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视角下浙江省竹编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9-09-12 06:44余国静
竹子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竹编浙江文化

余国静

(浙江农林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311300)

影像是以客观存在为对象的映照,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呈现的一种表达方式,不同时代和不同空间的受众会对相同影像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内容[1]。而影像志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客观的描述和记录,而是在科学规范指导下充分利用影像语言和视觉符号,表达现象之后的文化,以影视文本构建表达出对文化的“深描”[2]。浙江省竹编历史悠久,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符号特征,是浙江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浙江传统竹编受到了民众观念、文化传承、产业市场和工业制品等各方面的因素影响,给传统的浙江竹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将竹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措施,如今对竹编的保护馆藏模式成为更为普遍的民艺保护和传承方式[3],但是竹编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属性,更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竹编讲究文化和实际操作的结合,讲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物的结合,因此真正的竹编文化是存在于现实的民众生活之中的。这就是要将影像志的方式引入到竹编的传承和保护的主要原因。将影像志引入到竹编的保护和传承之中是可行且必要的。俗话说“一图胜千言”,影像越来越多的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进入到文化研究和保护领域中。影视人类学和民族志电影就是其中重要的方向。将影像志的方式引入到浙江竹编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可拓宽浙江竹编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空间和表述方式。

1 浙江省竹编文化历史

浙江省竹林资源丰富,据浙江省林业局官方网站上显示:浙江省竹林面积91.98万hm2,占森林面积的15.18%。其中:毛竹林80.71万hm2,杂竹林11.27万hm2。丰富的竹业资源不仅仅为浙江人民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为浙江产生丰富的竹编文化产生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个行业的较量是经济的较量,但归根结底是文化的较量。

图1 日本竹编昆虫(图片来源于网络)Fig.1 Several bamboo-weaving insects in Japan(photo from the Internet)

竹编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竹编制品至今已经有5 000 a的历史了[4]。浙江竹编包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在民俗、经济、交通、建筑等方面都有记载竹编的重要作用。如在民俗方面有清秦嘉谟《月令粹编》卷18、清萧智汉《月日纪古》卷5、清徐卓《节序日考》卷3皆载:“以竹编贝多叶为器盛食”的民俗活动;在建筑方面有唐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题东壁》:“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谢竹不成行。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的记载;在交通方面有清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屯溪镇,去休宁邑,州里水浅滩急,舟楫不能进矣。土人用毛竹编为筏,用载人货。[5]”的记载等。这些关于竹编的记载展示着广大农民兄弟的聪明才智,记录着农耕时代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竹编文化除了作为一般日用品和艺术品以外,在学术和经济效益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浙江竹编除了作为竹产业的一个映射,也对研究江南农村民俗民情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竹子为审美认知、利用、审美和情感对象,发挥了非凡的创造力”[6];中国竹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是竹编器发展的重要时期,竹编器作为茶艺和插花艺术中的常用器具而被世人重视,促成了竹编艺术品的出现[7]。对丰富的竹编文化采取影像志的方式进行挖掘和保护,对发展林业经济、竹林旅游以及现在形形色色的竹文化节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 用影像志的方式保护和传承竹编文化的缘由

影像志是利用影像声画结合的特点,将现实社会中的文化和历史现象用独特的光影、线条、色彩等综合影像造型语言元素,用“蒙太奇”的衔接方式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反映,并用影像语言形象的表达出文化现象和阐释文化现象背后的内涵。借鉴影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用影像志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竹编文化有据可依。影像具有“客观纪实性”的特点,可以将竹编文化变得可视、直观,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发挥影像语言的优势,记录和保存人类活动文化的原貌,肩负记录、梳理和保护”[8]即将消失的传统竹编工艺和文化的使命。

2.1 影音文献资料的现状

19世纪中叶摄影发明之初,人类学家和西方的工作者就开始喜欢用影像的方式联系实际的调查工作。正如清华大学梁君健老师认为的那样:机械复制的技术被认为可以改善人类学的科学性,尤其是提升田野工作的效率、确保田野资料的可靠[9]。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的凌纯声在中央研究院民族组工作时,就将影像志作为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的民族。在1992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以影音为主要手段的项目,叫做“世界记忆(Memory of the word)”,“世界记忆”是将全世界的文化和文明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它的传播和传承保护,这个项目设立了世界记忆名录,中国最早进入这个名录是是:传统音乐录音。在20世纪80年代《十部文艺集成志书》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展开的全国范围内(台湾、香港、澳门卷暂缺)影音文献收集工作,但是“这个工作主要是以文字出版为第一目标,而非专门以影音文献的收集、整理为目标而设计的文化工程”[10]。2009年,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开展的《中国节日影像志》(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11])和《中国史诗百部工程》是专门为建立影音文献库而收集整理的文化工程。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我国专门以影音文献为目标的图书资料馆较为落后,目前只有一个电影资料馆,但是只是涉及到电影而不涉及到其他文化现象。用动态的声画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记录和研究在众多领域开始实行。特别是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项目资金来做影音资料的收集和馆藏工作。

