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伊丽娟,张君仁
(1.山西大同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2.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3)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地下空间的利用从尝试阶段走向广泛利用阶段,基坑工程的深度不断加深,规模不断增大,加之基坑工程自身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其在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出现了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从而对社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1]。因此,在深基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减小事故产生的损失,成为工程建设人员必须面对又急需重视的一个课题,风险分析及控制为此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武汉市某住宅楼主体由三栋25 层商住楼及二层整体裙房构成,下设一层整体地下室。地下室面积8 118.9 m2。三栋高层各为点式楼,平面上总体构呈“L”形,总高度80 m,建筑总占地面积2 902.7 m2。基坑东西向长约100 m,南北向宽约96 m,基坑面积约为8 200 m2,±0.0相当于绝对标高21.55 m(黄海高程)。自然地面标高约为19.84~21.00 m。底板垫层底的标高是-5.85 m。基坑周边绝大部分开挖深度按区段自然地面标高考虑,开挖深度为5.1~6.65 m。
场地在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依次为:1 杂填土,2-1 粘土,2-2 淤泥质粘土,2-3 粘土夹粉土,3-1 细砂,3-2 粉砂,3-3 细砂,3-3a 粉质粘土,3-3b细砂,4-1强风化泥岩,4-2 中风化泥质粉砂岩、砂岩、砾岩。
场地地下水分上层滞水和下部层间孔隙承压水。场地原为湖塘,上层滞水赋存在场地表层杂填土层中,地表排水及大气降水是主要的补给方式,填土层透水性较好,水量有限。在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期间,测得水位埋深0~1.25 m,相当于标高19.19~20.50 m。场地南侧马路路面标高20.9 m,拟建筑物抗浮防水设防水位不应小于此高程。粘性土层为相对隔水层。孔隙承压水赋存在砂层中,水量丰富,与长江水有密切水利联系,呈互补互排关系,其水位受长江水位控制。勘察期间测得钻探孔稳定水位埋深3.4~5.3 m,相当于标高15.07~16.9 m。
目前深基坑工程发生事故的概率具有增大的趋势,调查资料显示,既有技术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可归结为施工、设计、勘察、建设、监理以及监测等6个方面,其中施工和设计是导致基坑工程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而施工是最主要的原因[2]。因此,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和控制就尤为重要。
利用事故树法分析基坑开挖的风险因素[3-5],主要包括边坡失稳、变形、涌水涌砂、坑底隆起、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等[6-8]。风险致因逻辑关系,见图1。 本工程中,场地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上部填土、淤泥强度低,易发生触变,粘性土强度较高但遇水易软化,从而易产生边坡失稳现象,使得本基坑的施工难度加大,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各风险因素,尤其是一些高发风险因素[9]。
图1 基坑开挖风险致因逻辑关系
本工程中,对于基坑的大部分开挖深度较浅,只有5.10 m 左右,且存在一定的放坡空间,采用“复合喷锚支护”的方式,即边坡采用喷锚网支护,底部采用浆喷桩改良土质并加固坡脚。对于开挖较深的局部地段,采用“桩锚支护”的方式,并辅以浆喷桩的加固措施。在基坑底部存在的深厚淤泥,有可能在开挖过程中影响到工程桩的安全,所以采用较大范围的封底措施。具体采用“三管高压旋喷桩”进行封底。
本基坑的支护工作主要包括支护桩、支护桩的冠梁、浆喷桩、三管高压旋喷桩、喷锚网和锚杆等6个方面内容,其施工顺序如下:
(1)在工程桩施工的同时,施工支护桩、浆喷桩和三管高压旋喷桩。由于本基坑面积较大,施工单位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和施工场地,支护桩、浆喷桩和三管高压旋喷桩不属于关键线路上的关键工作,不另外占用施工时间。
(2)支护桩施工完毕,马上掏挖沟槽,施工支护桩的冠梁。
(3)支护桩和冠梁、浆喷桩和三管高压旋喷桩的施工均与工程桩同时进行,不另占用工期,并有足够的养护时间。
(4)工程桩施工完毕后进行基坑开挖,在进行“分区分层”开挖的同时,施工喷锚网和锚杆。开挖和喷锚形成流水作业,保证在基坑开挖完毕三天内完成支护施工。
3.2.1 开挖原则
本基坑底部有深厚淤泥,为了保证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的安全,严格按以下原则进行开挖:
