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烟银
摘 要: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依据年段目标,立足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时目标,努力挖掘文本的语用训练点,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学习、习得和运用语言文字。
关键词:文本;低年级;语用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年段目标,立足文本,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时目标,努力挖掘语用训练点,扎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帮助学生学习、习得和运用语言文字。
一、精选内容,落实语用训练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词句段的训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依据年段目标、学生掌握语言的水平、文本的体裁、语言结构特点和课时目标,精选文本中词句段范例,挖掘语用训练点,落实语用训练。
1.字词理解,生动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与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中国很多的汉字都是从具体事物的形状演变而来,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在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注重形象性,使课堂妙趣横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在课文《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其中“蒸”是要求会认的字。“蒸”的表面意思学生比较好理解,但文本深层意思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于是,我向学生形象直观出示了“蒸”的字理演变过程,学生很快就知道了原来“蒸”就是底下有四把火在烧,非常非常地热,进而更好地体会到此刻浅水洼里的小鱼的处境非常危险,小鱼非常可怜。
立足文本,根据学生年龄的理解特点,多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对汉字的来源有更深入的认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2.丰富路径,提升质量
模仿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手段。低年级是学生习得语言文字和初步运用书面语的起始阶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低年级教材在编写时,就注意到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内在模仿需要的特点,无论是学习说话还是写句子,都在文本中安排了学生模仿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例子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结构特点,领悟运用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并迁移运用,习得方法,形成能力。
(1)抓住词语,训练语言
统编教材中,很多课文中有一些关键词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反复咀嚼品味,并进行有效的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葡萄沟》中,课后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五光十色”。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描写葡萄颜色的词语,通过找颜色词,学生很快知道了“五光十色”就是指颜色很多。然后,我引导学生给“五光十色”换个词语,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五颜六色、五彩缤纷等,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五光十色”和“五颜六色”哪个词语形容葡萄更好。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弄清楚了“五光十色”不但可以形容颜色之多,更能写出葡萄表面很有光泽。最后,我让学生用“五光十色”说句子。
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词意,扩展词语内涵,展开想象,进一步强化和运用词语,把书本的语言进行自我储存和内化,切切实实地进行了语言的训练。
(2)设计问题,补白训练
新课标倡导“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通过设计问题,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之处,尝试补白,从字、词、句、段、篇、行文、修辞等方面进行引导,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统编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4~7自然段用了四个问句来描写孩子们找到的春天。在引导学生有感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问题:你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能仿照课文来说一说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对课文进行了丰富的补白。
低年级学生,从字词到句段的習得和运用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老师紧扣文本,设计从易到难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对教材进行补白,从而扩展思维,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3)模仿表达,仿说仿写
在教学时,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模仿文本的表达,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如《那是一匹出色的马》中有这么一句优美的句子“路的一边是田野,葱葱绿绿的,像一片柔软的绿毯。”我让学生边读句子边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当时的意境,体会郊外春天的美。接着,我让孩子把目光放到语言表达上,学生很快知道了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具体地写出了田野的颜色之美。最后,我让孩子模仿句子的表达手法,说说自己喜欢的景物。
在教师有目的的精心引导下,学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发现了语言表达的妙处,进行了仿说、仿写,迁移运用了知识,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二、注重朗读感悟,强化语感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创设情境,把孩子引入文本中,以文为本,以读为本,通过朗读、美读、诵读等形式,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逐步培养语感。
1.范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语言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它不仅指正确地朗读言语,还包括对朗读时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农村地区的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起步时,最需要教师的范读来引领。比较纯正的语音、朗读时的表情神态和肢体动作,无不给学生很好的示范作用,引领着他们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学生的语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在指导学生学习《找春天》的第2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动作的词语“脱掉、冲出、奔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孩子们找春天的心情,我进行了范读,朗读时我的语速较快,几个动作词重读。读完后,我请学生来评价,通过师生、生生的互评,学生很快明白了这几个动作词表现了孩子们无比急切、激动、兴奋的心情,从中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巧妙。在老师范读的引领下,学生也很快地入情入境朗读,语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2.悟读,领略语意
悟读,指在解读文本时,潜心会文去抓住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心境,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通过老师引导的各种形式的朗读后,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认识,再对学生进行悟读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教学《沙滩上的童话》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海边的沙滩是我们的快乐天地”,我精心设计了以下两步:一创设情境,为情感体验奠定基调:播放孩子们在沙滩上快乐玩耍的视频,借此让学生初步体会在沙滩玩耍是快乐的情感基调;二重点引读,为情感触发助力:第一次引读第二自然段孩子在沙滩上垒城墙、筑围墙的句子,第二次引读孩子们在沙滩上编织童话的句子,第三次引读孩子们在沙滩上轰塌城堡,救出公主的句子,一次次的引读,学生读出了感情,进入了意境,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捕捉了语言文字中的情意,实现了对情感的领悟。
3.演读,领略情感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的,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他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自己的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低年级学生的读书往往人云亦云,不知所云,千课一面,平淡无味。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演读来引领学生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表现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情的变化。
《黄山奇石》的2~4自然段是写几块奇石的样子的,我在范读到“猴子观海”时,我的脸上露出了顽皮的笑容,并根据课文内容配以动作,用两只胳膊抱着腿,蹲在地上,抬起头向前望,我的表情和动作很快感染了学生,他们也学着我的表情和动作来读,很快就读出了猴子那种顽皮可爱的感觉。
演读,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既培养了朗读能力,又实现了对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创设想象情境,丰富语用经验
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使学生的课堂交流表达更加规范合理,从而丰富语用经验。
低年级课文中的很多词句都有很强的画面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抓住句子中的重要词语,联系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在脑海中再现句子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泥泞的路”等词语很有画面感,我通过一些图片,先引导学生想象小溪、细雨和路到底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想象在长长的小溪边,下个不停的绵绵细雨中,坑坑洼洼、湿滑不平的小路上,雷锋“抱着迷路的孩子、背着年迈的大娘”艰难前行的情境。
通过层层深入的边读边想象,学生对雷锋在环境恶劣、行走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关爱他人的高贵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这样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能拓宽学生思维的角度和空间,丰富学生的语言运用经验。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强化训练意识,立足文本,精选语言训练点,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中心,重视训练的落实,以学定教,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語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魏陆贤.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J].学周刊,2014.
[2]刘群.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J].课外阅读(中下),2012.
[3]余萍.营造钟灵毓秀的感情朗读之境:浅谈对低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能力的培养[J].新语文学习(教师)(小学专辑),2005.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