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刃上放上一根头发,用嘴一吹,头发即可断为两节;用丝绸或毛巾之类的物体向上抛起,迅速抽出利刃可把正在往下落的绸帕斩为两段。一些老艺人还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
“削铁如泥,吹发即断”历来都是颇具争议的话题。现在,这个话题终于有定论了,世界上竟然真的有这样厉害的神器,而且还不止一把。它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就是享誉中外的户撒刀。
刚柔兼备,吹发即断
户撒刀是中国四大名刀之一,也叫阿昌刀,因产于阿昌族聚居区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户撒乡而得名。其先民约在唐朝时期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技术,主要制作简单粗糙的生产工具。明朝“三征麓川”(公元1441-1448年)以后,中缅边境战事频繁,整个德宏边关常常大军云集。为保证兵器供应,明朝随军工匠把兵器制作工艺传授给阿昌族,使户撒乡成为在保卫滇西边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兵工厂”。
户撒是全中国阿昌族最为集中的一个民族乡,全乡有1000多户人家,有300多家开设了家庭作坊,打制刀具,做各种铁器加工,是名副其实的户撒刀之乡。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一是选料讲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得好,加之刮磨得漂亮美观,所以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在刀刃上放上一根头发,用嘴一吹,头发即可断为两节;用丝绸或毛巾之类的物体向上抛起,迅速抽出利刃可把正在往下落的绸帕斩为两段。一些老艺人还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
阿昌族的铁器加工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分工也比较细致,各家都有自己拿手的产品,还刻上不同的记号以示区别。打制技术大多是家里祖辈父子相传,不传外人。他们平时跟其他人一样务农,在农闲时才拿起锤子、钳子,以副业补贴家计。
“狂诗佐烈酒,宝刀赠英雄”,说的就是户撒刀近代的故事。1915年,云南出兵反袁护国,户撒人用满腔的爱国热血燃起熊熊炉火,赶制出象征九州睡狮觉醒的“九狮”指挥刀,赠与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护国军将领。讨袁护国的将领们带着户撒人打制的“九獅”指挥刀,埋葬了封建帝制,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新的一页。
解放后,户撒刀因独特的制刀工艺,精湛的技术,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1990年,户撒人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它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护卫着庄严的国旗,迎来祖国的每个晨曦。
中国户撒“刀王”
才到户撒新寨村口,清脆有力的打铁声便传入耳内,顺着声音,记者来到素有“户撒刀王”美称的阿昌汉子项老赛家中。
2006年3月17日的户撒阿露窝罗节上,项老赛获得刀王称号。这是户撒乡几百年来第一次官方评比,项老赛从此可以堂而皇之地将刀王的字样刻在他的作品上了。
刀王是个称号,那么刀自然也要有过人之处。古人对刀的至高评价是这样说的:柔可绕指,刚可削铁,吹发即断。项老赛从14岁开始继承父业,没上过学,大字识不了几个,但是他既吃得苦,又善于钻研,靠他的执著,硬是把金属切削的全部技能运用得炉火纯青。在27岁时,项老赛自立门户,潜心钻研,在父辈的打刀工艺上作了许多的改进。他摸索出了一套秘不宣人的方法,这使得他做出的刀不仅刀型愈加精美,而且锋利无比,深得爱刀人的喜爱。
阿昌族户撒刀的品种多样,长短形状各异,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等数十个品种。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本族人视若珍宝,而且还深受附近汉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藏族等民族的喜爱。
如今,户撒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全国各地和日本、法国、挪威等国家。据项老赛介绍,“项氏刀”价钱最高时3把可卖到10600元,仅卖刀的纯利润一年可达3万余元。
漂亮的户撒刀,在历史沧桑的洗礼中,不仅融汇着各族人民对它的爱戴与赞美,也倾入了阿昌族人民恨与爱的情感。至今,阿昌族选女婿还要看他会不会打刀。户撒刀,以其精湛的艺术著称于世,在社会化、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的今天,在所有的刀具家族中,仍然是一颗闪亮的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