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十余年,在宋志平领导下的中国建材,从20亿元销售收入,增长到3500亿元,2018年位居世界500强第203位。
其管理的国药集团,从360亿的营业收入,增长到4000亿元,2018年位列世界500强第169位。
63岁的宋志平,工作了40年,从没休过一次年假,也没盼过休假,他说,企业家要认认真真地把企业作为终身的事业,一生做好一件事足矣。
做企业要重视管理。优秀的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一套“心法”。
但是现在,中国的企业不仅要有好的管理,更需要好的经营。
我在企业做过4年的技术员、10年的销售工作、10年的工厂厂长、17年
的央企领导,担任过兼职教授,也请教过不少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
说起来,经历还算丰富,但我仍然常常感慨,要想把企业管理、经营的事情真正说清楚弄明白,不太容易。
管理是眼睛向内看,经营是眼睛向外看。这些年我所总结的工法心法,主要是从中国建材的实践中来。
2002年,我刚到集团做一把手,前任总经理打电话给我,有点儿悲壮地说:“志平,我从弹坑里爬了出来,却换你进去了。”
就任当天,我坐在主席台上,马上就收到一张法院传票。因为负债累累,一家资产管理公司要冻結我们的财产。
有一阵,公司大门上的封条层层叠叠,财务只能从后门进去上班。企业非常困难,不知道下个月工资怎么发,大家都觉得走到了尽头。
历史遗留问题要积极处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发展。
当时,我把建材局好多领导和专家请到宾馆,开战略研讨会,让他们为企业出主意,到底怎么做、做什么。
对这件事,当时大家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觉得连饭都吃不上,一天到晚还讨论这些虚的!
我说,今天吃不上饭,就是因为昨天没有想清楚,如果明天想吃上饭,今天饿着肚子也要想战略。
如今回过头来看,如果没有那场掀翻屋顶的研讨,或许公司早就没有了。
大家常常把做企业的管理细节和战略说到一起。这是两码事。
战略是头脑、是旗帜、是事业的起点。管理是腿脚、是手段、是过程。
方向弄清楚了,思路弄清楚了,问题就容易解决。
当时公司做了决定,放弃了原来的地毯、壁纸业务,改名叫做中国建材,进入了水泥产业。
因为小产业的市场,就像一个脸盆,央企是一块大石头,会把脸盆砸坏。
结合自身优势和使命来看,作为一家央企,要做行业领军者,一定要扎根大行业,做足大产业。水泥就是我们的机会。
多年后,有次在香港路演,有人问我,“掌管大企业,你觉得自己最成功的地方在哪里?”
我回答他:“看到机遇然后抓住它,然后制定一个清晰的战略,并且义无反顾地执行下去。”
中国建材能快速发展,就是顺势而为。
人一生中的重大机遇可能只有一两次,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有的机遇甚至是十年、百年难遇。
因此企业做什么,什么时候做,非常关键。市场不可能总给我们机会。
作为企业领导者,最重要的是,带领大家眺望远方,比别人多想一步。
当时我们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单位,既没有水泥厂,也没有资金,凭什么做这个大事?
消息登报后,大家都不相信,到处都是质疑。
但我坚信,不懂水泥不等于不能做水泥,没有钱可以去找钱,关键在于有没有好的盈利机会。
就像大年三十,家里有面有油,只能烙饼。但是想吃饺子,就得去找菜做馅儿。
做企业必须了解环境,抓住机遇。一旦确定了合适的目标,缺什么找什么,一心一意把这件事做成。
如今,中国建材的水泥业务,赚了不少钱,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个中艰辛,不足挂齿。首要的是坚持,不能朝令夕改。企业制定了合适的战略,得扛得住。
行者百里半九十。越接近顶峰,往往越艰难。很多人常常在这个时候,退了下来,结果失去了登顶的机会。
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做企业就是不断解决前行路上遇到的问题。
只有执着前行,战略才能实现。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要做非常大的行业,也有小而美、小而精的行业。
就像瑞士企业做军刀,也可以把产品做到极致。德国有一家公司,做拴狗的链子,占了全球70%的份额。
中国巨石只做玻纤,北新建材只做石膏板,它们都是中国建材旗下的公司,都做到了世界第一,都做到了世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