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亮明
(寿光市人民医院CCU科,山东 潍坊 262700)
对于心脏内科的重症监护室患者而言,为了实现输血、补充营养以及进行抢救处理的目的,需要建立静脉通道。以往临床上对于这些患者多采用常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此方法容易增加患者的疼痛感,并会提升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因此,现在多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方法。中心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救治高效以及使用安全等多重应用优势,不仅有利于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还有利于提升治疗效果,所以值得被应用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本文选择了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了常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和中心静脉置管在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20例,女22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54.1±3.3)岁;实验组男19例,女23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53.1±2.7)岁。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活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和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使用常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实验组使用中心静脉置管。具体方法是:(1)确定中心静脉置管的具体位置;(2)在确定静脉后实施置管,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进行置管操作时,需要医护人员从旁协助操作者进行导管固定以及穿刺等工作;(3)在对患者实施穿刺前,需要医护人员先行对穿刺位置以及周围20 cm范围内的皮肤进行消毒,并且诸如引流管以及针头等设施也需要在消毒后才能使用;(4)选择适合患者的导管;(5)在实施穿刺时,必须要将刺针的角度掌控在15°~30°之间,且需观察实际的插管情况,若是患者出现了回血,则需实施进针以及送鞘等操作;操作实施完毕后,需要将插管鞘以及导丝拔出,并进行封管处理;(6)整个置管过程必须制定无菌操作,以减少患者出现感染的概率;(7)静脉穿刺期间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8)需要保持病房整洁与舒适,包括控制病房温度与湿度以及定期消毒等;(9)在对患者实施静脉穿刺时,还需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以及中心静脉置管的重要性,以此提升患者对实施置管行为的依存性。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的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包括导管脱离、导管阻塞以及静脉炎,并发症发生率=导管脱离率+导管阻塞率+静脉炎率[1]。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数据对比,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要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情况对比[n(%)]
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心脏内科患者,通常具有病情严重以及病症复杂的特点,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输注大量药物或是营养液,所以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往使用的常规经外周输液方法在应用时往往需要多次穿刺[2],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还容易发生液体外渗以及静脉炎等问题,因此,中心静脉置管方法应运而生,此方法不仅操作简单,且留置时间较长,所以此方法在重症监护室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常规浅静脉留置针穿刺与中心静脉置管都对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相较而言,中心静脉置管的效果更甚一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因分析为:(1)中心静脉置管具有并发症少、可靠性高以及穿刺次数少的优势[3],所以能够有效减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有助于提升患者对治疗活动的依存性;(2)中心静脉置管在实施的时候,配合有多种护理措施,这些护理措施的应用,可以将中心静脉置管的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并能有效提升穿刺成功概率。
综上所述,基于中心静脉置管对于心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的辅助作用非常明显,所以值得推广此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