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珍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对教师的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尤为关注,同时也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沿袭了多年,想要彻底消除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真正把素质教育大力推广开来。新课改提出:应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促使学生具备创新探究的学习意识。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自身教育教学活动,对小学语文课改的创新思维进行了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创新思维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禁锢了很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提升的空间,本应该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心、对一切未知的知识充满求知欲,富有巨大的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小学生被机械式教育、题海战术、应试教育束缚住了手脚。作为一名新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的弊端,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会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增强他们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创新出更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此来切切实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优化小学语文课堂。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往往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组织者,然而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力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积极地去想象、去创新。运用丰富多彩的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求知欲、好奇心,以此来增强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端午节的由来》教学中,对于导入我直接用了提问法,“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你最喜欢哪个节日啊?”“为什么呢?”“看看端午节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对端午节的看法和回答是千奇百怪和五花八门的,但是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所表达的想法。通过大家的表述总结出端午节的由来,并大力宣传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内涵,指导学生自己来进行创新习作。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并没有过多干预课堂,干预学生的想法,反而他们通过自主的思维创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课堂游戏互动,增强学生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育理念“学习”和“玩”是完全冲突的,更不能想象在课堂上玩游戏。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师应不断创新出适合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探索欲强,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我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运用最能吸引他们无意注意的游戏教学来开展语文课堂,把语文知识以及技能以灵活、新颖的教学方式展示给学生。例如在教学《爷爷的芦笛》过程中,我运用了两个游戏来掌握本课的生字。游戏一:《萝卜蹲》,学生把本课的生字做成卡片,一起唱萝卜蹲、萝卜蹲,第一个是“闸”来蹲……循环中学生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识,远比在本上一遍遍地写容易得多。游戏二:《模仿秀》,学生分组进行按笔画书写汉字的竞赛游戏,每个学生只可以写一笔,哪队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即为获胜队。这个游戏还有一个延伸、创新的玩法,例如教师可以把“哆嗦”写出来让学生进行思考,能用什么动作表示出来,学生的游戏兴趣非常浓厚,在玩的过程中他们又找出了新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掌握本节的重点词句。教师通过游戏教学法的创新得到了学生积极热烈的反应,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生活在新时代网络化社会下,早就应该抛弃以前的“一本教材走天下”旧观念。新课程教育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就是要会创新,教师要创新、设计出如视频、音频、图片这些形象、生动的新颖的电子课件来创新语文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直观地通过多种感官,理解并掌握教师教授的语文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蓮叶青青》的教学中,我把荷花充满生机的图片、视频,创设出了优美动听的故事情景,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图片、音频的播放把学生带进了一片美丽的荷花中,通过情景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通过观看课件中的图片,进行说话和绘画荷叶的延伸,对本课进行了创新教学,并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到班级的家校共育交流群里,更有利于学生对春天美的感受和提升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全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积极探究努力创新的教学精神。
参考文献:
[1]农尚明.浅谈小学语文课改的创新思维[J].文理导航(下旬),2012(1):73.
[2]刘云芡.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13).
[3]温萱.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校园(学习版),2012(6):14.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