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四库全书总目》元别集提要的宗唐复古思想

2019-09-12 09:48柳燕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思想

柳燕

摘 要:当下文学史著作论述元代文学大多重戏曲轻诗文,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元代文学部分则轻戏曲重诗文,其中仅收录11部曲类文献,诗文类文献则有205种。提要对元代诗文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也对元代文学思想做了深层次的批评和总结。其中宗唐复古思想是提要用笔较多之处,和文学史著作中相关论述以及序跋、诗话等批评文献中所述观点暗合,有些论述甚至更详细、更具体、更晓畅。《四库全书总目》以传统目录的方式,用高度浓缩的语言和精准的学术判断,再次呈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  元代诗文 文学思想 宗唐复古

中图分类号:I2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9)03-60-65

元代文学承袭了宋金文学中宗唐复古思想,并且贯穿整个元代。元代欧阳玄《罗舜美诗序》中说到:“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诗丕变而近于古。江西士之游京师者,其诗亦尽弃其旧习焉。”1钱基博《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开篇发凡中首先谈到的就是元代宗唐复古思想,其云:“元以蒙古起朔方,牧马南下,吞金灭宋而抚有中国;然元能兼并金宋之土地,而未统一南北之文学。北方文学,衍金之元好问一脉,文宗韩以矫苏,诗反黄以为唐,蕲于积健为雄,反宋入唐;而姚燧元明善为之宗盟。南士则承南宋,文格不变,而诗格变,以唐矫宋,以晋参唐,意趣冲旷,语参游仙,一祛西江粗犷之弊而趋于和雅;虞集、揭傒斯、黄溍、柳贯,联翩起东南,号为儒林四杰,亦一时之盛也。”2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也深入分析了元代文学宗唐之风:“元诗的发展以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可分作前后两期,延祐以前宗唐得古诗风由兴起到旺盛,延祐以后宗唐得古潮流继续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后期的成就超过了前期。”3综上可见,无论是元代当时之人所作序言,还是时隔千年之后当今的文学史著作,都关注到元代文学宗唐复古的特点,这充分说明宗唐复古是元代文学精神的内核,它关涉到元代的文学批评和历史定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四库全书总目》(注:本文所用版本为1997年中华书局整理本)元代别集部分对元代宗唐复古思想也有深入论述,与以上诸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四库全书总目》多角度呈现元代文学宗唐复古思想

《四库全书总目》在提要中多处谈到元代文学宗唐复古的特点,而且论述角度不尽相同:

其一是《四库全书总目》直接、客观地进行论述。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四库全书总目》经常征引多家之说予以评论,然后再加以案断,或肯定、或否定、或商榷。有的提要中,编纂官则根据自己的学识积累直接加以评述,这种评述往往直接反映出《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判断,也代表着清代学者对元代文学现象的裁断。如《月屋漫稿》提要云:“元黄庚撰。……盖甚为当时所推重。其诗沿江湖末派体格,不免稍卑,而触处延赏,亦时逢警语。如……诸句,类皆风致婉约,犹具晚唐之一体。”1《四库全书总目》没有征引其他文献,而是直接指出黄庚的某些诗句风致婉约,有晚唐之风。又如《养蒙集》提要:“元张伯淳撰。……虞集序其集,述其生平甚悉,以汉贾谊比之。邓文原序亦拟以陆贽。……今观其文,源出韩愈,多谨严峭健,得立言之体。”2虞集为张伯淳做的序中以贾谊比之,邓文原做的序又以陆贽比之,都充分肯定他的政治才能和学识不凡,《四库全书总目》则对其文学风格进行直接论述,认为他的文风多源出韩愈,故而能得立言之体。再如《松乡文集》提要云:“元任士林撰。……是集所录碑志居多,大抵刻意摹韩愈,而其力不足以及愈,故句格往往拗涩,乃流为刘蜕、孙樵之体,又间杂偶句,为例不纯。……然南宋季年文章凋敝,道学一派以冗沓为详明,江湖一派以纤佻为雅隽,先民旧法几于荡析无遗。士林承极坏之后,毅然欲追步于唐人,虽明而未融,要亦有振衰起废之功,所宜过而存之者也。”3《四库全书总目》直言任士林有意模仿韩愈,但是才力不够,不能得韩愈精髓,不过最后也肯定任士林能够打破南宋末年道学一派和江湖一派的积习,主动向唐人学习,有振衰起废之功。其他还如《五峰集》提要:“元李孝光撰。……元诗绮靡者多,孝光独风骨遒上,力欲排击古人。乐府古体皆刻意奋厉,不作庸音。近体五言疏秀有唐调,七言颇出入江西派中,而俊伟之气自不可遏。”4这则提要中,“独”字充分展示出李孝光在元诗作者中卓越不凡的地位,提要随之从乐府、近体、七言三个方面具体展开分析,再次突出李孝光宗法唐人、风骨遒劲,不同于元代诸多绮靡之作。在以上分析完成之后,提要在文末又引杨维桢作陈樵集序云:“举元代作者四人,以孝光与姚燧、吴澄、虞集并称,亦不虚矣。”5从而进一步呼应、应证了提要前文对李孝光的高度评价。以上这些提要都直接反映了清代编修《四库全书总目》时纂修官和总纂官的思想。也就是说,这是当元代文学尘埃落定之后,历经明代的整理和研究,清代学者们再反观元代文学而做出的判断和总结。《四库全书总目》在多处提要中都有提及,而且关涉到元代不同时期、不同作者,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唐复古在元代存在的普遍性和长期性。

