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龙兴
按照吴人的旧俗,清明节祭祖扫墓,多以“酱汁肉”为贡品,故在每年清明节前四五天至立夏为止,前后一个月的时间,苏州大大小小的卤菜店都竞相供应“色泽酱红、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咸中品甜、香气扑鼻、冷热可食、让人食欲大开”的时令名菜酱汁肉。多少年来,一直名誉江南,蜚声南洋,历久不衰,加上苏州人对此菜的神奇传说,更增加了诱人的魅力。
中国有句成语,叫“秀色可餐”。酱汁肉又名“酒焖汁肉”,为苏州的传统卤菜。它是选用肥瘦兼之的带皮太湖猪肋条,切成5~6 cm的方塊,入沸水锅中汆去血污,捞出洗净,再置锅内加足水烧沸,撇去浮沫,辅以我国特有的天然色素红曲米粉及冰糖、料酒、食盐、桂皮、大茴香、葱姜等调料,用小火焖烧至酥烂而成。其中尤以苏州陆稿荐熟肉店所制的酱汁肉最为著名。
陆稿荐熟肉店创始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苏州饮食行业中最老的老字号,闻名大江南北。据地方志记载“相传该店前身是一陆姓开设于苏州东中市崇真宫桥南,规模甚小,初无牌号的生熟兼营肉铺。店主陆蓉塘是屠夫,其妻弥姐最擅长煮肉。由于该店址离闹市较远,生意不佳,难以维持。其时,肉店附近神仙庙的老道士常到肉铺购肉,老板常与老道士诉苦。道士为他策谋:结合农历四月十四吕纯阳生日,铁拐李来神仙庙祝寿的谎言,编造了陆家肉遇仙的故事。店主陆蓉塘还弄来一块石碑,请文人书写碑文,记述自己遇仙一事。碑文的大意即与现在的传说大致相似:清康熙二年四月初的一个傍晚,吕纯阳扮作一乞丐,问肉铺老板讨钱、求宿,主人均满足了这位乞丐。翌日清晨,吕纯阳行别时,留下了一条破稿荐(草垫),店主的妻子弥姐正忙着煮肉,看到乞丐留下的破稿荐,就当柴火塞进灶中,不料锅中之肉顿时香气四溢,殷红诱人。人们循着香味纷纷前来购买品尝,生意日隆。店主陆蓉塘靠破稿荐烧肉才出了名,为了不忘恩人所赐,更多地招徕顾客,就将店名改为“陆稿荐”。
这块无中生有的神话石碑立出以后,果然起到了预期的宣传效果,加上弥姐所煮熟肉,香酥腴美,一经品尝,众口交誉。从此,陆稿荐酱汁肉,便驰誉全国,扬名海外。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枫桥人倪松坡出资,从陆姓后裔陆炜等手中租下“陆稿荐”(即今址),后称“大房陆稿荐”。民国十九年(1930年)苏州市区以陆稿荐为店名或近似陆稿荐的肉店多达32家。1981年,大房陆稿荐所制的“大房牌”苏州酱肉、苏州酱鸭、苏州酱猪头肉、苏式拆烧,均为名牌商品,并先后获得商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年陆稿荐扩建后,改称“陆稿荐苏式卤菜厂”。目前,常见供应的苏式卤菜有100多个品种,而且,在东南亚地区,尤其是在我国香港和台湾享有声誉。
今天去食堂吃中饭,看到黑板上的今日菜单写着“酱汁肉”,我心想时鲜货来哉!我挑了两块肥瘦适中的酱汁肉,端上餐桌,先拿出小米手机拍了张照片,写了“通红酱汁肉”,发到战友微信群中。还没等吃完饭,就有好多战友点赞并留言。回到办公室,接到定居在河北省正定县的老战友来电说:“看到战友微信群内‘通红酱汁肉的照片太惹人垂涎三尺了,希望我能去陆稿荐买2.5 kg酱汁肉,设法用快递寄去,并说他全家都想吃。后来我电话联系陆稿荐打听,回答是无法快递。
我深知,老连长是在回忆当年来苏州时我请他吃过的酱汁肉,而且馋得像生“相思病”似的。我总得想方设法来满足他才行,左思右想,唯一的办法是教会老战友如何来烹饪此菜,这才是长久之计。于是,我去食品店买了二袋红曲粉(酱汁肉的专用添加剂),包装袋上还有使用说明,我用快递寄给了他。等他收到红曲粉后,我就在微信中详细讲解酱汁肉的制作方法。
首先将买回的带皮猪肋条肉,用刀把肉皮刮干净,然后,再将猪肋条切成4 cm见方的块,即为酱汁肉的坯料待用。深锅洗净置旺火上,加入清水烧沸,放入切成块的猪肋条烧沸焯透,捞出后用清水漂去血水,沥干水分。深锅洗净,锅底放入竹箅(防止块肉粘贴锅底),加入清水置旺火上,放入焯透的肋条块肉(清水以浸没肉块为佳)烧沸,加入料酒再烧沸后,撇去浮沫,接着放入香葱结(北方可用大葱段)、姜片、酱油、精盐、八角、桂皮、红曲粉各适量,盖上锅盖焖烧至肉酥透。然后,揭去锅盖,加入冰糖、白糖,上面压上盆,改用小火焖烧1 h,至块肉酥烂,待卤汁收稠,熄火后再焖会儿。最后,取出酱汁肉,皮朝上放在大瓷盘中,食时浇上卤汁即成。
烹制酱汁肉其实很简单,但要烹制成“色泽鲜艳红亮,皮糯肉烂,味偏甜略带咸,肥而不腻,风味独特”,必须掌握如下关键:选用新鲜有弹性的细皮白肉猪的带皮猪肋条肉为原料,皮厚膘薄或膘过厚的肉都不适用,切成大小相同的块。烹制此菜时,一定要在锅底垫上竹箅,防止块肉粘锅底。调料下锅后,用小火焖烧,中途不得尝口味、添加水,收稠汤汁至粘稠起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