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岩人民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胃黏膜炎性病变,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可严重影响患者身心状态及日常活动,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1]。临床发现,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胃炎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极易复发,且部分患者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亦可导致疗效下降[2]。近年来,中医药在慢性胃炎治疗中作用逐渐引起临床重视。中医认为,脾胃虚弱、中焦虚寒致胃失温养为本病主要病因病机,故治疗当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本[3]。穴位贴敷是中医内病外治的重要手段,该疗法将药物与穴位作用相结合,以中药对穴位刺激作用达治疗目的,其效果已得到临床普遍认可[4]。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8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观察自拟温中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患者(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3例,男22例,女21例,年龄23~62岁,平均(44.41±5.26)岁;病程1~6年,平均(3.28±0.62)年。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24~64岁,平均(45.32±4.97)岁;病程1~7年,平均(3.33±0.68)年。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慢性胃炎诊断及证候分型标准:胃痛绵绵,空腹为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喜按喜热,大便多溏,手足不温,神倦乏力,且脉沉细、舌质淡;②依从性良好,可遵医嘱完成治疗;③无认知或沟通障碍,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慢性萎缩性胃炎;②肝、肾功能不全;③存在精神系统病变;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3 方法 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对照组自拟温中健脾方治疗:薏苡仁20 g,陈皮10 g,干姜10 g,黄芪20 g,茯苓20 g,白术10 g,党参20 g,炙甘草6 g;加水煎煮取汁300 mL,分别于早晚2次温服,1剂/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穴位贴敷治疗:补骨脂30 g,附子10 g,吴茱萸10 g,肉豆蔻30 g,肉桂30 g,五味子30 g,干姜30 g,丁香30 g,桂枝30 g,花椒30 g;打粉以姜汁调成糊剂,取适量糊剂贴敷于两侧胃俞,脾俞、神阙、足三里及中脘穴,3 h后取下,1次/d。两组均治疗4周。
1.4 疗效评定 治疗结束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评价治疗效果:胃痛等症状消失,且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正常为治愈;胃痛缓解且发作次数减少,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改善为好转;胃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且影像学检查(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造影)结果无变化为未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胃痛改善。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胃痛情况,0~10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显[6];③生活质量。于治疗前后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估两组生活质量,0~100分,分值越高越好[7]。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高于对照组的74.42%(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2周、4周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两组SF-36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F-36评分比较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目前,西医多以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抗生素方案治疗慢性胃炎,但长期使用西药亦导致机体抗药性增加,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难以取得理想治疗效果[8]。中医学认为该病属于“胃脘痛”范畴,并指出脾胃阳气素虚,复感寒邪发为胃痛,因此对于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中医主张以温中健脾为治法[9-10]。
基于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笔者自拟温中健脾方治之,其方中薏苡仁健脾利湿,党参补中益气健脾,茯苓利水渗湿,黄芪补益中土、温养脾胃,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干姜温胃止呕,陈皮散寒温胃、理气健脾,炙甘草缓急止痛、益气补中;全方配伍得当,共奏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之功效。现代研究指出,温中健脾类中药有降低胃蛋白活性、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胃泌素分泌等作用,并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11]。
此外,近年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作用越来越突出,故笔者试在自拟温中健脾方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选穴中脘穴属胃之募穴,可化湿和中、调胃补气,配合胃俞以发挥健脾和胃之功效;神阙穴可消除寒积、温暖下元;足三里穴有调理脾胃、理气止痛之功效;脾俞温运中焦。在腧穴主治作用基础上,外敷中药,以肉桂、桂枝、干姜、附子补火助阳、温中祛寒;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温肾暖脾,使火旺土强;花椒温中止痛;丁香温中降逆;使以姜汁调和以增加挥发渗透之力。诸药温热,经皮肤-经脉-脏腑途径共达健脾温中、和胃止痛之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及VAS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上述联合方案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胃痛症状,且分析原因可能与自拟温中健脾方及穴位贴敷上述多重作用机理有关。此外,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慢性胃炎可对患者日常活动造成严重影响,进而增加身心负担,导致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自拟温中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有利于减轻胃痛等症状对患者日常活动影响,促进身心状态改善,故生活质量亦有明显提高。
综上所述,自拟温中健脾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胃痛,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