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非遗项目——毛毡画

2019-09-11 06:58王伟英
参花(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特点材料

摘要:毛毡画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品,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非遗项目。本文将基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考察组的考察,简述毛毡画的特点以及皮子熏制的过程和所需要的独特材料。

关键词:毛毡画 特点 材料 制作过程

北方的冬季一片银装素裹,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考察组王伟英、刘丽梅、吴静兰三人冒着零下30℃的严寒,对北方小镇阿巴嘎旗别力古台镇进行调研走访。在旗博物馆陈海峰馆长的推荐下,大家来到制作毡艺的朝鲁门传统手工艺品店,了解这里的非遗传承项目——毛毡手工艺术品。

阿巴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管辖的一个旗,位于锡林郭勒盟中北部,北与蒙古国接壤,有175公里的边境线。“阿巴嘎”系蒙语,汉语为“叔叔”的意思。它是由一个古老的部落演变而来,因其首领是成吉思汗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力古台的后裔,所以将其所率部落称为“阿巴嘎”部并沿用至今,是个草丰景美的地方。

我们所要拜访的朝鲁门是一个祖孙三代制作毡艺的传承人,她今年32岁,是一位地道的蒙古族妇女,从小一直跟着奶奶、妈妈学习和从事毡艺品的缝制。毡艺制品集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大体包括毡画、服装、靴鞋、手套、棋盘、笔筒、汽车坐垫、茶杯垫等十几种居家用品,整个制毡及缝制的十几道工序全部由手工来完成。朝鲁门利用一上午的时间为大家演示了全套制作毡片的工艺流程。首先将已经掸好的羊毛原料按照制作工艺品所需的颜色和比例配好备用,然后取一块比工艺品外围边框大出十几厘米的纱布浸湿铺展,将羊毛扯成5厘米见方的片状,一片一片呈叠压式铺平,所铺面积须占到纱布的一半。铺的过程中要边撕扯边拉毛,确保每一片与上一片呈咬合状递进,且经纬两个方向都要铺一层,铺好后用另一半纱布轻轻地将羊毛絮片盖住,往上淋水。然后用手不停地搓肥皂泡,再均匀地平压到已经吸饱水的絮片上,正反两面都要抹透肥皂泡,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有足够的黏性,以便于羊毛之间相互黏在一起。过几分钟,将纱布卷起拧到半干半湿状态,重新铺展再次抹透肥皂泡,再次拧干,稍等片刻就可以将铺平的纱布轻轻地与羊毛一点点剥离,直至上下两层全部揭起,只剩中间一层已经基本咬合在一起的羊毛絮片。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已经成形的絮片分别按照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卷起来,像擀面皮一样每个方向擀十下,重复往返动作十余回,直至將松软的絮片擀成撕扯不开的结实的毡片,再将毡片放进甩干桶里脱水十分钟后取出,这样一片瓷实的毡片原料就做好了。把做好的毡片烫平就可以量尺寸定做各种工艺品了。如果需要上颜色,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絮片之前就絮进去已经带了颜色的羊毛,二是用专门染毛的颜料在本色毡片上染色。

朝鲁门致富不忘对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坚持每周三下午到阿巴嘎旗蒙古族第一小学进行义务讲课,无偿教孩子们毡艺品制作。她觉得,这么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能丢,她有责任和义务对民族文化传承尽一分力量,在阿旗的蒙古族幼儿园教室里,挂着她无偿捐献的毡画。看着自己的手工艺品能够在孩子们手中继续发扬和传承,她的内心充满了自豪感。最让朝鲁门自豪的一件事是为庆祝第41届国际博物馆日,在“博物馆讲述难以言说的历史”主题活动仪式上,她向博物馆捐赠的一幅由十多位毡画艺人联合制作、长11米宽1.4米、栩栩如生的毡艺作品《阿巴嘎岩画》。这幅巨作通过毡艺手工刺绣,反映了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约3000年的人类信仰崇拜及生活状态等内容,再现了古代阿巴嘎的21个历史场景,体现了历史文化和蒙古族毡艺的完美结合。大家陆陆续续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这幅巨作,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朴实的蒙古族匠人对养育他们的草原和草原人民的无限深情。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民族服饰传承与高职院校民族服装设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2018MGH060)的成果。

(作者简介:王伟英,女,研究生,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特点材料
可爱的小乌龟
可爱的小瓢虫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材料
摇摇鹅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