特别是危机前的预防与预警能力仍较弱。通过风险因子识别和梳理,排查高校可能存在的对学生有较大威胁的各种危机及其影响,并对学生危机管理进行脆弱性分析,有助于构建更为完善的工作体系。
三、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脆弱性分析
近年来,高校学生裸贷、自杀、网络暴力、投毒、实验室爆炸等危机事件不断发生。2016年媒体曝光了“校园裸贷”新闻,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造成3名大学生遇难。这些都是高校危机管理“脆弱性”放大后的表现。结合学术研究进展和高校现状,本文主要从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校园安全、制度设计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入手,分析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脆弱性。
(一)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脆弱性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普通高等学校校均规模10605人,其中,本科院校14896人,高职(专科)院校6837人。目前高校学生多数为1997年及以后出生的,是日益受到外界关注的“90后”一代。“90后”高校学生自我中心倾向凸显,普遍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和习惯,个性强烈、思想独立、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思想较为开放,反叛意识较强,敢于对旧事物提出质疑。[4]
近年来,由于90后高校学生对新兴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及部分学生缺乏自控能力,形成了网贷消费行为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盛行。除了不良网贷引发了高校学生犯罪、自杀、心理疾病等危机,心理疾病、网络谣言煽动继而引发网络暴力等现象也是学生危机事件的脆弱性所在。
(二)、校园安全的脆弱性
高校校园安全主要涉及学生宿舍安全、校园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实验室安全隐患、传染病爆发等方面。
1、宿舍是高校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由于人员集中、管理松懈和部分学生安全意识较差,在火灾、盗窃方面的存在较大安全隐患。违规使用违禁电器、吸烟、线路老化等容易诱发火灾。学生安全意识淡漠和宿管人员管理松懈易致盗窃事件频发。
2、高校校园面积普遍较大、进出校园车辆多。2010年河北大学校园内造成一死一伤的“李刚门”事件发生后,大部分高校通过限制进出车辆,校内道路限速并设置限速带等手段,加强对校园交通安全的管理。但高校缺乏执法权导致限速等手段对某些校外车辆形同虚设,导致校园交通安全事故发生频率仍不容乐观。
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食品安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和身心健康,因食品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影响面大。近年来,高校学生网上吐槽食堂饭菜质量问题、“罢餐”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造成群体性危机事件风险大。
4、2018年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爆炸,造成3名大学生遇难。2019年暑假期间,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爆炸,造成5名学生受伤,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近年来,高校实验室爆炸事故频发,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知名高校都曾發生实验室爆炸事故,并造成学生伤亡。一些理工类院校由于专业特殊性,学生常在实验中接触到易燃易爆物品,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留校实验学生基本处于自主实验,没有老师全程参与的情况下,安全隐患极大。
5、高校作为人员密集场所,传染病爆发风险也是安全脆弱性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H1N1流感疫情都对高校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一些大学生健康知识的匮乏,近年来,频有报道称高校已成为艾滋病的重灾区。传染疾病容易引发学生恐慌,继而对学校管理工作不满而形成危机。许多高校通过开展防艾宣传、放置匿名检测包等手段,加强宣传。
(三)、制度设计及组织管理的脆弱性
1、制度设计的脆弱性
制度设计方面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不完善,高校普遍制定了应急预案,成立了相关应急机构,但普遍缺乏预防、疏导思维,侧重于不发生或早日解决,忽略了预警和干预机制的建设。二是在安全文化方面,教职工的风险、安全意识普遍强于学生。对学生在识别、防范、预测危机风险方面的能力缺乏有效培养方式。三是在法律体系方面,高校现行的各类管理规定存在内容粗放、法律责任不够明确等问题。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及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给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界定了相关依据,但还是不够健全。如发生学生伤亡事件,学校、个人及监护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赔偿金额如何确定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制度。[5]
2、组织管理的脆弱性
主要表现在领导层重视不够、缺乏人财物的投入、管理手段落后、缺乏相应的组织,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构、日常风险因子监控能力不足、危机事件应对机构责任划分不明确等方面。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和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对危机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人财物资源的投入不足。学生工作部门和保卫部门仍是许多高校处理学生危机事件的主要职能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对于社会力量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开发就更是少之又少。对于日常风险因子的筛选和监控,通常采用台账式管理,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
四、小结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建设和谐校园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危机管理提高认识。学生危机管理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第一线,需要学校更多的重视和投入。高校对学生危机管理的脆弱性应予以更多的关注。通过脆弱性分析,建立有针对性的预警机制,尽可能地对危机做出及时的预测,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职责划分、机构设立、人员配置、经费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建立全校性的联动机制,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确保职责分工明确,联络社会力量和学生家长参与危机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危机管理的文化建设,经常性开展针对性的演练和培训工作,提高领导层、教职工和学生的危机管理意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积极开展学生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方锐,祝京衢. 危机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4
[2] 景庆虹. 危机公关与危机管理关系之解读[J]. 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3] 张彦,杨宗兴. 高校学生危机干预体系研究[J]. 贺州学院学报,2012.03
[4] 万美容,夏博艺,曾兰. “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 思想教育研究,2013.10
[5] 吴月齐. 基于学生工作视角的高校公共危机管理研究[J]. 理论探索.,2012.07
[6] 周立新.高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02
[7] 常凌. 脆弱性视角下的社区公共安全管理:以上海N社区为例.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论文),2017.05
[8] 王海娟,莎日娜,甘月文. 政府应对高校校园安全脆弱性的路径分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