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洋
摘 要:高中历史在教学过程中是极为枯燥的,促使大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历史这门课程学习的兴致,进而使得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弊端,限制了学生更好地向上发展。为了转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对教学理念与方式予以一定转变,来推动学生历史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基于此,就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新形势下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学模式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策略的改善,以及学生主体地位的明确,进而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优良的历史学习环境。在这一新形势下,为了能够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就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来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并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一、做好历史课前的备课工作,有效驾驭历史知识
备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只有备好一节课才能够上好一节课,特别是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讲,教师在课前备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实际教学质量。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是以教材为主,没有过多地去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部分高三教师通常会打趣地说道:等学生经过高考之后就会发现,一年的课本白讲了。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不只是片面地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这就更加凸显出备课的重要性,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若想要备好课就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备学生。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每一届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不同学生间存在的能力差距,进而有的放矢地来进行课前备课;其二,备目标。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材当中,均有详细的三维教学目标,身为教师需要熟记每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清楚每节课要让学生学到哪些知识,以及学到何种程度等;其三,备教材。一个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尤为重要,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深入,历史教师一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现在的教材并不好教。但無论形式怎样变化,作为一名教师应紧贴改革动向,做好每一项教学工作。
二、改善师生间关系,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其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拥有的知识储备影响着实际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不和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是教师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学生在课堂中一般都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让高效课堂无法实现。为了能够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就需要对自身教学理念予以一定的改变,转变对学生的态度,并在进行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时教师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改善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其一,明确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均应以学生为中心而进行,同时教师还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对问题予以思考,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其二,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应持平等的态度,要在谈话的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亲和力,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怀。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并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去,进而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三、因疑发问,因问生趣,活跃历史课堂教学氛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课堂提问既是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构建高效课堂所离不开的重要环节。但高效课堂对于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当中隐藏的各类信息,并将其提炼成疑点,并以此来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再因疑发问,因问生趣。并且,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与思考,相当于给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进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样就能够在质疑与解惑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内容时,部分教师会向学生提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罗斯福,你会怎么做?”从表面上来看这一问题设计的确实很好,但经过仔细分析够就会发现这样的提问并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阅历与知识方面有限,若想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就会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进而泛泛而答。但若将这一问题改为:“假如银行突然倒闭了,金融陷入瘫痪的状态,使得你父母所拥有的支票无法兑付,那么你希望如何来解决?”通过这样一改变很容易就能够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主要是由于这样的提问方式更贴近生活,也能够满足学生的认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师要对教学方式予以适当的改变,积极响应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各类有效方式,来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郭荣聪.浅谈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苑教育,2018(11)
[2]连生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8(12)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