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佳妮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笔者对CNKI进行时检索发现,以“篇名”为检索项,检索美国公民教育论文有3683篇,同样,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11000篇。但以“篇名”为检索项,“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检索词,在全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显示,共有61条信息,但是都偏重于内容及方法的单方面论述,对于其他方面的探究较少。尤其十八大之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内容、方法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方面的论述。
表1-1:“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角
(仅为CNKI数据库中以篇名检索所得数据,不含其他数据库与检索项。检索时间:2019年7月18日)
对于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如下特点:一是从时间上看,起步晚但发展快;二是从研究主题上看,关于内容、方法、途径、启示单方面的研究较多,综合性整体性论述的文章较少。
美国学者考根与英国学者德瑞科特把21世纪初所需要的公民资格划分为四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即个人维度、社会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目前,这一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在国际公民教育范围内也有较大的影响[1]。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萌芽较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是原始宗教[2];封建社会,多借儒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教育思想屡次发生变革。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实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它就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符合我国国情,契合我国实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它越发成为重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组成。
中国始终在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主义。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移民国家,大多数移民都曾受到迫害,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观,敢于冲破束缚,渴望自由、平等。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个人的权力优先于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和方法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并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付诸行动。个人主义逐渐成为美国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也成就了美利坚的民族性格[3]。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杜威(John Dewey)的重要思想有: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生长”和“经验改造”,教育无目的论。作为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杜威的思想着眼于应付生活环境、推崇主观经验,目的在于培育“美国公民社会的公民”。
公民教育理念。《独立宣言》和《宪法》在任何意义上都是自由主义的重要文献,标志着美国自由主义原则的确立,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接受了洛克(John Locke)和孟德斯鸠(Charles Louis Montesquieu)的部分理论,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思想。此外,杰斐逊从维护民主、防止政府暴政和维护共和国的角度高度重视公民教育,培养良好公民[4]。
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有八大内容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教育经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式政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5]。而这些内容主要依托中央所规定的大学本科必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述这些课程都会由中央规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各高校的教育部门负责具体课程的安排,根据师生的比例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队伍授课[6]。
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和公民品性是美国高校公民教育的内容最主要的三个方面。
公民知识主要有地理、历史、法律、文化等内容。公民技能包含学习技能和参与技能。这种技能主要是通过公民知识的学习来获得的[7]。学习技能有收集整理信息、使用仪器、撰写报告、推理判断技能等;参与技能主要有倾听他人观点、表达自己观点,参与学校或课堂的讨论等;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有礼貌、宽容和爱国精神等则包含在公民品性的教育中。学校通过这些内容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超越种族主义的偏见和意识形态的狭隘,感受文化、经济帝国和经济压迫的全球流动性,意识到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为成为全球化时代的合格公民做准备[8]。
中国学术界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分为理论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方法和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三种方法相互配合、有内在联系,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相互脱离[9]。一般的具体方法还有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和感染教育法。特殊方法还有预防教育法、心理疏导法、思想转换法和冲突调解法。
理论教育方法主要依托统一设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考核方法通常分为平时表现、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核。需要按时上课、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任务、通过闭卷考试方可结业。实践教育方法是依托实践活动来进行。如学习雷锋;“三下乡”体验活动;根据校团委要求,以团支部为单位开展的团日活动和社会志愿活动等。
通常情况下,美国高校的教育会通过显著课程、隐蔽课程和宗教教育三方面来进行。
显著课程。美国高校会设置基础的通识课程,学生可以选择其中2-3门他们所感兴趣的进行学习。这一点和我国的课程设置有相似之处。
隐蔽课程,也称渗透教育。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会专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或机构,通过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等进行疏导和解决的同时,提高价值观上的认同;其次美国的社会基础设施很完善,博物馆、艺术馆、国家公园配备齐全,经常组织学生们游览参观,在无形中加强情感认同与文化传播;最后,校园广播、校园特别节目也是良好的教育媒介。
宗教教育。将宗教的教义和观点作为公民教育的内容的,世界范围内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美国[10]。大多数美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时候都会向学生灌输基督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一点在教会筹办的大学里表现得尤为明显。
美国的联邦体制使州与州之间相对独立,因此在公民教育方面,各个州可以依据自身状况开展。但这就导致公民教育活动缺乏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领导、标准和要求;此外,独立自由的个人主义思想的蔓延引发利己主义的膨胀和阶级对立,还有重道德轻意识形态导致了美国政治冷漠现象的增多等等,这些都是美国公民教育的弊端。
不过,美国的公民教育也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美国公民教育课程很好的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有课程设置,而且可以经常在美国电影、文化、饮食等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 “美国精神”的影响,使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观念和道德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11]。虽然中国高校也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但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远远不够,且说教的成分较多,学生偶尔有抵触和厌烦情绪,总是被动的在接受。中国高校应该积极向美国高校学习,丰富活动形式、开展的方式、增强教育活动的趣味、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取得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