(1)开挖前,支护桩必须保证28 天的养护期,浆喷桩必须保证60 天的养护期,三管高压旋喷桩必须保证60天的养护期。
(2)采用“分层、分区”的开挖原则,也就是先开挖中间的大承台,后开挖周边的单桩承台。
(3)根据“分层分区”的开挖原则,先开挖全场地表2.0 m 左右,此时可以施工周边的喷锚网或土钉墙。
(4)分两层开挖中间的三个大承台,周边单桩承台上的土体形成斜坡尽量保留,作用是反压坡脚,尽可能地减少深层滑移的发生。
(5)开挖完三个大承台后,验桩、支模板、扎钢筋、浇筑大承台的混凝土。
(6)开挖周边的单桩承台和两桩承台,施工周边的喷锚网等支护工作,同时土建单位加快基础的施工进度。
3.2.2 分层分区开挖
在基坑开挖的过程中,如果一次开挖深度过大,土压力的释放速度过快,那么就很有可能使边坡的安全受到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各因素后,将基坑分三层进行开挖。采用机械开挖,并辅以人工掏挖。第三层开挖为掏挖承台,采取机械或人工的开挖方式。
基坑开挖层数及开挖深度,见表1。
根据支护长度,将整个支护区段分为东、南、西、北四段,进行分段流水施工作业。
表1 基坑开挖层数及开挖深度
由于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较差,周边建筑复杂,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采用信息法施工,即采用多种方法手段、多种仪器设备进行联合监测,制定监测时间表,并严格按照该表格实施监测工作,发现异常及时分析并查找原因,同时缩短监测周期,增加监测的频率,待异常解除后重新制定监测时间表。通过这样的信息化监测,既可以保证该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又可以确保其顺利完成,
将测量、测试及目测这三种手段结合起来进行监测,首先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将受外界因素干扰的及人为操作错误等的数据剔除掉,然后对剩余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供精准的、可信的、科学的监测数据。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见表2。
表2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
在坡顶大约每25 m 设置1 个水平位移监测点,在基坑四周每边设置2 个测孔以监测深层土体位移,周边每个建筑物至少设置2个监测点监测倾斜和裂缝。
该基坑从 2010年05月14日开工,到 7月底完工。根据基坑的开挖进度安排,选取5月15日至6月15日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6月15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场地东南中部偏南测点C07 累计沉降32.3 mm,6月14日上午10 时至6月15日上午 9 时的监测数据显示,其变化速率为4.2 mm/d,累积沉降和变化速率都超过了警戒值(累积沉降警戒值为30 mm,速率警戒值为4 mm/d),见图2。6月13日的监测数据显示,场地西侧偏南的位置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点T01 累计向基坑内偏移的最大值为41.6 mm,变化量最大点发生在5.0 m处,位移速率为5.1 mm/d,均超过警戒值(土体测斜绝警戒值为40 mm,位移速率警戒值为5 mm/d),见图3。此外,后方土体向坑内有轻微的滑移。
图2 C07测点5月15日至6月15日土体沉降
图3 T01测孔5月16日至6月13日土体变形
场地以高压缩性的淤泥质粘性土为主,地质条件不良。在进行分层开挖的过程中,处于开挖面以下部分的土体不能提供足够的被动土压力进行抵抗,随着基坑内土体的持续开挖,使得变形较大,且未能有效地组织土方开挖。
在对一个多月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后,针对个别监测点的变形量达到或超过预警值进行了分析,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小变形量,需严格按照施工组织的方案实施土方开挖并及时支护;并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如增加预加设计轴力值、缩短监测周期,增加监测次数,将监测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反馈等,有效地控制了基坑的变形,使其变形的累计值控制在43 mm,累计沉降值控制在50.8 mm。本基坑出现的深层轻微滑移,及时采取了在主动区挖土卸载并在坡脚施工杉木桩的措施,使其得以有效控制,没有进一步扩大。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及时进行原材料的复验、施工工艺和工序完整流畅,以保证其施工质量。
(1)造成基坑工程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施工和设计。
(2)长江中下游地区场地多为淤泥、淤泥质土等土质较差的软土,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边坡失稳、变形、涌水涌砂、坑底隆起、基坑周边地表沉陷等风险。
(3)通过对武汉案例基坑工程的分析,针对基坑变形过大、深层轻微滑移风险,采用一系列及时有效的处理措施,使其得以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