2.2 建立竹编影像志的必要性

相对于其他竹文化来说,竹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门类。浙江竹编数千年以前就诞生在这片土地上,竹编在浙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历史上曾经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是很多瑰宝已逐渐消失。比如杭州的竹扇是杭州重要文化遗产,在明代就有相关文献记载:明高濂《遵生八笺》之《起居安乐笺 下》:“道扇,其扇有二,有纸糊者,有竹编者。近日,新安置扇,其竹篾如纸,编织细密”。文中从养生的角度说了竹扇的好处,其中业详细介绍了竹扇的编织精美绝伦,但是现在用竹编的这种竹扇在杭州已经难以寻觅其踪影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出现的有些珍贵的竹种也消失了,比如清陈鼎在《竹谱》中曾经记载道:灯丝竹,产温州,削为丝,柔如线,可织灯,故名。笋生三年始成竹,又名千日竹。这种竹种现在的温州也很难发现了。竹编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如据史料记载,竹编曾经“涉及生产、生活、军事、文化、政治、音乐”[12]等多方面,但是现在在军事等方面就极少出现。这些都是竹资源和竹文化的损失,也是林业文化的损失。

图2 19世纪20世纪的竹产业(图片来源于网络)Fig.2 Bamboo industry in the 19th and 20th centuries(photo from the Internet)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浙江的竹编艺人开始兴办工厂,竹编曾经为浙江的百姓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是随着工业化发展等原因,现代竹编业也面临着消失的边缘,如果在没有想出更好的对策来解决目前困境之前,我们应该考虑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保护。将竹编列入非遗项目固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对于目前社会条件下,将竹编分门别类的用影像志的方式保护下来更加现实可行。

竹编不是只存在纸上的文化,是存活于人们生活之中的活态传承,需要有人参与其中。据中国非遗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最为年轻的竹编传承人已经是75岁高龄,这样的年龄段对于竹编来说是必须要紧迫起来了。据调查显示,目前针对竹编进行全面系统的影音文献的整理为数不多,在政府层面进行这样系统的影音为主要手段的其他项目也几乎看不见。竹编用影音手段来进行文化研究和保护的只是零散的见于各地的文化馆、学术研究机构等少数地方之中。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意识到“活动图像是各国人民文化特征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由于其教育、文化、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已形成一个国家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3]。2005年10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作出了将“10月27日定为世界音像遗产日”的决定,由此可见影像之于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

经济和文化相辅相成,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建设和传承。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的保护和建设,没有文化支撑的产业难以想象它是如何获得高附加值的。竹资源在浙江地位特殊,竹的文化内涵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竹文化的挖掘和建设是提高竹产业价值的最有效最快的途径。在中国,关于竹的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不计其数,如:竹林七贤、竹杖破案等。这些故事已成为存活于文字的竹文化,竹编文化也是竹文化中的一种。竹编文化除了具有一般竹文化的属性以外,还具有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应结合影音文献用影像志的方式来保护和传承。浙江的竹编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古代文献上曾经记载的一些现代仍然存在,如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卷4:“竹编如枕,圆长而疏漏者,俗谓之竹夫人”,这种“竹夫人”在东阳等地民间就还有很多,在现代,“竹编器物由于其丰富的机理和多样化的编织形状被广泛用于到当代设计中”[14],竹编与家具结合的物品在生活中就很常见,这些都为现在建立竹编文化影像志提供了可能性。

图3 不同时期的竹篮(图片来源《浙江东阳竹编·何福礼》)Fig.3 Bamboo baskets from different periods(photo from He Fuli′s《Bamboo-weaving in Dongyang,Zhejiang》)

3 对竹编进行影像志保护的方法

浙江历史上竹编历史悠久,“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的200多件竹编”[15]就是中国用竹进行编制用具年代久远的证明。据资料显示,战国时期,浙江嵊州就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编织纹样[16]。20世纪50年代,浙江竹编工艺大师开始创办竹编工厂,并且竹编产品开始远销海外,浙江嵊州还赢得了“中外竹编第一家”的美誉。现阶段,活跃于20世纪的竹编大师们年事已高,但是他们关于竹编和竹编文化却是藏着满腹宝贝,为了可以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我们应该对竹编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影像志保护研究。

