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亳州市中医院,安徽 亳州 236800)
选取2018年1月~12月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其中,观察组年龄38~76岁,男26例,女17例;对照组年龄35~72岁,男33例,女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采取优化后的护理方案,在接到疑似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电话后接诊组和急救组准备工作同时出行,确保2 min内出诊,并且在患者入院前接诊人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入院前的指导,如不要随意挪动患者,让患者保持平躺姿势,并安抚患者情绪,让其尽量保持清醒;入院途中接诊人员同时采取急救措施,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患者家属发病情况及患者的病史,结合患者体温、呼吸等初步评估患者病情,并及时告知急救组患者基本情况,制定初步急救方案;入院后,争取患者在第一时间接诊后给予及时的治疗,同时开启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及时完成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等常规心肌梗死的检查项目,联系相关科室准备急诊手术。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来进行抢救,对于接收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后,接诊护理人员按照接诊医生的嘱咐完成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道为做相关抢救手术做准备。
①对两组患者在急诊、抢救、住院时间分别进行对比分析;②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的死亡率进行对比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急诊、急救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患者抢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急救、住院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急救、住院时间的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急诊时间(min)急救时间(min)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3) 32.24±5.12* 35.16±5.23* 10.23±2.14*对照组(n=43) 49.54±5.25 52.24±4.12 13.56±3.22
表2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n(%)]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病比较突然的疾病,在传统的术前准备工作中是存在被动性的,护理人员只能依照医嘱执行,若面对急诊,他们往往束手无策,一旦术前准备工作时间过长,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护理人员可在第一时间发挥其主观作用,严格按照抢救措施和方案执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急救措施,同时接诊与急诊准备工作同步进行,更大程度上缩短抢救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接诊出诊要及时,并派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开通绿色通道,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让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采取优化护理流程后,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减少了急诊对救治时间的延误,有效的提高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的效果。
综上所述,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使得护理人员在抢救工作上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序化,使抢救效果加以完善,提高了抢救工作的整体效率,抢救成功率也得以提升,故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