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景就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州 510632]
李贺,我国历史上众多英年早逝才子群体中的一个,被后人称为“诗鬼”,其诗之奇诡与缥缈成为后世众多文人学习的对象。人们对其诗歌的接受,在不同的年代背景呈现着冷与热交替的情况。前人已经对李贺诗歌在唐宋至明清的接受做了诸多研究,但是对李贺其人的接受相对较少。对于李贺短暂的一生来说,关于他的故事的生命力要强得多。自唐朝起便流传着关于李贺的故事,对于李贺故事的研究,大致有李军的《李贺传说故事研究》、梁小珊和周玉华的《李商隐、杜牧对李贺白玉楼传说不同接受缘由探析》等。总的来说,从李贺故事角度研究李贺的论文不多,更勿论从接受角度。从接受美学角度,李贺一旦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他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一个人物形象,对这个人物的解读自被创造之日起对他的阐释权就把握在读者的手中。但有时,读者也是作者,唐五代文人在李贺逝世后创造的那些李贺故事,反映着他们对李贺这个人物形象的接受。此处所指的“李贺故事”是指在人物传记、传奇、札记、散文等作品中看到与以李贺为主角的有情节的描述。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不拘泥于文本内容,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李贺的故事,看与李贺最近的唐五代人对李贺的态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国度,李贺生于其中并不能因诗才而畅达于仕途,他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而富有戏剧色彩。因而,李贺也常作为一个人物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主要见于文人的文集及小说集中,其内容如下表所示:
唐五代时期的主要李贺故事
从上表可以看出,唐五代李贺故事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李贺作诗刻苦。从小便是如此,外出时带着一个古破锦囊,每有所得便投于囊中,暮归时所获甚丰,此类主要见于李商隐《李贺小传》和陆龟蒙《书李贺小传后》。
第二,赞颂李贺诗才。李贺虽早逝,但其诗作在文坛并不如他人一般消失,后人谈及他时,对他的才思有诸多称赞,视他宛若天才。七岁便能为令文坛巨擘韩愈惊叹的《高轩过》,唾地者三便能成文三篇,天帝更是因他的才华而召他上天宫为新宫作记。李贺,一个勤奋的天才的形象,在这些故事中呼之欲出。
第三,因父名讳“晋”而不得应举。此事多有记述,但谁是这个“拦路虎”则多不表明。康骈《剧谈录》是元稹阻拦之,但已被学者考据此事不实。
第四,其死非死也,乃天帝召其为新宫作记。李贺的“白玉楼传说”始载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后张读的《宣室志》有所发展,上天后到母亲梦中说明情况使母少哀。
从以上故事所见,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中对其多褒扬,近无贬斥。李贺故事的情节简单,没有复杂的人物成长过程,李商隐为其所作的内容较为丰富的《李贺小传》也只六百多字,概述其一生。他的生命短暂,生时又未受重视,人们对他认识不够,因而关于他的故事并没有基于事实基础上的太大的想象空间。因而,唐五代的李贺故事的内容稍显简单,但仍能集中反映出李贺勤奋而多才的文人形象。
唐五代李贺故事体现了李贺的刻苦、诗才的出众,使李贺的形象比从诗歌中揣摩出来的更为丰富。这些故事之间彼此相连,又有共同性,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故事内容多具有称赞性。从上文表中可以看出,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称赞李贺诗才、写其不得应举之事、为天宫新楼作记等;从这些记载的原文来看,也并没贬斥之语,只有表兄恨其傲忽一事略显李贺有些傲气,多是称赞其才华横溢。例如,《云仙杂记》中李贺吐地成文,《唐摭言》里李贺年少成名,李贺被天帝看中而召,等等,塑造了其拥有过人才华的人物形象。
第二,故事内容之间含有传承性。从唐五代关于李贺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李商隐的《李贺小传》奠定了李贺故事的主要情节及基本的情感基调。
在情感基调方向,李商隐《李贺小传》最后一段连续提出了六个问题,前三问是问天,后三问则专问李贺的遭遇,层层递进,反复呼号,表达作者对于李贺不为重用的愤懑,后人在写李贺仕途不畅则把这种愤懑转化了惋叹。另外,李贺为帝所召,也说明了李贺是天上也不多见的才华出众,这才被天帝选中,为后人多写李贺才华横溢,赞叹其才思过人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唐五代关于李贺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强烈的相关性,它们之间有着传承关系。
