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帮明
摘 要:社会对人才提出的体质健康素养这方面的要求已经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在中学生的体育素质水平呈下降趋势的当下,中学体育教师不得不迎接这样的挑战,立足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这一目标,对自身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创新与改革。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体育教学;创新改革
在当前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比如中学生的身体爆发力、肌肉力量、柔韧度、肺活量等都是一种持续下降的发展趋势,这意味着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承担起改善这一问题的重要责任,将体育教学创新改革的目标放在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这方面。
一、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中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中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教育对象,其体质健康会影响到中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也会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具体而言,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断降低的原因可以体现在:
其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即便是新课改已经落实了较长的时间,但这一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依旧有滞留的不利于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旧有元素存在[1]。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生的体质健康很难得到教师应有的重视,其教学模式也没能真正改变现有的教学问题。
其二,中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并不多,而且内容比较单一,活动形式也不够多样化,这并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不利于帮助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也就限制了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
其三,有些学校的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存在力不从心和捉襟见肘的问题。有的教师没能自主发现问题所在,有的教师则是教学压力过大,师资水平不足以支撑新时期的体育教学改革要求。
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低下这一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保障中学生的健康发展,也无法保障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教师要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围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这一目标而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中学体育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善于转变枯燥的教學方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存在不少比较枯燥的体育训练方法。而在创新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可以结合中学生的特点或者喜好来灵活转变体育课堂,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体育训练的乐趣,学会在充满趣味的体育课堂中克服自身对体育运动的厌学或畏惧心理[2]。比如在耐久长跑训练中,不少学生都对这项体育项目报有厌烦、畏惧的心理,因此,中学体育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引入学生比较熟悉的贪吃蛇游戏来完成体育课上的耐久跑练习。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充当贪吃蛇,在耐久跑的过程中需绕过障碍,前往到“果子”所在之处,用最快的速度捡起一个“果子”,再绕过障碍返回原地,将“果子”放进规定的框里面。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学生能够冲着目的地奔跑,很容易忘记劳累。而且这一游戏具有竞争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比赛的积极性,并且克服其体育运动的不良情绪。
(二)教师要对学生的身体部位展开针对性训练
教师要想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就要针对他们的形体、肌肉力量、身体协调能力等方面加强体育训练,针对性地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比如在形体锻炼这方面,教师可让学生站成两列,然后相对而立,每个学生都互相监督对面的同学,保证每个人都做到抬头挺胸、收腹站立,这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其肩背和脊椎等部位的畸形发育问题。其次,教师在肌肉力量训练这方面,则可通过平地或斜坡的仰卧起坐、仰卧举腿或者两头起、单杠上悬垂等体育锻炼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腰腹力量,而针对耐力训练,教师可让学生模仿鸭子走路,既锻炼其小腿、大腿、腹肌等部位的肌肉,又可增添一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在协调能力训练方面,教师则可让学生做好腿部力量训练,如后蹬跑、高抬腿跑、交叉步跑、单脚交换跳、蛙跳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三)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形式
体育学科本身就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则可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引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以多元化地拓展课外体育运动内容及形式。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间操的时间参加群体性的体育锻炼,比如跑操、广播体操。其次,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形成兴趣小组,参加各种不同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比如健美操、球类运动、田径运动等。最后,教师可在阳光体育理念下开展竞赛活动。对于一些想要参加竞争性比赛的学生,教师可满足他们的需求,组织一些篮球比赛、花样跳绳比赛、长跑比赛等,甚至在秋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场综合性的运动会。在这样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体质与心理方面的素质水平,保障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低的问题是中学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教师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可探索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体育教学的创新变革,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明星.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干预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9(1):38-39.
[2]王学文,王瑞江.学校体育背景下的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12):105-106.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