其二是元代当时人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在评价一些作家时,引用了元人所作序、诗话等文学批评文字进行说明,这些批评文字是元代当时人所写,他们的评论代表了元代人自身的文学批评思想。如《小亨集》提要:“元杨弘道撰。……综其生平流离南北,窃禄苟全,其出处之际盖无足道。然其诗则在当日最为有名。元好问序其集,谓金南渡后学诗者,惟辛敬之、杨叔能以唐人为指归。……今观所作,五言古诗得比兴之体,时时近汉魏遗音,律诗风格高华,亦颇有唐调。虽不及好问之雄浑苍坚,然就一时诗家而论,固不可谓非北方之巨擘也。”6元好问身历金、元两朝,主张宗法唐人,堪称当时文坛盟主,影响非常大。辛愿是元好问三知己之一,元好问在杨弘道文集序中,将杨弘道和辛愿并举,认为金南渡之后,只有他们两人能以唐人为指归,可见评价非常高。这是以时人之眼观时人之诗,而且元好问本身文学造诣非凡,其论诗之语亦颇中肯綮、十分公允,对于杨弘道宗唐复古之旨虽然评语不多,但是分量却很重。《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者随之也通过分析杨弘道的具体作品,认为他有汉魏遗音、唐人格调。又如《石田集》提要:“元马祖常撰。……其文精赡鸿丽,一洗柔曼卑冗之习。其诗才力富健,如《都门壮游》诸作,长篇巨制,回薄奔騰,具有不受羁靮之气。至元间,苏天爵撰《文类》,录其诗二十首,文二十首,视他家所收为夥。又请于朝刊行其集,而自为之序,称其接武隋唐,上追汉魏,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与会稽袁桷、蜀郡虞集、东平王构更迭倡和,如金石相宣,而文益奇。”1苏天爵在《元文类》中收录马祖常很多作品,作品数量远胜他人,体现其对马祖常的认可与肯定。在为马祖常文集所作序中更是明确指出他宗唐复古,辐射影响到其他文人,让文风为之一变。还如《江月松风集》提要:“元钱惟善撰。前有陈旅序,称其妥适清蒨,娓娓乎有唐人之流风,品题颇当。”2以上三位文人分属元代初期、鼎盛期、晚期三个不同时期,也就是说在整个元代,元人都提倡宗唐复古,以得唐人风雅为文之高格,以唐人为指归,不仅在他们的创作中体现出来,在元人所做文学评论中也秉持宗唐复古的思想,以此为尺度评价当时的作者。

其三是自述旨意,即元代作家在自己创作的论诗诗、序、跋中阐述其宗唐复古的文学思想。如《谷响集》提要:“元释善住撰。……观其《论诗》有云:‘典雅始成唐句法,粗豪终有宋人风命意极为不凡。及核其篇什,则但工近体,大抵以清隽雕琢为事,颇近四灵、江湖之派,终不脱宋人窠臼。所言未免涉于过高。然造语新秀,绝无蔬笋之气,佳处亦未易及。在元代诗僧中固宜为屈一指也。”3《四库全书总目》认为释善住在元代诗僧中是首屈一指的,他提倡唐人典雅之风,但是其作又难脱宋人窠臼,故而《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提出的宗法唐人之旨过高,而本身的作品没有达到。再如《金渊集》提要云:“元仇远撰。……远在宋末与白珽齐名,号曰‘仇白。厥后张翥、张羽以诗鸣于元代者,皆出其门。他所与唱和者,周密、赵孟頫、吾邱衍、鲜于枢、方回、黄溍、马臻皆一时名士,故其诗格高雅,往往颉颃古人,无宋末粗犷之习。方凤序述远之言曰:‘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翟祐又记远自跋其诗曰:‘近世习唐诗者,以不用事为第一格,少陵无一字无来处,众人固不识也。”4仇远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是他的名言佳句之一,这句话突出反映出他以汉魏、唐风为尚的文学旨趣,而其自跋其诗再次指出元初习唐之风。

