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蓉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观念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已经与当前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针对这种情况,我国教育管理部门实施了新课程改革。在新的教学观念下,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开展教学活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施当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对于教学实施者来说,语文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对语文知识的讲解,其最根本的作用还是通过语文学习来对学生的精神方面进行指导。这就要求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语言的结构,汉字的书写,还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挖掘学生更加深层次的语文学习潜力。
一、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
核心素养具体来讲就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个人终身发展有影响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一些必备品格。当下,语文的教育正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如综合性、人文性等。从综合性方面来说,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时,一方面早注重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如拼音知识、汉字书写知识等,另一方面还需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一定的思维和方法。例如,在学习《春晓》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小学生会读写这首诗,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这首诗中文字的意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古代诗歌的方法。从人文性来看,语文知识在不断的学习中会内化成个人的软实力,会影响孩子之后性格的养成,还能够对于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产生重要作用,最终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发挥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
1.从语言构建展开核心教育的第一步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就是让学生对文字和语言进行熟练的把握,受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从文章的听说读写,简单的语言组织等方面开始实施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基本字词的掌握,还应该学会总结段意,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和一些修辞的使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让这些目标在逐层深入的过程中实现。
2.教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
教育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更多的是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而不能结合实际的教育很难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和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将课堂上学习的精华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例如,在《白杨》一课的学习过程当中,这篇文章整个讲述的是一个父亲带着自己的两个小孩子去边疆,而在边疆路上三人对窗外的白杨树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进而引发了父亲对边疆守卫者的赞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解,进而引发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思考,作者为什么以白杨树来写边疆战士,二者的共同点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总结出形容白杨树的词句,最后把课文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习文中白杨的精神,在生活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不会退缩,要知难而进,积极地去解决困难。这是这篇文章中真正蕴含的主旨,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
3.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学习中,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类型的文章,都是对生活高度艺术化的表达,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不能仅限于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進行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中都包含“美”,这些美不仅有外在美,还包括内在美。所以,在之后的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为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例如,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把桂林山水的相关宣传图片或视频给学生播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新媒体的辅助把对桂林山水之美的欣赏扩展到音乐或者绘画之上,如可以播放一首与桂林山水相关的音乐或者展示一幅名家的画作,让学生进一步去感悟和品味。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小学之后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更要利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为之后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敏玲.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上),2017(7):23.
[2]蔡文华.试论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J]. 新校园(中旬),2018(3):26.
[3]林碧珠.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之研究[J].新课程(上),2018(1):116-117.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