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经验探究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

2019-09-12 02:45丁昊
财经界·上旬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发展

丁昊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经济发展  汇率稳定

2009年初,我国开始大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来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2015年第三季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6年,由于美联储持续加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等原因,人民币国际化总体陷入停滞状态;2017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RII在第四季度再度反弹。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受国内经济的影响,还会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波动。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英镑、美元、日元、欧元的货币国际化经验,来考察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经验借鉴。

一、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2009年,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个城市开始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同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出台,从制度上支持了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结算功能的发挥。随后,我国又陆续将北京、天津等设为试点地区。如今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2000年的3.8%上升为2016年的11.5%。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在2009年到2017年间发展迅速,从26亿元增长到43565亿元,其中以2015年72344亿元最高。亚洲各国始终是我国贸易的主要对象,并且随着我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对美元的依赖会相对减少。

(二)人民币直接投资

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据《中国人民银行年报2017》统计,以人民币结算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从2010年的57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569亿元,以人民币结算的外商直接投资从2010年的22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1801亿元。从201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份额的5.9%,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有大约20%是以人民币方式出资;境内投资者共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300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2017年累计投资201.7 亿美元,同比增长31.5%。

二、英镑、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历程

(一)英镑国际化的兴衰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殖民地贸易使英国在工业产值、对外贸易方面领先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16年,《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黄金作为货币的本位来发行纸币。1819年,英国颁布条例,规定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能兑换金条和金币,取消对金币熔化和金条输出的限制,实行了真正的金本位制。到十九世纪后期,世界各国相继采用了金本位制度,由于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英镑成为了国际货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产值先后被美国和德国超过,英镑在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中从1899年到1913年间从49.6%下降到41.4%,而法郎从11.2%上升到25.8%、马克从9.9%上升到12.8%。一战期间,各国停止金币铸造及纸币与黄金的兑换,禁止黄金的输出入,加速了金本位制的崩溃。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标志着英镑时代的终结。

(二)美元国际化的经验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美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一战以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英、法、德、日四国的总和。1944年,美国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1947-1951年,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来复兴欧洲经济,实质上则是转移国内的过剩产能,扩大美元在国外的流通规模,加速美元的国际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内部缺陷致使该体系于1971年瓦解,但是,美元的国际地位没有出现趋势性的下降,反而在二十世纪末再度增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2017年,全球市值前十的公司8家是美国企业,其中4家是美国科技类企业,高科技产业不断为美国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经濟持续发展的支柱。

(三)欧元国际化的发展

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根据IMF的统计,2017年全球外汇储备中欧元份额为20.16%,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货币。然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叠加冲击下,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份额从2009年的最高峰27.7%下降到2016年的最低点19.1%。欧元区经济增长率缓慢,希腊甚至出现了2.8%的负增长,经济复苏的步伐明显落后于美国等发达经济体。欧盟是主权国家的联合体,而不是主权国家,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和政治利益矛盾在所难免。

(四)日元国际化的困境

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但是,日元国际化很大程度上是迫于美国的压力而展开的,美国只希望日本对其开放金融市场,并不希望日本进行金融改革,所以日本资本项目的开放先于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以1985年的广场协议为例,美国为平衡对日本的巨额贸易逆差,使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正是由于日本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不能适应日元急剧升值的情况,日本的经济陷入了大调整时期。在泡沫经济破灭、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进行了利率市场化、废弃主银行体制等金融改革,树立了维持日本经济稳定增长、稳定日元币值、提升日元在国际上的使用比例等目标,但以如今的状况来看,日元国际化处于停滞状态。从1995-2017年,日本有5个年度经济负增长,日元在全球直接投资、外汇储备和国际债券余额中的份额也不断下滑。

三、根据国际经验分析影响货币国际化的因素

(一)经济实力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因素

货币发行以国家信用为保障,而国家信用以经济实力为保障。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英镑自然被其他国家认可和接受,成为世界货币。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使欧元区经济一蹶不振,欧元的全球外汇储备份额也随着经济停滞而下降。日本自泡沫经济破灭后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日元的投资和储藏价值因为经济与汇率的不稳定而下滑。在我国2009年初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开始到2017年之间,经济总量也在快速增长,GDP全球份额由8.50%增长到15.17%,年均增长率达到7.5%。

(二)稳定的汇率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旨在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从而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然而,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可兑换而资本项目不可完全自由兑换,根据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政策、资本的自由流通不能同时实现。资本项目的开放可能会影响汇率的稳定性,加大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必须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稳步、有序地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贸易往来等经常项目交易的需要、直接投资等资本项目的需要会产生货币替代,而资本项目不可完全自由兑换会抑制货币替代,在美元结算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开放资本项目可能会导致大规模的货币替代,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消极影响。正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在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条件下开放了资本项目,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动荡。相比而言,我国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可以减弱金融危机的冲击并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三)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

扩大人民币对外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率需要克服使用美元的惯性,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我国与沿线国家以互利共赢为目標,开辟合作的路径,深化国家和区域间的联系。第一,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优势互补,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要消除贸易和投资壁垒,共建自由贸易区,使人民币在交易中获得更多定价权,借助大型企业集团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实现贸易支付习惯的改变,扩大人民币在国外的流通规模和范围,逐步打破美元垄断的状况。政府应继续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激发企业主体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朱峰.美、欧、日国际货币的历史比较与人民币国际化探索[J].商,2013(23):103-104.

[2]沈悦,戴士伟,樊锦琳,张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影响因素及前景分析——基于与欧元、英镑、日元及美元的对比[J].经济问题,2019(1):27-34.

[3]李欣怡.“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美元国际化演化路径借鉴[J].现代商贸工业,2019(2):44-45.

[4]万阿俊.历史经验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战略[J].科学发展,2019(2):43-52.

[5]魏朋恩,岳宝宏,蔚美乐.“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9(1):106-107.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经济发展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下一步”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