二、元人宗唐不专宗盛唐

元人宗唐却并不专宗盛唐,而是包含了初、盛、中、晚整个时期,邓绍基先生指出“元人学唐的结果,使元诗也象唐诗那样万木千花。以当时著名或比较著名的作家而言,张翥、傅若金以李白、杜甫为楷模,虞集、倪瓒则以韦应物为榜样,姚燧、吴莱以学韩愈出名,朱德润、乃贤又以学白居易新乐府见长,至于学李贺之风,北方刘因开其端,南方的吾邱衍也有这种倾向。”5从这段分析可以看出,元人学唐既有盛唐的李白、杜甫,又有中唐的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贺等,模仿的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唐代诗人。

明代胡应麟《诗薮》对元代文学的评价可谓褒贬参半,除了对具体作家作品和五言诗、七言诗、绝句、乐府等文体的综合评述外,有好几处专门提到了元人宗法唐朝之举,如:“元五言古,率祖唐人。赵子昂规陈伯玉,黄晋卿仿孟浩然,杨仲弘、滕玉霄、萨天锡诵法青莲,范德机、傅与砺、张仲举步趋工部。虞文靖学杜,间及六朝;揭曼硕师李,旁参三谢。元选体源流,略尽于此。”6又云:“元人力矫宋弊,故五言律多草草无复深造。虞、杨间法王、岑,而神骨乏;范、揭时参韦、孟,而天韵疏。新喻、晋陵二子,稍自振拔,雄浑悲壮,老杜遗风,有出四家上者。”7还云:“胜国歌行,盛时多法供奉、拾遗,晚季大仿飞卿、长吉。苏、黄体制,间亦相参。……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视宋人藻绘有余,古澹不足。”1这些论断都是比较精辟、中肯的,从中又可以看出,元人师法的唐代文人有陈子昂、孟浩然、李白、杜甫、王维、岑参、韦应物、温庭筠、李贺等,既涉及盛唐时期,又涉及初唐、中唐时期,和邓绍基先生《元代文学史》中所述可以互补。

从《四库全书总目》元代部分的提要来看,黄庚“犹具晚唐之一体”2、张伯淳“源出韩愈”3、释善住“句妙唐风在”4、任士林“大抵刻意摹韩愈……毅然欲追步于唐人”5、仇远“近体吾主唐,古体吾主《选》”6、杨弘道“以唐人为指归”7、刘因“歌行律诗直溯盛唐”8、张之翰“文亦颇具唐宋旧格”9、马祖常“接武隋唐,上追汉魏”10、李孝光“近体五言疏秀有唐调”11、成廷珪“七言律最为工,深合唐人之体”12、钱惟善“有唐人之流风”13、甘复“五言古体,绰有韦、柳之遗”14、梁寅“诗格尤舂容澹远,规仿陶、韦”15、刘岳申“文宗法韩、苏,故其气骨遒上,无南宋卑冗之习”16、杨维桢“根柢于青莲、昌谷,纵横排奡,自辟町畦”17、刘将孙“其《感遇》诸作,效陈子昂、张九龄,虽音节不同,而寄托深远,时有名理”18、朱希晦“飘逸放旷宗于李,典雅雄壮宗于杜”19、傅若金“王士祯《居易录》则称其歌行得老杜一鳞片甲,七律亦有格调”20、陈高“五言古体源出陶潜,近体律诗格从杜甫,面目稍别,而神思不远,亦元季之铮铮者矣”21……以上所列举的提要中涉及到20位元代文人,时间跨度从元代初期一直到元代末期,其中不乏文坛宗师,如仇远、杨弘道、刘因、马祖常、傅若金、李孝光、杨维桢等人,也有在当时影响相对较弱的文人,如黄庚、张伯淳、陈高、朱希晦等。总体而言,可以说元代文坛从始至终、从显到隐都主张宗法唐代,在当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风尚。元人师法的唐人既有初唐的陈子昂、张九龄,也有盛唐的李白、杜甫,中唐的韋应物、柳宗元、韩愈、李贺,还有晚唐的温庭筠、李商隐等,他们广泛学习整个唐代优秀的作家作品。因此,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说,元代对唐代的追随、模拟是方方面面、深入骨髓的。元人处处学唐,虽说也取得了一些不凡的成就,但是也造成元代摹拟之风过剩,而创新不足。正如胡应麟《诗薮》所云:“然藩篱稍窥,阃域殊远,碎金时获,完璧甚稀。盖宋之失,过于创撰,创撰之内,又失之太深;元之失,过于临模,临模之中,又失之太浅。”22李东阳《麓堂诗话》亦云:“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顾元不可为法,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耳。”23所言皆深中其弊。

