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胜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唤起了许多人内心的躁动,感叹生活太苦,感慨人生不济。于是,许多人行动起来,放下手中的活,丢下生活的烦,轻松走进“诗”的殿堂,亲吻“远方”的甜蜜。一些人潇洒地走了,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来了个说不干就不干的表演;个别留下个“美好”的请假条,什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做一回真正的自己”,等等。
人生过得潇洒自由是件好事,连李白也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能够走向向往已久的诗和远方,当然是一大幸事。只是,走得如此匆忙,走得如此不留情面,就怕忘记带上路线图,就怕没有留下回时的返程票。
生活的诗意、向往的远方,不会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深沉的人生体味和细细的劳作过程,单纯地想“诗”、想“远方”,那也只是童话故事,不切实际,遥不可及。即或是实现了,也会产生“过敏”现象,如此一来,就算走到了“远方”,享受了“诗”一般的生活,又有什么意思?
向往归向往,不平的生活道路,不顺的人生境遇,都會给一个人的“诗”和“远方”设置许多障碍,你想超越,真有些难。但只要你心中的渴望不变,脚下向上的精神不变,纵然没有成行,那也没什么遗憾的。毕竟,“诗”在那里,“远方”在那里,向往过,努力过,奋斗过,一切便都是生活最好的安排。即便只能“苟且”,纵然不能成行,纵然只是梦中相逢,美好的心境,也会飘荡成幸福的海。
有些人不顾眼前的实际,放下自己认为的“苟且”去寻找“诗”和“远方”,却没有领会“诗”的能力,没有到达“远方”的条件。此时即便其拥有再潇洒的动作,再爽快的态度,也终究只会迷失在前往“远方”的路上,终究只会在追“诗”的途中一败涂地;就算到了“诗”的境界,到了“远方”,也会失望而归。更可怕的是,享受一番后,却没了奋斗的底气,遗失了生存的底线,到头来一无所有不说,生存还会进入瓶颈期,那就得不偿失了。
其实,向往“诗”和“远方”没错,“苟且”于眼前的生活也没错,但要结合个人情况。一个人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在简单的日子里,感受到“诗”和“远方”,体味到生活的快乐、人生的安享。这样的人,才是真正有了“诗”和“远方”,这样的“苟且”生活,我们有,只是我们没有拥有这种智慧以达到这种境界。
对大多数人而言,“诗”和“远方”只是美好的愿望,只是向往的目标。既然如此,我们就做一个生活的体验者吧,就在自己奋斗的地方,向着目标进发,一路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都细细体味,以好奇如孩童般的心性、以细腻如情感般的态度、以包容如水般的情怀,去看去体会生活中随时会出现的“诱惑”。
一束鲜花,可见春天的妩媚;一片绿叶,可见夏天的繁绿;一片枯草,可见秋天的萧瑟;一片飞雪,可见冬天的浪漫。多彩的四季,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体会,本就是色香味俱全的生活,自然会有诗和远方。
点 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可谓全篇忠言。作者针对“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引发的躁动进行了理性而务实的分析,给那些“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或“来了个说不干就不干的表演”的人迎头浇了一盆冷水,无疑会使其发昏的脑袋稍稍清醒一下:光有一厢情愿的美好理想,而不顾现实情况的人,无异于异想天开的疯子。当然,作者也并没有因此就全盘否定“诗和远方”,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还教给了人们感受“诗和远方”的别样方法,思维辩证中可见其用心之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