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承积累优势视角下硕士生导师制的发展

2019-09-11 11:51冉湘琳
法制博览 2019年7期

摘 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管理普遍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可以充分发挥师徒传承积累优势。首先学生和导师要做好双向选择,从源头上找准积累优势;其次导师和学生要加强有效沟通,提高师徒传承积累优势;最后导师和学生要推进积极合作,巩固师徒传承积累优势。

关键词:硕士生导师制;师徒传承;积累优势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0-0279-01

作者简介:冉湘琳(1996-),女,汉族,四川成都人,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一、师徒传承的积累优势

师徒传承的积累优势在导师和学生的发展中起着明显的作用。在荣誉分配中表现为人们对已有相当声望的导师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对他们的学生也一并给予超高荣誉。在学术交流系统中体现为学生跟随成绩突出的导师在学术交流系统中能掌握最新科学研究的发展状况,取得更好的学术话语权。在资源分配中体现为科学成就与给予的资源成正比,即成绩突出的导师往往被给予更多的资源,学生也就相应能享受更多的资源。

二、硕士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后由中国留学者引入国内高校。我国于1918年《北京大学研究所章程》对导师的资格及指导方式作了最早的规定。1953年原国家教委发布《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首次确立了研究生指导教师负责制。经多年的发展,导师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力量。硕士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硕士生导师在研究生导师中占庞大规模。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研究生导师总数已超过40万,其中硕士生导师总数超过38万。笔者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结合自身实际提出了发挥硕士生导师制师徒传承的积累优势的思考。

三、发挥硕士生导师制的师徒传承积累优势

(一)做好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找准师徒传承积累优势

师徒是双向选择的过程。学生应尽早明确自己的方向,选择相应的导师。导师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素质提出要求。我国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以来,通常在研究录取时便确定好了导师。如果考生考分达到录取分数线,且导师对该学生比较满意,则这类学生和导师组合成功。如果报考某导师的学生超过了录取人数,部分学生就只能接受调剂。

管理部门应完善研究生与导师双向选择的规章制度,使得研究生导师选择市场透明化、公平化、规范化。导师要慎选学生,在了解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情况下决定是否接受该学生的报考。报考的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研究方向选择导师,切不可盲目跟风。

(二)加强导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提高师徒传承积累优势

研究生阶段导师和学生都各有安排,沟通的机会并不多,所以双方都要抓紧有限的沟通机会。沟通的渠道可以是平时上课的当面交流、或者专门找时间的当面沟通,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进行电话、微信、邮件等沟通。每次沟通前双方都应明确沟通主题,并预想沟通将要达到的效果。学生在与导师沟通时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需要向导师沟通的是什么,自己对这一问题有何想法,查找了哪些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希望导师能给予自己哪方面的支持。而导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做好指导、督促和检验。首先对学生的疑虑给予建议,师生一起解决学生的问题。其次要对学生目前的学习工作状态进行了解,督促并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收获。同时导师要积极带领学生进入相应方向的研究圈子,提供研究方向的学习交流机会。小到同门的聚会,大到相关方向国际交流会议。都是增加学生融入研究方向圈子的有效途径。

(三)推进导师和学生积极合作,巩固师徒传承积累优势

研究生导师通常有很多科研要求,经常出现教学与科研应接不暇。而学生又经常出现除正常上课外无事可做的迷茫困境。因此,导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课题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一方面较好地完成了导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一方面也使自己得以从繁重的科研任务的得到喘息。首先要积极促进学生的参与意识。导师可以主动与学生沟通可以相互合作的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项目合作中提高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其次要选择合适主题。导师应选择和学生专业贴近并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主题。导师给定主题方向,学生再根据方向自拟主题,然后双方共同商议、鉴别、筛选,确定最优的主题。然后要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大家各尽其职,互相合作竞争,一起进步。最后要健全评价、奖励机制。导师应注重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的表现给出过程性评价,并及时给出建议和奖励。这是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

四、结语

硕士生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级专业型人才。硕士生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在与导师的沟通中积极主动。导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必须统一起来,将导师制改革优化置于硕士生培养质量提升的整体规划进程中,只有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真正发挥硕士生导师制应有的作用,达到培养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哈里特·朱克曼(Harriet Zuckerman)著.周叶谦,冯世则,译.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諾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

[2]李文耀.谈科学中的马太效应[J].求实,2014(9):26-28.

[3]王海兰.基于项目的师生合作的探究[J].教育技术,201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