三、元末诸人,竞学长吉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评述元代后期诗歌云:“元代后期朝廷政治日益黑暗,民族矛盾又趋激化,反元暴动此起彼伏。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影响了诗坛的风气,以‘雅正观念一统诗坛的格局被打破了,诗人们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追求有了很大的变化,写实倾向大大增强。杨维桢的‘铁崖体是这一时期诗风的显著标志。……杨维桢追求的这种风格基本上属于李白、李贺一路,独创性并不鲜明。此外,杨维桢有时一味求奇,不免有诡异晦涩的特点,这一点,也与李贺诗风一脉相承。”1邓绍基先生则云:“到了元末,杨维桢和他的‘铁崖派,还有一批浙东诗人如陈樵、项诇和李序等,掀起一股‘贺体旋风。”2不仅具体指出了一些学李贺的诗人,而且用“‘贺体旋风”一词一以代之,让人似乎真切地感受到一股强劲的风暴扑面而来,而这种风暴的中心正是李贺,元末模仿李贺的诗人则习其格调、张其声势。《四库全书总目》中也有很多提要提及元末诸人学李贺体这个特点,把这些提要归总在一起,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真实地感受到“一脉相承”以及“‘贺体旋风”的具体内涵:

《竹素山房诗集》提要:“元吾邱衍撰。……其诗颇效李贺体,不能尽脱元人窠臼。”3

《翠寒集》提要:“元宋无撰。……统观其集,七言古体纯学李贺、温庭筠,时有隽语……” 4

《所安遗集》提要:“元陈泰撰。……今观所作,七言歌行居十之七八,大致气格近李白,而造句则多类李贺、温庭筠。虽或不免奔轶太过,剽而不留,又不免时伤粗犷,不及玄之风规大雅,具有典型,要其才气纵横,颇多奇句,亦自有不可湮没者。” 5

《燕石集》提要:“元宋褧撰。……歐阳玄序,称其诗‘务去陈言,燕人凌云不羁之气,慷慨赴节之音,一转而为清新秀伟。苏天爵序称其诗‘清新飘逸,间出奇古,若卢仝、李贺。” 6

《药房樵唱》三卷《附录》一卷提要:“元吴景奎撰。……是集乃其子履与其门人黄琪所编,中间五言古体皆源出白居易,七言古体间似李贺。”7

《栲栳山人集》提要:“元岑安卿撰。……其诗戛戛孤往,如其为人。惟七言古诗时杂李贺、温庭筠之体,盖有元一代风气如斯。然气骨本清,究亦不同纤媚秾冶之格。”8

《玉山璞稿》提要:“元顾瑛撰。…今观所作,虽生当元季,正诗格绮靡之时,未能自拔于流俗,而清丽芊绵,出入于温岐、李贺间,亦复自饶高韵,未可概以诗余斥之。”9

《环谷集》提要:“元汪克宽撰。……诗仅存十余首,虽亦濂洛风雅之派,而其中七言古诗数首,造语新警,乃颇近温庭筠、李贺之格,较诸演语录以成篇,方言俚字无不可以入集者,亦殊胜之,在其乡人中,不失为陈栎、胡炳文之亚。” 10

《东维子集》三十卷《附录》一卷提要:“元杨维桢撰。……维桢以诗才奇逸,凌跨一时。……朱国桢《涌幢小品》载王彝尝诋维桢为‘文妖。今观所传诸集,诗歌、乐府出入于卢仝、李贺之间,奇奇怪怪,溢为牛鬼蛇神者,诚所不免。至其文则文从字顺,无所谓翦红刻翠以为涂饰,聱牙棘口以为古奥者也。” 11