第三,故事内容具有虚构性。首先,李贺因其寿命短,在活着的当时也不受重视,时人对他的关注不够,关于他的故事大多为后人所传。即便李商隐《李贺小传》中通过“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加强文中所传之事的可信度,也通过“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来增强白玉楼之事的现实可能性,但从现代眼光来看,此事只不过是一个不愿接受李贺早逝的美丽传说。
其次,王定保《唐摭言》记李贺七岁(796)便作了《高轩过》一诗实,经学者考据证实,此事也是为塑造李贺年少英才的形象而虚构的,“韩愈、皇甫湜本年不可能在长安访贺,《高轩过》亦非作于本年”,同时,《李贺小传》注者冯浩亦指出,“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非七岁孩童能明了。
再则,元稹因议李贺父名讳“晋”而挡贺要路,也被学者考据此事不实,但作为传说故事,其只是虚构出来使李贺因父讳而不得应举之事更加丰富,此等虚构虽不合史实,但作为艺术创作也无可厚非,表达了人们对李贺不得进士的不满之情。
最后,张固《幽闲鼓吹》中言李藩常缀李贺歌诗为之集序,未成之时付之于贺的表兄,其表兄因恨其傲忽而投于溷中,“朱自清《李贺年谱》谓李藩死在贺前,‘则张固所叙亦妄言之耳’”。
从中看出,唐五代有书所载的李贺故事近一半为虚构,或是张冠李戴,或是无中生有,为了使塑造出来的李贺符合自己的想象,完全不顾历史真实,但是借助这些虚构的故事塑造出来的李贺,更符合人们心中所想,更能表达人们对李贺的感情,这也不失为艺术真实的成功。
从上文表中的李贺故事可知,唐五代的李贺故事主要关注李贺的才华、寿短、不应举等方面。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长寿祥瑞之事,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追求。先秦时期,便有嫦娥偷吃长生丹药而飞升月宫的传说,后又有徐福苦炼长生不老药,历朝历代中不乏执着追求长生的皇帝。长寿是普世的追求,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反之而言,短命是为不幸,有才之人早逝是更不幸的,《论语·雍也》中感叹颜回“不幸短命死矣”。“英年早逝”中的“早”不仅表达了寿命短,此“早”暗含比较意味,也表达了逝世时间先于期待时间,对死者的早逝有惋惜之情。
对于李贺的早逝,人们也抱有惋惜之情,不舍其离去过早,便创造“白玉楼传说”,让李贺“续命”活在天宫中,以此抚慰了因他早逝而受到伤害的心灵。
人们不仅惋惜李贺早逝,也叹惜其留世作品少。对于他作品少,唐五代故事中的解释主要有两个:一是自己弃之,此种说法见于李商隐《李贺小传》,“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二是他人弃之,主要见于张固《幽闲鼓吹》,文中称李贺表兄将其作品投于溷中而使作品亡佚。通过这两个说法为李贺作品数量之少找原因,反映了人们对李贺的惋惜之情。
唐五代故事还反映了时人对李贺接受的另一特点:称赞其才能。在众则李贺故事中,把李贺塑造成一个才思出众的天才型人物。李贺其诗风格突出,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又早逝,在短暂的年华里便在文坛中激起不小波浪,人们对他的仰慕之情无以言表,便把他塑造成一个不同于常人的少年奇才。再则,中华民族的“天才崇拜”素来有之,帝王的“本纪”中多是不同常人的故事,“由帝王至圣人、才子,人们的仰慕欣赏范围也逐步推演,继而就可见到孔子降生的不凡、甘罗为相,以及王戎夙慧、曹冲称象、司马光破缸救友、骆宾王五岁咏鹅等一系列少年天才故事”。而李贺的短命与其在文坛中的长寿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对他的早逝叹惜不已,故而将其塑造成一个天才以衬其在唐五代文坛中留下的名声。
总的来说,唐五代的李贺故事把李贺的细瘦长眉的长相及其才思过人的形象勾勒得十分鲜明,也在故事中表达了对其早逝、留世作品少的惋惜之情,更是对他的才华称赞不已。一言以蔽之,在唐五代的李贺故事,反映出时人对李贺接受的两种态度:惋惜和称赞。虽然这些故事渲染了一个不同于常人的李贺,但是不免过于单一,对李贺的其他故事尤其是能表现他性格缺点的事件鲜有谈及,使李贺的形象置于象牙搭中,缺乏立体性。
李贺虽然寿命不长,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凭借其独特的风格,亦在文坛中掀起一阵涟漪,他的诗作展现出来的怪奇诡激之艺术特色,正告诉我们他的才情无限。总而言之,唐五代时期的故事,因本身关于李贺的记录便少,故事有根据前人故事再创作的痕迹,因而故事之间具有传承性,故事内容多表达对李贺才情的称赞,同时故事内容也有不少为虚构之事。但无论真实与否,都真切地展现了唐五代文人对李贺的接受。从故事中,我们可看出唐五代文人对李贺形象的接受主要集中于才气过人、天妒英才、作品过少等方面。基本上,唐五代时期李贺故事中表现出来的对李贺形象为正面的、积极的,也体现了后人对李贺形象的偏好。
①〔唐〕康骈:《剧谈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60—61页。
②钱仲联:《李贺年谱会笺》,《梦苕盦专著二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版,第16页。
③④吴企明编:《李贺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4页,第9页。
⑤陈友冰:《论李贺诗歌的唐宋接受》,《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第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