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俐彦
摘 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审美实践也越来越丰富,针对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构建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将美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成长,对高校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美育;体系构建;研究
新时代正确把握高校大学生美育的基本内涵
“美育”概念始于18世纪德国启蒙文学代表人物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于20世纪初经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美育奠基人引入我国。我国美育基本的内涵可以概括为:通过一定的审美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塑造美的人格的教育活动。高校美育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完整准确把握其基本内涵。
1.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欣赏美而获得性情陶冶,养成高尚道德,增加生活情趣,实现崇高人生理想的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而且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可见,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功用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并举,是构建全面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完整的教育必然是含有美育的教育。
2.不正视美育的教育是不正确的教育。正确的教育包含着对美育的重视。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因此,新时代正确的教育必然是正视美育的教育。正视大学生美育就要使当代大学生积极探索真理、追求真知,崇尚美、追求美、实践美、创造美,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让教育本身美起来,也是美育应有的内涵,更是美育应有的担当。
3.没有美育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美育在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真正的美育教育,其他各育也得不到来自美的深度滋养,其促进其他各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虚妄的,就像将高楼大厦建立在沙滩上一样,看起来很美,事实上并不牢固。它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可见,美育对大学生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1.坚持政治站位,正确方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高校美育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应遵循的最重要的理论原则,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当前,就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高校大学生自觉增强美育主体意识、强化美育担当的新面貌。
2.坚持全面覆盖,因地制宜。高校任何课程都应该是美育课,充分挖掘每门学科的美育功能,将美育融入學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推进课程教育中的“课程美育”;任何学科的专业教师其身份也应该同时是一名美育教师,这是新时代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教育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和方法。不断健全完善面向人人的高校美育育人机制,让所有大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同时,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在做好共性美育的基础上,鼓励特色美育发展。
3.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美育的核心是育人,坚持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塑美育育人价值,通过结合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配合提高普及艺术教育,推进专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师范教育改革发展,整合美育资源,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充满活力、协同合作、创新高效的高校美育新机制新格局,切实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和全面自由发展。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的育人导向更加凸显,结构布局不断优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美育活动丰富多彩,资源保障持续向好。但是,从现实看,美育仍然是高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仍然是素质教育中亟待补齐的短板之一。
1.美育认识不到位。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美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些混淆不清的地方,这是造成美育补短不佳、短板更短的关键问题。例如:“美育”与“德育”的割裂、“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混同、“美育”仅作为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专项技术等一些问题。
2.目标定位尚不准确。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美育工作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还不相适应,与满足广大青年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资源的期盼还不相适应。
3.理论体系尚未形成。高校美育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多研究者都只是择取其中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进行论述,虽有部分专著但内容相对广泛,仍然与完整的美育理论系统有较大差距。
4.课程设置亟须改进。高校美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学得枯燥乏味的现象,重应试教育轻素养教育、重比赛成绩轻普及宣传、重少数精英轻全体普通,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5.教师专业化建设不足。教师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配齐、配强薄弱。教育本身失去了应有的美感,这无疑是对美育最大的讽刺,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警醒。
6.校园文化功效有限。高校美育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缺乏,合力教育不明显,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功效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等。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美育工作实施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加强大学生的美育,以美修身、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健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构建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作为落实美育责任主体的高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按照新时代要求,打造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环境,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构建特色的大学生美育体系。
1.坚持思想性、规律性、实践性相结合,突出大美育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导,构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特色美育体系,坚持思想性就是要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大美育”理念,构建“全员美育、全方位美育、全过程美育”的格局,强化美育育人功能。由于美是一种客观实在,美无处不在,美育也无处不在,普遍而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因此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是美育的场所,准确把握这一规律性。在高校的育人过程中,就必然把美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渗透在学生全部学习和生活过程之中。实践性是美育的重要特征,虽然艺术教育是高校美育的重要手段,要让美育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现身”,只有通过美育的实践性,而美育的实践有多种途径、多样形式,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贯穿美育,从学校教育整体架构和管理上,凸显美育的价值和作用,使美育体现在各门学科、各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实践融合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合力育人中,真正实现美育的思想性、规律性、实践性的结合与融合。
2.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开放合作的大美育环境。给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打造开放合作的大美育环境,整合各类美育资源,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推进美育协同创新。探索建立高校教育与宣传、文化等部门及文艺团体的长效合作机制。搭建开放的美育平台,与政府单位、社会机构、艺术团体、艺术院校、歌舞剧院等单位开展合作共建,整合共享资源;开展民族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坚持“请进来”,邀请文化名家、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课堂,开设专题美育讲座,进行美育交流,普及提高艺术教育;多措并举,主动对接社会上丰富的美育资源,鼓励师生“走出去”,参与城镇、乡村、社区、街道等文化艺术教育交流等活动,使现代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细化。通过“一来二去”(即请进来,走出去),推进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互联、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打造新时代开放合作的“大美育”环境,形成全新的学校美育局面。
3.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完善大美育课程体系。围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审美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推进高校美育课程改革,打造黄金“第一课堂”是美育建设的关键环节。美育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教育运行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一方面,要重视美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处理好知识、技能与素养的关系。例如: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社团,常年开设艺术通识课程,丰富艺术课程体系,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加强内容的有机整合,完善大美育课程体系,并根据社会文化发展新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校园文化环境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审美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积极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学生心田,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4.坚持“育文化”与“塑心灵”相结合,提高大美育的导向与质量。在开展大学美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育文化”与“塑心灵”的结合,要遵循文化艺术育人的规律性,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融合,坚持美育与德育相结合,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与智育相结合,以艺术的形式促进智力的发展;美育与体育相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再现运动之美;美育与劳育相结合,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劳动之美,贯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发挥各学科优势,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挖掘大学生学习环节、生活空间、成长过程中美的元素,并形象化地展示出来,让大学生时刻感受,以美化人、以文化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广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块玉,要时常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的人。
总之,只要我们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全力以赴把大学生的美育工作久久为功做下去,就可形成一种氛围,有效净化人的心灵、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我们深信,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高校,一定能够推动美育的整体发展,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发挥应有作用,一定能够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应有力量。
参考文献:
[1](德)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
[2]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15-09-15.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