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霭慈
摘 要:写一篇好文章成了很多学生的心头大石,而指导学生写一篇好文章也令不少教师抓耳挠腮,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学生的习作依然不堪入目。如何抓住评讲契机,巧妙点拨,令拙作变佳作?教学中,通过抓典型,找漏洞,巧点拨,使习作渐入佳境,学生逐渐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提高习作水平。
关键词:抓典型;找漏洞;巧点拨
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语,写一手好字,写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培养目标。现实中,不少学生畏惧写作,每次習作都是寥寥几笔,应付了事。写一篇好文章成了很多学生的心头大石,而指导学生写一篇好文章也令不少教师抓耳挠腮,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学生的习作依然不堪入目。如何抓住评讲契机,巧妙点拨,令拙作变佳作?
一、观全局,抓典型
鲁迅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的确实有道理,特别是对于小学作文而言。现在的小学生写作文时普遍不喜欢打草稿,一拿起笔便在作文本上奋笔疾书,不管不顾,只求凑足字数,应付作业;更有甚者,胡乱写两三个自然段,只求按时交作业,不求质量。面对这样的作文,如果老师每篇都精批细改,必然会耗费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影响教师钻研教材;况且,出于一个人的手笔,修改出来的习作就会有千篇一律之嫌;再者,老师包办的做法也会使学生失去训练的机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我平时主要采取“观全局,抓典型”的批改方法。观全局就是全收全看,这样做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而抓典型,就是找出基本符合习作要求,存在普遍问题,但可以通过修改提升档次的习作。如: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我通过全收全看,找出一篇存在典型问题较多的习作《我们班的体育健将》,小作者第一自然段是这样写的:“伍家伟长得很有特点,平时穿着简单,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这样的开头,就是写人物作文中典型的问题作文:人物特点不鲜明。因此,我初次批改学生作文,除了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外,关键还是要找出存在问题较多的典型,以便评讲课有据可依。
二、细比对,找漏洞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存在问题的典型习作找出来了,这就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找漏洞。我特地在学生的作文当中找了一篇描写人物外貌比较成功的一段话,如:“李小敏同学真是人如其名,长得确实娇小,五年级才1米3的个头,身板极其单薄,总担心风太猛会把她刮走。也许是因为个子娇小的原因吧,她行动起来总是像猴子一样敏捷。”再把存在典型问题的片段拿出来,“伍家伟长得很有特点,平时穿着简单,是我们班的体育健将。”两段话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细致比对,就能找出其中的漏洞,第一个漏洞就是没有通过具体的描写,表现伍家伟同学的长相特点。第二个漏洞是伍家伟同学穿着简单,未能抓住该同学的穿着进行细致描写,凸显穿着简单的风格。教师利用例文,引导学生进行细致的比对,习作中漏洞显而易见。只要能发现漏洞,就有办法把习作改好。
三、巧点拨,入佳境
当孩子在老师的一牵一引下,发现习作中的一个个漏洞,如何通过巧妙的点拨,令学生的习作渐入佳境?
(一)步步追问
无论成年人还是小孩子,很多时候,我们都发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总存在一点不足,但是琢磨来琢磨去,就是找不到突破口,无从下笔修改。如“伍家伟长得很有特点,平时穿着简单大方”。此时此刻,我向学生抛出了以下的问题:伍家伟同学有哪些部位长得与众不同,这些部位到底长成什么样?至于穿着简单,他平时都爱穿什么衣服?教师一点一拨,学生马上就领会到,要把他的外貌进行描写,尤其需要把与众不同的地方写具体。学生马上以我提出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进行修改。只见原作者在本子上扬扬洒洒地写下这样的一段话:伍家伟同学长得很有特点,高挑的个头,站在班级队伍中有鹤立鸡群的感觉。方方的小脸,皮肤黝黑发亮。他爱笑,一双小眼睛时常眯成一条缝,一副雪白的牙齿与皮肤形成极大的反差,格外引人注目。他喜欢穿红白相间的恤衫、白裤子、白运动鞋,大家都喊他“阳光男孩”。我立马让学生品味此作是否写出了伍家伟同学的真实特点。同学们纷纷表示,写得真实且颇具特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因势利导,展示出一系列描写人物外貌常用的词语:头发、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脸型、皮肤、身材等,随机抽取几位同学站到讲台上,让学生根据所描写同学的真实特点,选择合适的词语描写同学的外貌,凸显特点。在我步步追问之下,学生明白了:只有抓住特点如实描写,方能凸显人物特点,不是所有人的皮肤都可以采用“白里透红”或“黝黑发亮”来描写,也不是所有的鼻子都是又高又直的……只有尊重事实,实实在在地描写,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尴尬之作。