《铁崖古乐府》十卷《乐府补》六卷提要:“元杨维桢撰。……维桢以乐府擅名,此其全帙也。乐府始于汉武,后遂以官署之名为文章之名。其初《郊祀》等歌,依律制诗,《横吹》诸曲,采诗协律,与古诗原不甚分。后乃声调迥殊,与诗异格,或拟旧谱,或制新题,辗转日增,体裁百出,大抵奇矫始于鲍照,变化极于李白。幽艳奇诡,别出蹊径,岐于李贺。元之季年,多效温庭筠体,柔媚旖旎,全类小词。维桢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根柢于青莲、昌谷,纵横排奡,自辟町畦。其高者或突过古人,其下者亦多堕入魔趣。故文采照映一时,而弹射者亦复四起。”1

以上提要提到九位作者:吾邱衍、宋无、陈泰、宋褧、吴景奎、岑安卿、顾瑛、汪克宽、杨维桢,他们要么纯学李贺、要么体似李贺,《四库全书总目》对他们的评价中也用到了“造语新警”“奇奇怪怪”“牛鬼蛇神”“翦红刻翠”“聱牙棘口”“幽艳奇诡”“魔趣”这些词语,综合这些提要,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元末文坛受李贺影响之深远,无怪乎邓绍基先生在《元代文学史》中指出:“一时间,秋坟磷火,此闪彼烁,仙人烛树,纷至沓来。如果说文学史上有‘李贺时代,那不是在中唐而在元末。”何素婷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总目》所构建的元代文学史始终贯穿着特别明确的与世运兴衰相关的语词:‘宋末‘极盛‘元季,若将其与文学对应描述,则元初期为前朝文学除弊期、中期为文学极盛期、末期为本朝文学流弊期。”2“《总目》视元季为‘纤靡‘华缛之诗歌弊习的滋长期,且多次将此风格与‘气骨‘格力‘沉郁顿挫等对立而论。”3《总目》在世运关乎文运的思想指导下,其客观阐释元末诗坛竞学长吉的同时,也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再次凸显出其“重盛世之音,轻末造之声”以及重根柢倡雅韵、有裨世道人心的文学观念。

《四库全书总目》作为一部官修目录著作,虽然不像我们现在的学术史著作那样用章节体方式,逐层深入对相关学术问题展开分析,但是由于提要编写者丰厚的学识积累、卓越的学术判断以及严谨务实的治学态度,再凭借官府丰富的藏书资源,提要中往往可见诸多发人深省的真知灼见,也可以看到很多博学鸿儒的评论文字,综合这些资料,我们往往可以得到很多启发,有些论述甚至已经超越了当下学术史。《四库全书总目》这座学术富矿还有很多内容有待开采,其学术史意义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发掘。

An Analysis on the Thoughts of Emulating Tang Poetry and Restore Ancient Ways in the Yuan Dynasty Individual Collections of

Liu Yan

Abstract:Current literary history writings mostly emphasizes opera over poetry when discuss the literature of Yuan Dynasty.However,the literature part of Yuan Dynasty in The Si Ku Quan Shu Zong Mu emphasizes opera over poetry, of which only 11 literatures of opera are included, while 205 literatures of poetry category are included. These summaries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explanation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and prose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also makes a deep criticism and summary about the literary thoughts of the Yuan Dynasty. They mostly mention the Idea of Emulating Tang Poetry and Restore Ancient Ways ,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views expressed in literary history works,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poems and other critical documents, and some of them are even more detailed, specific and clear. presents its unique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history again in the way of traditional catalogue, with highly condensed language and precise academic judgment.

Key words:     ;Poetry and prose of Yuan Dynasty;Literary Thoughts;Emulating Tang Poetry and Restore Ancient Ways

猜你喜欢
四库全书总目文学思想
《东汉文学思想史》《谶纬思潮与汉代文学思想》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隋炀帝,文坛不可或缺的元素
《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史部研究
《四库全书总目》与音乐文献
《四库全书总目子部医家类》辨析三则
《四库全书初次进呈存目》与《四库全书总目》比较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提要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差异
浙东“大文学”思想的综合探究
———评郭庆财博士《南宋浙东学派文学思想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