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与分享教学法在历史情境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19-09-12 07:32祝月云
新课程·中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教学法

祝月云

摘 要:以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能力为目的,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发现和分享为手段,进一步优化教学环节,改善教学方式,提升历史学科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发现与分享;历史情境教学;教学法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历史代表过去,具有不可复制和再生的特点,因此,历史貌似成为一门跟不上时代的学科,成为单调乏味的代名词。

历史故事、历史影视作品为何深受学生欢迎,一是因为有趣,二是把学生拉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但是对历史课为何兴趣索然。因为历史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历史课堂成了背诵的课堂,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历史学习中学生缺乏交流分享,思维无法碰撞,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够全面、客观,甚至是对历史事件的误解、误判。要想真正认识历史,就必须创设历史情境,对其进行还原和重构,发挥历史想象力,把历史概念的丰富内涵揭示出来。

我希望寻求到一种方法,既能发挥孩子好奇、求知、表现的天性,又能突破当前历史教学的困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发现和分享历史的魅力,通过学习共同体合作分享,彰显“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相成就”的优势,让学生教学相长、共同成长。从而使学生从“排斥”历史到“接纳”历史,再到喜欢历史,并真正感悟和理解历史,最终与历史对话。

二、内涵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1.发现与分享教学法的内涵

以情境创设为依托,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置身于当时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理解历史、研究历史,用输出分享来带动吸收和内化,从而能比较准确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并理解他们思想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感悟历史,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主动性。

2.理论依据

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金字塔理论。

三、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角色扮演,重温历史——在发现和分享中还原历史的本真神韵

通过角色神入,换位思考,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和思考问题。

如学习《万千风貌的宋代社会生活》时,通过观看上海世博会镇馆之宝《动态清明上河图》,把自己想象成一位画中的人物,通过人物活动来感受宋代的社会风貌。让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成为可以触摸的历史,有温度的历史。

(二)问题引领,关注思维——在发现和分享中重塑历史的思维魅力

所谓的问题链就是教学目标问题化,用一系列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切入口小、具体明确细微的问题链,方便学生更好地把控回答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分为课前预习引导类问题链、课中探究类问题链和课后拓展类问题链。

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國共产党的成立》时,这样设计问题链的。

预习引导问题链:

1.你知道“五四”青年节和“七一”建党节的由来吗?

2.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五四运动的主力、阵地、口号分别是什么?

3.你知道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时间、地点吗?

课上探究类问题链:

1.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说明了什么?它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之间是什么关系?

2.你知道五四运动的性质是怎样的吗?那么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什么?

3.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或者地位是怎样的?如何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五四运动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如何理解“开天辟地”和“焕然一新”两词?

课后拓展类问题链:

1.你理解的五四精神有哪些?核心精神是什么?结合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有何感想?

2.在建党“一百年”即将来临之际,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你想对党说什么心里话?

问题追问,环环相扣,有利于理清历史脉络,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和前后联系,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历史故事,妙趣横生——在发现和分享中感受历史的趣味之美

《百家讲堂》等历史类节目的成功,对我触动很大,让我重新审视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我们虽然做不到易中天“品三国”那般高深,但我们完全可以将历史故事穿插到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在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评故事中走进历史、体会历史。让历史课堂不再死板,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由平面刻板向立体鲜活转变。

(四)论从史出,重视证据——在发现和分享中感悟历史的论证力量

课本是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但是课本知识多以现成的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容易造成生搬硬记。对史料的分析、解读和运用是历史教学必须培养的一项能力,结论应该是从材料中引申出来,即论从史出,而不是结论先行。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直接、明确的史料来指导学生分析历史,得出结论,强调过程性学习,强化深度学习。

同时鼓励学生学会搜集、掌握、鉴别、分析历史史料,强调结论得出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惑,培养学生证据意识,感受论证的力量。

(五)古今联系,古为今用——在发现和分享中寻找历史的现实指导意义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比如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纵然欢欣鼓舞,如果不了解历史却不能说出它的前世今生。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寻求和现实的融合,服务现实,给现实生活提供更多的借鉴意义。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可以积极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我们的历史创新作业《工业化发展与环境教育》《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史学经典与人文修养》等。

综上所述,发现与分享教学有助于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更好地理解历史,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让生活与历史、现实与历史相联系,凸显历史的“大课堂”特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历史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自我发展意识的提高和学习内驱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魏恤民.初中历史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04.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教学法
Fourier变换的工程例证式教学法探索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