3.1 对现有竹编进行分区聚类拍摄

浙江产竹编的地方很多,现在比较知名的仍然有一部分,正是我们抓紧时间进行影像志拍摄的好时机。我们首先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竹编进行分区拍摄。比如嵊州地区、东阳地区、昌化地区、鄞州地区等,根据不同行政区域的划分按照影像志的要求进行拍摄。按区拍摄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所在区域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记录和拍摄,体现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3.2 对不同竹编种类的竹编进行拍摄

竹编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类、家具类、软装类、生产工具类、家居生活类等多种门类,每种门类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到20世纪80年代,浙江竹编已有篮、盘、罐、盒、瓶、屏风、动物、人物、建筑物、家具、灯具、现场等12个大类,7 000余个花色品种[17]。按照竹编不同种类加以拍摄和梳理,完成影像志的拍摄。在这些不同种类竹编拍摄的过程中,除了一般的记录以外,可以讲述一些和这个门类相关的故事。比如浙江在历史上就曾经有着丰富的竹篮品种,在拍摄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关于“马富进”的故事加入进去。

3.3 对现有的竹编传承人进行拍摄

竹编中最重要的文化元素就是人,竹编的传承人是竹编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竹编影像志的拍摄过程中,应当把传承人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俞樟根、何福礼、徐华铛、卢光华等竹编大师以及大师的竹编生涯都是值得我们拍摄和记录的部分,竹编的保护和传承是和每个从事竹编的人息息相关的。传承人的谱系、传承人的代表作和他当时创作代表作的故事是值得研究和记录的部分。

3.4 对竹编的编织方法进行拍摄记录

浙江竹编以工艺种类繁多、花色品种丰富多样、竹编制品编织精巧而名闻遐迩,竹编的编织方法是竹编内容中的重要组成。浙江竹编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自己发明创造了很多的种类。浙江的先民在数千年以前就发明了竹编,在随后的实际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方格纹”“米字纹”“人字纹”等编织纹样。竹编曾经是民间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拖篮、鞋篮、香篮、考篮等都是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的部分。1937年,“叶广华”篾篮荣获“浙赣特产联合展览会”优等奖。据《嵊县志》记载:东晋的著名诗人许询迁居金庭时曾看见一把团扇,扇子是竹子编织而成,其做工精良使其爱不释手,乃赋诗一首:“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短秋翼蝉,因助望舒景。”诗中的“良工”“妙思”“篾短”“秋翼蝉”等词都是赞美竹编的编织技艺精湛。对这些精致的编织技法以影像志的方式记录下来是竹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4 几种竹编编织技法(图片来源于《中国竹编艺术》)Fig.4 Several bamboo-weaving techniques(picture from〈The art of Chinese bamboo-weaving〉)

4 对浙江竹编影像志保护和传承的途径

林业和林业经济的振兴与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建设和传承。没有文化支撑的经济发展,犹如水无源、木无本,始终是难以得到认可,难登大雅之堂。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应当注重森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浙江省是一个林业大省,竹在林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竹在中国的军事、民俗、农耕、水利、交通、建筑、经济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建立林业系统的竹编文化影像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4.1 委托当地史志办收集整理

竹编影像志具有志的属性,对当地史志办的工作人员进行一些影视人类学和影像技术方面的培训,委托他们进行专门收集竹编文化,对竹编进行影像志形式的保护和研究,并在当地建立专门的“竹编文化影像库”。

4.2 与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

与国家和省里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联合设立专门的研究项目,让高校科研工作人员参与进来,把竹编文化影像志作为研究项目来做。在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研究中心的项目《中国节日影像志》中可以借鉴他们的做法。《中国节日影像志》是目前国内用影像志的方式研究中国节日的最成功的案例,竹编影像志就可以参考其做法应用于实际的研究之中。

4.3 培训林业系统的林科员进行拍摄

对林业系统的基层林业从事人员进行培训,他们是在林业基层工作的人员,每天都与基层打交道,对实际的竹编文化比较了解。这种做法可以参照2015年浙江省农业办公室重大委托项目《千村故事》。《千村故事》是关于浙江省古村落文化保护研究的项目,有丛书和影像,这个项目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就借助了浙江省农业办公室在全省各地的农业办公室的力量得以圆满完成。

5 结语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植物最多的国家,约有竹类植物39属500多种[18],竹资源丰富是竹编丰富的基础。竹编文化是不断消失和不断创新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用影像志的方式记录和保护下来,是森林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需要未雨绸缪的前瞻性,需要有发展战略性的部署,也需要数代人进行积累沉淀,在浙江竹编还没有完全消失的时候,对其以影像志的方式进行挖掘和保护,无疑对竹文化和森林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影像资料库的建设,无论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还是林业的森林文化建设,都将是一笔无可限量的财富。

猜你喜欢
竹编浙江文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Mother
Task 2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