(二)细化描写
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往往发现学生的作文过分概括,这也是特别困扰学生的地方,他们总觉得无话可写,其实就是写作的过程中,无法抓住重点内容细化描写。就如下面这段话,是描写人物打篮球的。第一次交上来的作文是这样的:“在篮球比赛中,他跑动、抢球、上篮,动作灵活,每场比赛都进了很多球。”学生觉得非常困惑:只是几个动作,能写出多大的篇幅呢?虽然只是一连串的动作,但是如果把这些动作细化描写,就能形成一个灵动的画面,如:他怎么跑?怎么抢球?怎么上篮?小作者脑海中马上浮现文中主人公跑动的姿势,快速奔跑是为了抢到对手队员前面,趁其不备争夺篮球……当他把回忆的画面说出来,加入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补充,习作中的动作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活灵活现的画面瞬间展现在习作当中。细化描写后习作就变成了这样:“只见他像一头健壮的小鹿,一股气猛冲到对方带球队员前面,趁对方一个不留神,右手一伸、一拨,眨眼之间就把球抢到自己手下,并快速带球冲向对方的篮筐。对方球员一个箭步,拦住了去路。他迅速转了个圈,做了一个假动作,把球从左手迅速转移到右手,骗过了对手,快速绕过对方,风驰电掣般冲到对方的篮筐下,双脚一蹬,往上一跳,右手向上一举、一拨,篮球准确无误地飞进篮筐,进了!”原来简短的一句话,经过一番细致的描写,立马就变成了一段描写具体的片段,而片段里所展示的就是一个有声有色、生动且真实的画面。
(三)巧用修辞
表达效果是每一个人写作的最终追求,但学生往往抱怨没能写出心目中的效果,想突出特点,写出来的东西却总是体现不出特点;想表达情感写出的文字就是没有多少情感……
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关键是没有准确使用修辞,如果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种修辞,表达效果便立竿见影。如:学生通过一件事表现妈妈声音很大,用上不少表示程度的词语进行修饰,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
原句:妈妈一张嘴,厚厚的嘴唇一张一合,我马上捂住耳朵。
夸张句:妈妈一张嘴,厚厚的嘴唇一张一合,耳聋的张奶奶也劝她小点声。
这一夸张,不仅把妈妈的大嗓门表露无遗,而且顿时使习作增加了诙谐的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我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夸张句描写心目中的人,可以借助这样的句式写爸爸、爷爷、奶奶等各具特点的人物。
另外,在叙事的过程中,适当运用比喻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更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原句:妈妈一张嘴,厚厚的嘴唇一张一合,我马上捂住耳朵。
比喻句:妈妈一张嘴,厚厚的嘴唇犹如两根香肠,一张一合,耳聋的张奶奶也劝她小点声。
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大嘴巴的妈妈扯开嗓门说话……恰如其分地使用各种修辞,让读者顿时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不管叙事,还是写景……恰当地运用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句式,能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四)凤头豹尾
当孩子把习作内容写具体了,如果能进一步美化开头,巧妙地结尾,也就是做到“凤头豹尾”,如此一篇高质量的习作就诞生了。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呢?文无定法,开头无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作文评讲的过程中,展示几种常见的开头方式,如:开门见山式,展示代表性课文《桂林山水》第一自然段,启发学生在适当情况下运用适合的开篇方式。
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作文评讲的过程中,同样展示几种常见的结尾方式,如:首尾呼应式,展示代表性课文《颐和园》第一个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名言警句式,展示代表性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启发学生在适当情况下运用适合的结尾方式。
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充分把握每一次作文评讲,让学生具备修改作文的意识,实实在在感受认真修改的好处,从而极大地增强学生修改习作的兴趣,锻炼学生修改的能力。坚持不懈地训练,写一篇文从字顺的文章这个习作训练目标便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杨九俊,肖培东,王开东,等.作文课的味道[M].华东师大出版社,2016-08.
[2]范學望.巧用范文教习作[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12.
[3]李会芹.习作教学实践研究[M].汕头大学出版社,2017-06.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