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辉 王玮莹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精神生命的底色,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精神价值、文化意识和行为习惯。因此,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延续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必经之路,更是帮助处于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那中小学如何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呢?
一、立足课堂,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全面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以教授传统文化知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
(2)充分挖掘文化内涵,解读教材意蕴。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中显性的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解读,再根据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选择丰富的各类资源帮助学生拓展和深化。
(3)创设情境,激起情感共鸣。除了教学内容外,教学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适宜的语言、礼节、服饰、动作等形式,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二、学科整合,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学科中的传统文化往往不以独立的面貌呈现,而是与学科特有的内涵相结合,渗透在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之中。语、数、英、音、体、美等学科都可以遵循学科基本规律发挥各自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科教学实践之中。由于各学科的内涵各不相同,它们实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自然也有所分别。如:《泥人张》一课,语文课上学生说泥人、悟泥人,美术课上选泥人、画泥人、捏泥人,这种有趣的泥人文化氛围,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家冯骥才文章中技艺高超的泥人张形象,又激发起了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立足活动,在深化拓展中盘活传统文化教育
(1)学校结合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开展节日教育,推广普及传统文化。
(2)开展形式各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如:选择本地及周边地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景点,开展采风活动;开展别开生面的中华传统经典篇目吟诵活动;红色、历史文化研学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使其更好地传承先贤的道德精神,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以“走进古代”为主题的课本剧展演,自己制作古代服装、寻找古代音乐、古代文明禮节等能够代表传统文化的音符;开展以“词谱曲”为主题的活动,用词来作歌词,自己谱曲,唱出传统文化的魅力等活动。
学生在亲自参与这些实践活动时,能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这些传统文化也因借助了实践活动的平台彰显了自身的魅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少年儿童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对少年儿童教育的滋养并发现它对少年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中小学生能够学好优秀传统文化课,相信其综合素养和优秀品质一定能够得到更大提升。